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杀母之仇夺亲之痛
三十年前,雁门关一役,中原武林数十名好手围困萧远山一家,杀死了不会武功的萧夫人,带走了襁褓之中的萧峰。萧远山在杀死了大半杀妻仇人后,伤心之下,在石壁上写下遗言,跳下悬崖只求一死,哪知命不该绝,落在崖底的大树上,保住一命。“孩儿,那日我和你妈怀抱了你,到你外婆家去,不料路经雁门关外,数十名中土武士突然跃将出来,将你妈妈和我的随从杀死。”而中原武林数十名好手的带头大哥就是少林寺的主持,玄慈。玄慈便是虚竹的生父,也就是说虚竹的父亲与萧峰有杀母之仇。此外,从小萧峰被带走。对萧远山和萧峰来讲,二人被剥夺了父子亲情。虚竹的生父脱不了干系。02冤冤相报
虚竹在少林寺长大,受尽欺负,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孤儿。导致这一切发生的便是萧峰的父亲,萧远山。当年萧峰尚在襁褓之中,就被抱走,由乔氏夫妇养大,少林玄苦大师教授一身好武艺。但是却剥夺了萧远山的天伦之乐,于是萧远山为了复仇,便将出生不久的虚竹抢走,放到了少林寺,让玄慈、虚竹父子日日相见,却不知对方竟是至亲之人。萧远山在众武林人士面前亲口说道:“正是,我抢了你的孩儿来,放在少林寺的菜园之中,让少林僧将他抚养长大,传授他一身武艺。只因为我自己的亲生孩儿,也是给人抢了去,抚养长大,由少林僧授了他一身武艺。“如此看来,萧峰的父亲对虚竹亦有夺亲之仇。都说父债子偿,萧峰与虚竹之间看似有不共戴天之仇。但是二人的仇怨终究是可以化解的。03可以化解的仇怨
为什么说萧峰与虚竹之间的仇怨是可以化解的呢?第一,玄慈是听信奸人谣言,才铸成大错。第二,玄慈之过,已用身死做了了结。第三,萧远山之举可以理解。首先,为什么说萧远山之举可以理解呢?因为当年萧远山一家只是回中原探亲,并没有任何不利于中原武林的做法,却惨遭中原武林人士的伏击,除了萧远山父子,其他人被杀殆尽。而且,活下来的父子二人,还被分离开,失了天伦之乐。武林之中,有怨报怨,有仇报仇,实属常见,也符合武林规矩。所以萧远山抢走虚竹在情理之中,做法并不过分。其次,玄慈被萧远山揭开二十多年前的破戒行为后,理应受罚。按照寺规,身为方丈,罪刑加倍,然而,玄慈满心愧疚,不以内功抵抗,而且年老体衰,在受了二百棍之后一命呜呼,最终也算是以自己的一条命赎了三十年前的罪孽。按玄慈自己的话说,就是“既造业因,便有业果”,他的死怨不得其他人。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玄慈之过是听信了慕容博的谣言,才犯下的。数十年前,玄慈与慕容博交好,对其为人也颇为敬重。故而,当慕容博告诉他有契丹武士要来少林寺夺取武功典籍时,才酿成了种种大错。而事实上,当所有人听到这个秘密之后,也都觉得玄慈是冤枉的。就连萧峰内心也是原谅了当年的带头大哥,玄慈:“当年雁门关外的惨事,虽是玄慈方丈带头所为,但他是少林寺方丈,关心大宋江山和本寺典籍,倾力以赴,原是义不容辞。其后发觉错失,便尽力补过。真正的大恶人,实为慕容博而不是玄慈。”04结语
综合以上来看,萧峰与虚竹之间看似是不共戴天的仇人,可是首先,玄慈是听信奸人谣言,才铸成大错;其次玄慈之过,已用身死做了了结;并且萧远山抢走刚出生的虚竹可以理解。所以细细想来,二人之间并无深仇大怨。反倒是,虚竹亲眼看见萧峰一人迎战慕容复、游坦之和丁春秋三大高手不落下风,在天下群雄步步紧逼的情况下仍然豪气万丈,义薄云天的英雄气概,不免心生钦佩。而虚竹在萧峰被天下英雄围困,生死难料的情况下依然挺身而出,不惧生死、豪情万丈的举动,同样打动了萧峰。二人惺惺相惜,大敌当前,豪情万丈,于天下英雄面前义结金兰。这才是萧峰和虚竹,最后关系那么好的根本原因。我是“读点历史,以之为鉴;学点文化,附庸风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