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为什么会得佝偻病?
出生6个月的妍妍因为夜间哭闹、出汗多来到儿科就诊,医生检查后告诉妈妈,妍妍得了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一种小儿常见慢性营养性疾病。因小儿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全身性钙、磷代谢失常以致钙盐不能正常沉着在骨骼的生长部分,最终发生骨骼畸形,多见于3个月~2岁以内婴幼儿。要了解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首先要了解维生素D的来源。
·美谷沙盘中心·
01
维生素D的来源
ONE
有两个途径,一是内源性,由日光中紫外线照射皮肤基底层内贮存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胆骨化醇即维生素D3,为人类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另一途径为外源性,即从摄入的食物中获得维生素D,但天然食物中维生素D含量很少。
02
病因
TWO
#1
维生素D摄入不足,动物性食品是天然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海水鱼、动物肝脏等都是维生素D的良好来源,而植物性食物中含维生素D很少。天然食物中所含的维生素D不能满足婴幼儿对它的需要,因此需多晒太阳,同时补充鱼肝油。
#2
紫外线照射不足,是维生素D缺乏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北方,婴幼儿缺乏户外活动会导致发病率增高。空气污染、高楼大厦挡光,蛰居生活等,均影响日光紫外线的照射。对于婴儿及儿童来说,日光浴是使机体合成维生素D3的重要途径。
#3
需要量增多,婴儿生长发育快对维生素D和钙的需要量增多,故易引起佝偻病;2岁后因生长速度减慢且户外活动增多,佝偻病的发病率逐渐减少。
#4
其他,如食物中钙含量不足以及钙、磷比例不当均可影响钙、磷的吸收。疾病和药物影响等等。
03
临床表现
THREE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临床主要为骨骼的改变、肌肉松弛以及非特异性的精神神经症状。在临床上分为初期、激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1
初期,多数从3个月左右开始发病,此期以精神神经症状为主,患儿有睡眠不安、好哭、易出汗等现象,特别是入睡后头部多汗,由于汗的刺激不舒服,故头常在枕头上摩擦,使脑后枕部半圈脱发,医学上称为“枕秃”。前文提到的妍妍宝宝,枕部也有“枕秃”现象,在平时临床上也较为多见。
#2
激期,骨骼改变最典型的一期。按年龄不同,对应不同的临床症状,即生长速度最快的骨骼部分的临床改变。如3~6个月患儿,用手指按在枕骨及顶骨部位,感觉颅骨内陷,随手放松而弹回,称“乒乓球”征;8~9个月以上,头颅常呈方形,前囟大及闭合延迟,严重者18个月时前囟尚未闭合,称为前囟闭合延迟;患儿的肌肉韧带松弛无力,学会坐站走的年龄都较晚,且因两腿无力容易跌跤。出牙较迟,牙齿不整齐,容易发生龋齿。
#3
恢复期,经过一定的治疗后,各种临床表现均消失,肌张力恢复,血液生化改变和X线表现也恢复正常。
#4
后遗症期,多见于3岁以后小儿,经治疗或自然恢复后临床症状消失,仅重度佝偻病遗留下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04
预防和治疗
FOUR
预防和治疗均需补充维生素D并辅以钙剂,防止骨骼畸形和复发。坚持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维生素D较多的食品(肝、蛋黄等);按照不同年龄和病情严重程度每天补充不同剂量维生素D,若不能坚持口服或患有腹泻病者,可肌注维生素D;治疗佝偻病每天至少保证mg钙的摄入;多到户外活动增加日光直接照射的机会。激期阶段勿使患儿久坐、久站,防止骨骼畸形。严重骨骼畸形者外科手术矫正,4岁后可考虑手术。
佝偻病虽然很少直接危及生命,但因发病缓慢,易被忽视,一旦发生明显症状时,宝宝的抵抗力下降,易并发肺炎、腹泻、贫血等其它疾病。近年来,严重佝偻病发病率已逐年降低,但轻、中度佝偻病发病率仍较高,家长在婴幼儿平时的护理时,一定要注意让宝宝多作户外活动,沐浴阳光,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生。
WuYi
吴懿
本科
主任医师
农工党党员
儿科行政副主任
兼新生儿室主任
安徽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从事儿科临床工作27年,擅长儿科专业,对于新生儿专业、呼吸系统疾病、儿童营养与保健等诊治造诣较深,曾成功救治出生体重小于克的超低出生体重儿。
??担任奉贤区病残儿鉴定组专家十余年。
??完成市卫健委课题1项,主持六院联合体科研课题1项,发表论文十余篇。
??医院援滇医疗队队长赴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执行国家卫健委援滇项目半年,获得好评。多次荣获区人社局及卫健系统嘉奖。
??专家门诊出诊时间:周三全天,周日上午。
识别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