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教材治不好感冒是教材的错,还是he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正规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关于感冒的治疗理论和方法,教材中是这么说的:

《中医基础理论》

风邪的基本概念是:“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点的外邪,称为风邪。”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数变;风性主动”等。

寒邪的基本概念是:“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等特点的外邪,称为寒邪。”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等。

火(热)邪的基本概念是:“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之邪。”

火热之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火热易扰心神;火热易生风动血;火邪易致阳性疮痈”等。

《中医诊断学》

寒淫证的证候表现有:“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寒,流清涕,脉浮紧。”

火淫证的证候表现有:“发热微恶寒,头痛,咽喉疼痛,鼻塞流浊涕,舌边尖红,苔黄,脉浮数。”

并认为“火、热、温邪同属一类性质,仅有轻重之别。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故常有火热、温热并称。火、热、温邪为阳邪,其性燔灼急迫,伤津耗气,具有炎上、生风、动血、易致疮疡的特点”;“热邪犯表,卫气失和,故恶寒微发热。”

《中医内科学》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导致邪犯肺卫,卫表不和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说感冒要辨风寒风热,“一般而言,风寒感冒以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疼,鼻塞流清涕为特征;风热感冒以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口渴,鼻塞流涕黄稠,咽痛或红肿为特征。”

中说:“寒热二证不显者,可予辛平轻剂。感冒轻证,或初起偏寒偏热俱不明显,仅稍有恶风、微热、头胀、鼻塞者,可予辛平轻剂,疏风解表,药用桑叶、薄荷、防风、荆芥等微辛轻清透邪。”

《中医儿科学》

认为“感冒是外感风邪引起的肺系疾病,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全身酸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感冒的诊断要点第二条是“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微咳、头痛、全身酸痛等为主症。”

感冒的辨证要点是“本病辨证,重在辨风寒、风热、暑湿、表里、虚实。……凡恶寒,无汗,流清涕,咽不红,舌淡,或薄白,脉浮紧,指纹红为风寒之证;若发热恶风,有汗,鼻塞流浊涕,咽红,舌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紫为风热之证。”

1

首先是,这些教材中的逻辑好像不太对。

比如说,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善行数变。《中医内科学》和《中医儿科学》都说,感冒就是感受这个邪气引起来的。

问题是,一个“其性开泄,善行数变的阳邪”,是怎么导致感冒的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这些症状出现的呢?

鼻塞,就是鼻子不通了,这风邪是开泄的,善行数变的,应该是使鼻子更加通畅才对呀?怎么可能使鼻子不通了呢?

这头痛,也是因为不通才痛的呀,感受了开泄而善行数变的风邪,应该是很通的呀,怎么可能形成不通才会出现的头痛呢?

在解释感冒的“风寒束表证”的时候,其“证机概要”说“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

这风邪,是开泄的,是善行的,怎么能够外束卫阳、腠理、肺气呢?

再如,说到火热之邪的时候,“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但火淫证却有“微恶风寒”的症状,感冒“风热犯表证”也有“微恶风寒”,“证机概要”给出的解释是“风热犯表,热郁肌腠”。

费解的地方在于,风是阳邪,火热也是阳邪,一个开泄、善行数变,一个燔灼趋上,又是怎么能够“郁”肌腠的呢?

2

其次是,临床上见到的感冒,用教材上的方法是根本不可能辨清楚的。

比如,其实,在临床上,感受寒邪引起来的寒邪束表证,亦即麻黄汤证,恶寒严重,发热也会很高。

教材所教的方法是,外感风寒是恶寒重,发热轻;外感风热是发热重,恶寒轻。

那么,恶寒发热都重的是寒还是热?

反之,感受热邪引起来的热邪犯肺证,亦即桑菊饮证或银翘散证,发热并不重,那究竟是热还是寒?

显然,没有人能辨的清楚。

所以《中医内科学》在感冒的中说:“寒热二证不显者,可予辛平轻剂。感冒轻证,或初起偏寒偏热俱不明显,仅稍有恶风、微热、头胀、鼻塞者,可予辛平轻剂,疏风解表,药用桑叶、薄荷、防风、荆芥等微辛轻清透邪。”

这似乎是给出了一个万能的方法,可是,感冒就是有寒热之分的呀,怎么可能寒热不显呢?

细细分析一下这个万能的法子,它其实就是用了辛温散寒作用比较弱的防风、荆芥,清肺热作用比较弱的桑叶、薄荷——本质上就比较轻的解表散寒和清肺热同用,所以这个治法的本质是有寒有热,并不是所谓的“寒热不显”。

但是,这个万能的法子肯定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

感冒必须要辨寒热,辨不清寒热肯定就误治。

根据教材教的法子是肯定辨不清寒热的,那不就肯定是误治吗?这可咋整呢?

