病例分析丨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北京荨麻疹医院好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595950.html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小婴儿+喂养不当+性情烦躁+骨骼改变+血钙降低、血磷降低。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无惊厥、抽搐、喉痉挛。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有惊厥、抽搐、喉痉挛+佝偻病症状。

骨骼改变

骨骼改变常常在生长最快的部位最明显,不同年龄的患儿有不同的骨骼表现。

病变

患儿年龄

临床表现

头部

颅骨软化

3~6个月

枕骨或顶骨软化呈乒乓球样(最早的体征),6月龄后颅骨软化消失

方颅

7~8个月

由于额骨和顶骨中心增厚,双侧对称性隆起,呈方颅,头围增大

前囟增大

迟于1.5岁

前囟增大,闭合延迟,重者可延迟至2~3岁方闭合

出牙延迟

1岁出牙

可晚至1岁出牙,2.5岁仍未出齐。出牙顺序颠倒,牙齿缺乏釉质,易患龋齿

胸部

肋骨串珠

1岁左右

又称佝偻病串珠,以两侧第7~10肋最明显

鸡胸

1岁左右

因肋骨骺部内陷,致使胸骨向前突出,形成鸡胸

漏斗胸

1岁左右

胸骨剑突部向内凹陷,形成漏斗胸

肋膈沟

1岁左右

膈肌附着处的肋骨牵拉而内陷形成的一条横沟,又称郝氏沟

四肢

手、足镯

>6个月

手腕、足踝部形成的钝圆形环状隆起

下肢畸形

>1岁

站立行走后,可出现0形(膝内翻)、X形(膝外翻)、K形腿

脊柱

后弯侧弯

>1岁

会坐会站立后,因韧带松弛可致脊柱后凸畸形,严重者可伴骨盆畸形

男婴,6个月。

主诉:

烦躁、多汗、夜惊2个月。

现病史:

患儿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烦躁,入睡后汗多,易被轻微响动惊醒,醒后啼哭持续数小时。无发热、咳嗽、呕吐、腹泻,未给予治疗。

一般情况:

发病以来进食正常,大小便正常。

既往史:

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2kg,否认出生窒息史。生后母乳喂养,未添加辅食及鱼肝油。生长发育基本同正常儿。按时预防接种,否认药物过敏史,否认遗传病家族史。

体格检查:

查体:T36.7℃,P次/分,R32次/分,体重7kg。皮肤未见出血点和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形正常,可见枕秃,前囟2.5cm,平软,按压顶骨有乒乓球感。尚未出牙。胸廓对称,可见肋缘外翻,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率次/分,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不大。双下肢无水肿,颈无抵抗,病理征阴性。

辅检:

血常规:Hbg/L,RBC3.9x/L,WBC8.1x/L,Pltx/L。血清钙1.52mmol/L,血清磷0.9mmol/L(正常值1.45~2.1mmol/L),血清碱性磷酸酶U/L(正常值~U/L)。粪常规(-)。尿常规(-)。

初步诊断: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活动期。

诊断依据:

①6个月婴儿,起病缓慢。

②未及时添加鱼肝油和辅食。

③有烦躁、易激怒、多汗、夜惊等临床表现。

④枕秃,按压顶骨有乒乓球感,前囟增大,肋缘外翻。

⑤血清钙磷降低,碱性磷酸酶增高。

鉴别诊断:

①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或脑积水。

②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家族性低磷血症)。

③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

④肾性佝偻病、肝性佝偻病。

进一步检查:

①骨骼X线片检查;

②血清25-(OH)D3测定;

③肝肾功能、甲状旁腺素检查。

治疗原则:

①及时添加辅食,尤其含维生素D较多的食物。

②口服或肌注维生素D制剂,补充钙剂。

③加强户外活动,勿使患儿久坐。

女婴,10个月。

主诉:

多汗、睡眠不安3个月。

现病史:

患儿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多汗、易惊、夜间睡眠不安,很容易醒。无发热、咳嗽,无惊厥。

一般情况:

发病以来精神较差,饮食、大小便正常,体重3个月来增长1.2kg。

既往史:

既往体健。否认传染病接触史。孕35+4周早产,出生体重2.3kg,母乳喂养,添加少量蛋黄、米粥及水果。现会坐,可以站立,不会走。会叫爸爸妈妈,会表示再见。否认遗传病家族史。

体格检查:

查体:T36.5℃,P次/分,R34次/分,BP86/50mmHg。体重8.0kg。出牙2颗,可见肋缘外翻,手镯脚镯征阳性。前囟1.5cmx1.5cm。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口唇、面色略苍白,无发绀。双侧呼吸动度一致,双肺叩诊呈清音,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率次/分,律齐,心音有力,未闻及杂音。腹部平软,肝肋下2cm,脾肋下未触及。无杵状指(趾),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辅检:

血常规:Hb94g/L,RBC4.5x/L,MCV76fl,MCH23pg,MCHC28%,WBC7.5x/L,分类正常,Pltx/L。

初步诊断:

(1)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2)缺铁性贫血。

诊断依据:

(1)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①10个月婴儿,慢性病程;

②主要表现为多汗,易惊,夜间睡眠不安;

③早产儿,母乳喂养,辅食添加不足;

④佝偻病体征(肋缘外翻,手镯脚镯征)。

(2)缺铁性贫血:

①口唇、面色略苍白;

②血常规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鉴别诊断:

①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软骨营养不良、黏多糖病。

②肝性佝偻病、肾性佝偻病、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低血磷抗维生素D佝偻病。

进一步检查:

①骨骼X线片检查;

②血清25-(OH)D3测定;

③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检查;

④必要时做肝肾功能、血清铁代谢检查。

治疗原则:

①加强营养,及时添加辅食(添加含维生素D、钙、铁丰富的辅食)。

②坚持户外活动,多晒太阳。

③勿使患儿多坐、多站,防止骨骼畸形。

④补充维生素D制剂,补充钙剂。

⑤补充铁剂+维生素C。

天韵德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fenq.com/glbyh/109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