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止棉籽饼中毒,可采用下列措施:棉籽饼不宜长期大量饲喂,尤其不宜单一饲喂。生棉籽饼每天饲喂1.5~2.5公斤,连续喂10~15天,再停喂8~10天,如此交替进行,可不发生中毒。生榨棉籽饼需经加热处理,或粉碎后浸泡并脱水处理,可用15%绿矾浸泡3~4小时去毒。加碱处理,如用2%石灰水,或1%氢氧化钠,或2.5%碳酸氢钠溶液浸泡一晚,然后用清水漂洗,除碱后应用。如日粮配合适当,胡萝卜素和钙充足,就不易中毒,故在喂棉籽饼的同时宜多喂青绿饲料。犊牛与孕牛对棉籽饼较敏感,以少喂或不喂为宜。
/牛棉籽饼中毒
棉籽饼含蛋白质33%~40%,可作为牛的蛋白质饲料。棉籽中含有一种有毒棉酚,棉酚与蛋白质、氨基酸、磷脂等结合而生成结合棉酚,毒性消失,未与上述物质结合的游离棉酚,因其具有活性羟基和醛基而呈现毒性作用。经过加工调制、加热、浸泡等处理,其毒性减小而变成无害。目前认为,犊牛阶段因其瘤胃发育不全,故对棉酚有一定的易感性;成年牛瘤胃已发育完全,棉酚在瘤胃中能被细菌和瘤胃可溶性蛋白质结合,欢迎:高效养牛,。结果形成结合棉酚而毒性丧失。根据上述分析,引起棉籽饼中毒的原因是:①对犊牛,长期饲喂而未经加工调制的棉籽饼,棉酚在体内蓄积。②对成年牛,日粮不全、蛋白质水平低,维生素A缺乏或不足及长期大量饲喂而造成。
/牛棉籽饼中毒
棉籽中含有一种有毒棉酚,棉酚与蛋白质、氨基酸、磷脂等结合而生成结合棉酚,毒性消失,未与上述物质结合的游离棉酚,因其具有活性羟基和醛基而呈现毒性作用。经过加工调制、加热、浸泡等处理,其毒性减小而变成无害。
/牛棉籽饼中毒
瘤胃内充满多量食物;重瓣胃干涸;胸、腹腔积液;肠道出血;肺充血、肿胀;心肌松弛;肝、脾和肾脏质脆、变性和坏死。
急性中毒病牛食欲废绝,反刍停止,瘤胃弛缓或瘤胃积食,呻吟,心跳增数至次/min,心音微弱,粘膜发绀,初便秘,后腹泻,有的呈兴奋不安,运动失去平衡,全身肌肉发抖,脱水,眼凹陷,经2~3天,死亡率达30%左右。
慢性中毒消化紊乱,食欲减少,尿频,消瘦,夜盲症,尿石症,有的继发呼吸道炎及慢性增生性肝炎,呼吸急促,贫血,黄疸,妊娠母牛流产。公牛经常举尾,频频做排尿姿势,尿淋漓或尿闭,尿液混浊呈红色。
犊牛中毒食欲和消化紊乱,胃肠炎,腹泻,呈佝偻病症状,也有发生夜盲症、尿石症和黄疸。
/牛棉籽饼中毒
实验室检验尿液呈碱性,比重为1.,含蛋白质,尿中有血红素和尿蓝母,血液变化是红细胞数减少,血红素降低,嗜中性白细胞增多。
诊断根据病史、饲料调查、临床症状等综合分析可以确诊。具体分析内容是病畜突然发病,其实质是长期蓄积中毒的突然发作;饲喂中有长期饲喂或1次大量饲喂的过程;棉籽饼未经任何加工处理;日粮配合不平衡,饲料单纯,品质低劣,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的不足或缺乏;典型症状是消化紊乱、腹泻、脱水及酸中毒。
棉籽饼中毒后尚无特效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
(1)5%葡萄糖生理盐水或复方氯化钠溶液~
00m1,分2~3次静脉注射。每次可加入5%碳酸氢钠溶液ml或11.2%乳酸钠溶液~m1,静脉注射。
(2)洗胃。用常水、生理盐水注入瘤胃后,再将其由胃内导出。
(3)投服泻剂,硫酸镁~0g,加水配成10%溶液,1次灌服;0.1%高锰酸钾溶液0~0ml,1次灌服。
(/牛棉籽饼中毒
(1)棉籽饼应经去毒处理后再喂。由于加工方法不同,棉籽饼中游离棉酚含量不同。水压榨法含0.04%~0.22%、螺旋压榨法含0.03%%~0.08%、压后浸提法含0.02%~0.05%、直接浸提法含0.05%~0.6%。当低于0.02%时,其毒性消失。经水煮后可去毒75.5%。故应经加热、浸泡处理。浸泡液可用1.5%绿矾,浸泡3~4h;在2%石灰水、1%氢氧化钠、2.5%碳酸氢钠液中浸泡1夜;用2%硫酸亚铁水溶液浸泡充分后再喂。
(2)在长期饲喂棉籽饼时,要注意日粮配合。饲料要多样化,可与青绿饲料、胡萝卜搭配,特别要注意维生素A、钙及硫酸亚铁的供给。
(3)严格控制喂量。按日粮精料计算,棉籽饼喂量以5%~15%为宜。为防止蓄积中毒,饲喂一段时间后,应停喂一段时间后再喂。
(4)掌握科学饲养技术,不同生理阶段的牛对棉酚敏感性不同,哺乳期犊牛、断奶前犊牛和怀孕牛对过食棉籽饼较为敏感,因此,最好不喂。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临走点下方拇指留个手印证明来过。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分享到朋友圈”,欢迎大家留言互动!您的转发,是我们的动力!您的,是我们的精彩!
长按.识别.加我吧!
高效养牛
庆峰老师服务,竭尽全力让养牛户学会高效养牛、快乐养牛、轻松养牛,让养牛人更轻松、更高效、更简单、养牛路上我们共同前行。
『识别,快快』
庆/峰/有/料
高效养牛在线学习第一网络媒体
养牛技术、牛业动态、临床兽医、技术咨询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听一听,庆峰讲养牛↓↓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资讯网北京中科医院是真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