于是大家就开始出主意,想办法,最终形成了比较统一的意见,就是:外感热邪,如果误用辛温散寒,后果很严重;外感寒邪如果误用辛凉解表(其实清肺热的药)后果可能不太严重。两害相权取其轻,感冒就都用所谓的辛凉解表吧。

于是,很多本来是一剂药可以治好的感冒被治成了支气管炎、肺炎。

问题的本质是,中医关于外感病初期的理论有错误,然后,逐渐形成了一个看起来很完美,实质上是漏洞百出的“风热表证”和“辛凉解表法”,弄出了一个无中生有的“风热表证”,正好可以去和“风寒表证”进行辨别。

其实,只要记住,外感寒邪初期特征性的表现是恶寒与发热并见,外感热邪初期的特征是发热而渴不恶寒的,外感病初期的寒热就辨清楚了。

非要把恶寒说成是外感热邪也有的表现,是外感病初期混乱的根源。

虽然外感热邪初期的病人可以同时见到恶寒,但这个恶寒是兼证,即肺热兼外寒,属于外寒肺热证,不是热邪本身的固有表现,治疗只须辨清楚肺热和外寒的轻重,再根据表里同病时,表里先后缓急的原则采取相应的治法即可,这样就不会发生误治。

有关外感病初期的问题,我已经进行了反复的论述,具体可参考我的《外感病初期辨治体系重构》以及一系列相关的论文。

参考文献:

孙广仁、郑洪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年7月第3版,第~页。

同,第~页。

李灿东、吴承玉主编,中医诊断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年8月第3版,第页。

同,第页。

吴勉华、王新月主编,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年7月第3版,第69~73页。

汪受传、虞坚尔主编,中医儿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年8月第3版,第74~76页。

肖相如等,外感病初期辨治体系重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年10月第1版。

外感病初期误治的根本原因是不能准确的辨别外邪的性质,特别是不能准确地辨别寒邪和热邪的性质。

本来,外感寒邪和外感热邪初期的区别是明确的,外感寒邪初期的特征是“恶寒”,外感热邪初期的特征是“发热而渴不恶寒”。

但是临床上还能见到有的病人有“发热而渴”等外感热邪初期的特征,同时却还有“恶寒”,对这个“恶寒”发生机理的理解,是能否正确辨别外感病初期寒热性质的关键。

如果“恶寒”的机理是寒邪袭表,束缚了卫气,使卫气不能温分肉,那这个“恶寒”就是外感热邪初期的兼证,即外感热邪(实质是肺热证,因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兼有外感寒邪。

此时,只需要辨别清楚肺热和表寒的主次轻重,或清肺热为主,或散表寒为主,或清肺热、散表寒并重。从理论上不会发生辨证错误。

如果“恶寒”的机理是热邪导致的,那这个“恶寒”就外感热邪初期的固有表现,那么现今来看,显然,这才是主流观点。

如《温病学》教材认为“卫分证是指温邪初犯人体,引起卫气功能失调而出现的证候类型。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赤,脉浮数。”

这里就认为“恶寒”的形成机理是“温邪从口鼻而入,首先侵犯肺卫。卫外之阳气为温邪所郁,而失温养之职,出现恶寒”。

(林培政、谷晓红主编:温病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年7月第3版,第24页)

如果这样的话,形成的局面就是:

外感寒邪初期:恶寒发热;

外感热邪初期:发热恶寒。

外感寒邪初期和外感热邪初期主要表现是相同的,即发热恶寒。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辨寒热呢?

教材上的方法就是:伤寒(即外感寒邪)初起“恶寒重,发热轻”;温病(即外感热邪)初起“发热重,恶寒轻”。

(林培政、谷晓红主编:温病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年7月第3版,第12页)

而临床事实是,根据教材上的方法,不可能辨清楚外感病初期的寒热性质。

例如,外感寒邪初期的麻黄汤证,“恶寒”很重,“发热”也很重,《内经》描述为“因于寒,体若燔炭,汗出乃散”;

而外感热邪初期的桑菊饮证和银翘散证发热并不重。

也就是说,根据教材上的方法不可能指导医生辨清楚外感病初期的寒热性质,这就使外感病初期的误治成为必然。

其实,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只要正确的理解了“恶寒”的形成机理,就不会发生辨证错误,不会出现误治。

如前所述,“恶寒”是寒邪束缚了卫气,卫气不能发挥温分肉的表现。

因为寒邪有收引、凝滞之性,才可能束缚卫气,导致“恶寒”,所以“恶寒”是外感寒邪初期的特征,其他的外邪(湿邪除外)不可能束缚卫气,不可能导致“恶寒”,特别是热邪不可能导致“恶寒”。

热邪具有炎上、升散之性,怎么可能如教材所说“卫外之阳气为温邪所郁”呢?

对于如此简单的问题,学术界为什么就不能纠正呢?

