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我们能感受到辛弃疾在写这首词时的豪情和壮志难酬。这么一个有才华的将军,曾经带着50人夜闯金军大营,活捉叛将张安国。可他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但辛弃疾绝对算的上一个有意思的人,他作了一首词,成为了千古笑谈。
辛弃疾出生在年,为山东济南人。在当时,山东已经被金朝所占领,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因为生活所迫,没有南渡,只能在金朝之中做了官职,但是一直心系宋朝。辛弃疾也深受祖父的影响,所以后来辛弃疾投靠了南宋。但是在南宋人的眼中,辛弃疾就是一个“归真人”,所谓“归真人”就是当时在北方“沦陷区”的原宋朝子民和后裔。在他们看来“归真人”身怀异心。因此像辛弃疾这样的“归真人”往往得不到朝廷的信任,所以纵使辛弃疾异常有才华,也是无法受到重用。
正是因为如此,辛弃疾常常心生郁结,只能喝酒度日。长此以往,辛弃疾常常喝的酩酊大醉。所以辛弃疾有很多的词都与酒离不开关系,甚至辛弃疾把自己戒酒的故事作了词,非常的有意思。
比如:辛弃疾在《西江月·遣兴》中描写了一次自己喝醉酒的状态。
辛弃疾在这首词中把自己的醉态描写的淋漓尽致,在松边喝醉之后,把松树看成了人,问松树:我醉成什么样子了?他自己摇摇晃晃的,却认为是松树想来扶自己,自己却豪迈的拒绝了松树的“好意”。
长期喝酒对身体不好,尤其是大量饮酒。于是,辛弃疾在年老之时便碰到了连笔都拿不稳的情况。因为这个原因,辛弃疾打算戒酒,大手一挥,作下了一首戒酒词《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这首词呢,以戒酒为题,通过酒杯与自己的“对话”,风趣委婉的表达了辛弃疾对南宋政权的失望和自己心中的苦闷。也靠这首词来表达自己戒酒的决心,但是终日不得志的辛弃疾最终还是拿起了酒杯,并用相同的韵,又作了一首《沁园春城中诸公载酒入山,余不得以止酒为解,遂破戒一醉,再用韵》。实在是让人苦笑不得。
辛弃疾这样文武双全,又有才华的人,本应该在官场上大展宏图,却因为备受排挤而壮志难酬,实在可惜。可能正因为辛弃疾经历过,所以他所作之词才能够撩人心弦,经久不衰吧!
(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