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唇亡齿寒”来形容维生素D和钙的关系再适合不过了。
1.没有维生素D,就算把钙当饭吃也无济于事。
钙是人体含量最多的矿物质元素,体内有充足的钙是维持机体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的基础。它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可以维持神经和肌肉的活动,参与凝血、细胞代谢、激素分泌,维持体液酸碱平衡和细胞膜的稳定等。
而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有类似激素的作用,可以促进小肠和肾小管对钙的吸收,促进成骨细胞活动,具有调节血钙平衡的作用。
2.补钙好伴侣——维生素D
没有它的存在和作用,我们吃的钙在肠道里基本上就直奔肛门而去,为啥,没它钙不吸收,从粪便跑掉了。
人类钙的吸收在小肠,维生素D的作用部位也在小肠,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
所以说,谈到钙的吸收问题,会有两个要点,一个是钙本身的吸收率问题,另外一个就是看维生素D量和活性够不够。
维生素D本身对钙的利用活性有限,主要是其代谢的产物骨化三醇起到最核心的作用。
维生素D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比较复杂,首先需要紫外线的帮助(也就是多晒太阳),其次在体内要经过肝脏、肾脏的转化才成为具备生物活性的东西。所以说,肝脏肾脏不好的人,维生素D的转化率会降低,骨质疏松风险会加大。
不同的年龄阶对维生素D的需求不同,在婴幼儿阶段大概每天需要摄入IU,长大了以后在50岁之前大概每天需要IU,在50到70岁之间,大概需要IU,到了70岁以上则增加到IU。
在婴幼儿期,因为维生素D全靠外界补充,加之骨骼生长速度特别快,因此需求量较大。
3.小婴儿补充维生素D比补钙更重要
因为宝宝缺维生素D比缺钙更常见。
配方奶粉和母乳都含有钙质,但只有配方奶含有维生素D,母乳里面几乎没有维生素D。
1岁以内的宝宝只要母乳或配方乳吃得够,就能够从中吸收到足够的钙。
而维生素D是脂溶性维生素,天然食物中谷物、蔬菜、水果几乎不含维生素D,动物肝脏、鱼肝油、蛋黄中含量相对丰富。食物来源较少,不额外补充很容易不足。
维生素D缺乏可导致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为缺乏维生素D引起体内钙磷代谢异常,导致生长期的骨组织矿化不全,产生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是小儿最常见四种疾病的之一。
近年来,很多研究逐渐发现,维生素D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帮助钙吸收而已。
维生素D不仅可以防治佝偻病,它的远期效应甚至追溯到宝宝成年之后,大量研究表明,维生素D与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精神分裂症、多发性硬化甚至癌症等疾病的形成密切相关[1]。
除此之外,维生素D甚至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让宝宝减少受各种细菌、真菌以及病毒感染的机会[2]。
维生素D的作用比一般人想象中的还要重要得多。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
6岁以下儿童、孕妇和乳母每人每日摄入维生素DIU。
我国《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指出:
足月儿出生后2周应补充维生素DIU/d至少到2岁。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出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IU/d,3个月后改为DIU/d的预防量。
有些家长老是担心维生素D过量,其实维生素D不容易中毒,研究表明,每天摄入维生素DIU,持续5月并无不良反应。
4.人体皮肤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内源性的维生素D。
皮肤中的7-脱氢胆骨化醇(7-DHC),经日光中紫外线照射,可转变为胆骨化醇,即内源性维生素D,是人体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维生素D又被称为“阳光维生素”。
因此,宝宝适当多些户外活动晒点太阳有助于内源性的维生素D的合成。北方日照比较少的地区更应该重视给宝宝进行维生素D的额外补充。
而进入老年以后,老年人肠道里维生素D受体减少,肠道吸收维生素D能力下降,因此也需要更多的维生素D摄入才能保证吸收的量足够。
5.维生素D从哪里补充呢?
日常生活里,深海鱼类、牛奶、鸡蛋、蘑菇等都含有维生素D,当然含量最高的就是鱼肝油了。
维生素D可以通过食物获得,例如海水鱼、肝脏、蛋黄等动物性食品。
但是奶类的维生素D含量很低,除非是某些维生素D强化牛奶,蔬菜、谷类、水果等植物性食物中也基本不含维生素D。
此外,光吃不行,还要记得晒太阳,不然维生素D没办法变成活性的物质。阳光中的紫外线也可以刺激人体皮肤合成。
不管是食物中的维生素D还是皮肤合成的维生素D都不具有活性,必须经过肝脏和肾脏的两次羟化作用,变为有活性的维生素D才能发挥它的各种作用。
参考文献
[1]CindyD.DavisandJohannaT.Dwyer.The“SunshineVitamin”:BenefitsBeyondBone?J[J]NatlCancerInst.7Nov7;99(21):-5.
[2]KronerJdeC,SommerA,FabriM.VitaminDeverydaytokeeptheinfectionaway?[J]Nutrients.,7(6):-88.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