这是因为以医圣张仲景、温病大师叶天士和吴鞠通为代表的权威在这个问题上有些错误言论,在此基础之上,学术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错误体系,那就是“风热表证”和“辛凉解表”。

下面看看三位大师的言论及其对学术界的误导。

01

张仲景《伤寒论》中

伤寒和温病的“矛盾”

《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伤寒论》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这是《伤寒论》第1条和第6条的内容。这两条原文显然是互相矛盾的。

根据第1条,凡是太阳病,就是恶寒的;而第6条的温病,既叫太阳病,却又不恶寒。在这两条原文中肯定有一条有问题,现在公认有问题的是第6条。

第6条的问题有两种可能,一是温病不是太阳病,一是温病是恶寒的。

历版的《伤寒论》教材和大多数的医家认为温病是太阳病,温病是恶寒的。如果温病是太阳病,是恶寒的,那就是表证。而太阳病肯定是表证,表证的特征是恶寒。

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的病因是寒邪,所以叫风寒表证;太阳温病的病因是热邪,所以就应该叫风热表证。

这样,风热表证就产生了。可见,风热表证的产生是源于医圣张仲景的错误。

虽然将《伤寒论》第6条温病提纲中的“不恶寒”改成了“恶寒”,但也觉得不是很完美,因为感受了寒邪和感受了热邪都“恶寒”的话,那寒热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为了显示寒热的区别,就理所应当地从恶寒和发热的程度来考虑。

伤于寒则恶寒重而发热轻,伤于热则发热重而恶寒轻,于是,就将第6条温病提纲中的“不恶寒”改成了“微恶寒”。这种修改似乎无可挑剔了。

因此,根据恶寒和发热的轻重,判断表证的寒热性质,成了金标准而见于所有的中医学教材。

我认为,第6条的错误在于不应该将温病称为“太阳病”。

第一,张仲景是一个实事求是的医学家,《伤寒论》所记载的是临床事实,他所见到的伤寒初期就是发热恶寒,温病的初期就是发热不恶寒而渴。

所以将原文中温病初期的“不恶寒”解释为“微恶寒”是没有根据的。

“微恶寒”在于强调程度轻,我们现在是担心张仲景忽略了程度问题。其实张仲景对“恶寒”的程度已有区分。

如第3条伤寒是“必恶寒”,而第2条中风则是“恶风”,“恶风”就是“恶寒”之轻者。

还有第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明确的提到了“微恶寒”。

从临床实践来看,恶寒和发热的程度轻重并不能区分寒热的性质,如伤寒发热就很重,《内经》中形容为“体若燔炭”;温病初期的发热一般并不重,如银翘散证、桑菊饮证。

第二,张仲景当时并没有掌握温病的发展变化规律和治疗方法,从《伤寒论》整体分析足以证明。

张仲景对伤寒的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脉络清析,辨证论治体系严谨,而温病则仅在第6条提及,在火逆变证中记载了一些相当于温病生风动血的证候表现,对其发展变化规律没有系统认识,更谈不上有治疗体系。

张仲景当时所见到的温病初起的表现就是第6条所记载的,因为温病也是外感病,也是在开始阶段,所以张仲景认为应该属于太阳病;

但是,太阳病应该是恶寒的,而温病的病人又没有恶寒,不恶寒和第1条是不符合的,所以温病的提纲是否应该冠以“太阳病”,将其放在什么地方,张仲景犹豫不决;

后来实在不知道怎么处理好,就冠以“太阳病”,放在了第6条的位置。

为什么我认为张仲景犹豫不决,是因为如果他能肯定温病是太阳病,是表证的话,应该放在第4条的位置,不会放在第6条的位置。

其实放在第6条的位置,问题也并没有得到解决,和第1条还是自相矛盾的。

我认为将其放在阳明病篇就对了。

因为在《伤寒论》中,区别太阳病和阳明病的根据就是发热的同时有没有恶寒,恶寒的是太阳病,不恶寒,甚至反恶热的就是阳明病。

02

叶天士《温热论》中

“在卫汗之可也”不能自圆其说

《温热论》第8条: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如果汗法等同于解表的话,叶天士说“在卫汗之可也”的卫应该就是指表证,因为温病的病因是热邪,所以温病的表证自然也就成了风热表证。这便是风热表证得以成立的一个有力根据。

但是,其实叶天士没有提出卫分证的具体临床表现,相反,他还有与此并不完全一致的论述。

如《温热论》中有“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意思是气和卫都是热邪犯肺,血和营都是热邪入心,因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这句话指出气和卫的证候性质是相同的,血和营的证候性质是相同的。

又说“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这里所谓卫分证和表证,其实都是肺热证。只是因为肺有主气、外合皮毛的功能,所以也可以称为表证。

表证,即卫分证,治法是初用辛凉轻剂桑菊饮,从组方来看,桑菊饮实为清热宣肺之剂。

叶天士紧接着说“前言辛凉透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这里明确指出了前面说的“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是“气药”,而不是解表药。这一点从后面还可找到证据。

在辨舌时叶天士又说“再论其热传营,舌色必绛。绛,深红色也。初传,绛色中兼黄白色,此气分之邪未尽也,泄卫透营,两和可也。”

既然“气分”之邪未尽,治法怎么说成是“泄卫”呢?

可见在这里叶天士说的“卫”和“气”是一个概念,而这个概念的实质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气分证”的概念。

也就是说叶天士关于卫分证的概念是矛盾的。

在大多数的时候认为卫和气相同,是肺热证;只是“在卫汗之可也”的卫,可以认为是表证;

但是如果根据叶天士自己所说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来看,温病初期其实是肺热证,肺热证的治法是发汗吗?这就很难以自圆其说了。

再则,叶天士没有提出卫分证具体的临床表现,没有充分的根据确定卫分证就是表证。

我们现在仅仅根据叶天士的“在卫汗之可也”把“卫分证”和“气分证”分开来,把“卫分证”定义为“表证”并不完全符合叶天士的本意,而且与临床事实不符。

确定卫分证性质的根据是临床表现。

叶天士没有具体提出卫分证的临床表现,不过我们根据叶天士的论述可以分析卫分证基本的表现。

《温热论》开篇明义:“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显然,温病初期即卫分证的性质是热邪犯肺,即肺热证,肺热证的表现可以有:发热、口渴、咽痛、咳嗽、舌边尖红,苔薄白而干或薄黄,脉浮数。

不应该有恶寒。因为恶寒的形成机理是寒邪束缚了卫气,卫气不能温分肉,而热邪没有收引、凝滞之性,不可能束缚卫气,所以不可能出现恶寒。没有恶寒,当然就不是表证。

附:六大经方治感冒

1.桂枝汤:处方内容是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二片炙甘草10克红枣十枚,每付药加入六碗水使用大火来煮成二碗,成人于每三小时空腹时喝一碗,小孩减半,服用后会得到微汗出来,这个处方使用的最多,民众如果在服用第一碗汤药后,感冒症状就好了,就不需要去服用第二碗,服用此汤药后需要喝一点粥,来帮助药力达到四肢末梢,如此就可以将感冒病毒清除于体外,病人会迅速恢复过来,使用此方时要注意病人的感冒症状,当你发现感冒病人有出汗同时全身肌肉痛,不喜欢被风吹到身体,加上一点发烧又没有胃口时,你就可以按照我说的比例来抓药服用,在服用过后的第二天中午,如果病人的胃口恢复,就代表病已经完全好了。

2.麻黄汤:处方内容是麻黄5克桂枝10克杏仁5克炙甘草10克,每付药加入三碗水然后用大火煮成一碗,空腹时服用,这个处方是专门治疗一种特殊的感冒,主要症状是非常怕冷,身体关节疼痛,发烧,没有汗,这个感冒症状多发生于冬天寒冷时,但是也有时会发生在夏天,大家只要记住一点,只要出现这个症状就可以使用它,唯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有心脏病的记录,就不可以服用它,其它的都可以服用。

3.葛根汤:处方内容是葛根15克麻黄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二片炙甘草10克大枣十枚,每付药加入六碗水使用大火来煮成二碗,成人于每三小时空腹时喝一碗,小孩减半,服用后会得到微汗出来,此方多用于小孩感冒发烧喉咙痛时,这是因为病人是在发汗时得到的感冒,主要症状是后项强痛,头痛又怕风吹,身体肌肉疼痛,喉咙痛,口渴等等,同时这个处方我们也可以给正在发水痘而发烧的小孩吃,在退烧的同时可以将水痘逼出体外,小孩服用后的第二天会全身起水痘,看似很吓人,其实病已经好转,病人烧退,体力也同时会好转,当病人烧退同时胃口恢复时就可以停药了。

4.大青龙汤:处方内容是麻黄10克杏仁10克石膏20克炙甘草10克桂枝15克生姜二片大枣十枚,每付药加入六碗水使用大火来煮成二碗,成人于每三小时空腹时喝一碗,小孩减半,服用后会得汗出来,此方主要的感冒症状是发烧,咳嗽吐浊痰,病人自觉体外怕冷体内很热,体表没有出汗,有身体疼痛现象,口渴又没有胃口,此时就可以服用这个处方,大青龙汤是我国千年来专门用来治疗瘟疫之类的传染病时所使用的最有效处方,近来发生所谓的禽流感,就是大青龙汤证,民众一旦发现得到此病而当你们当地的西医与中医都宣布无法治疗时,大家就可以使用此方来保命。

5.小青龙汤:处方内容是麻黄10克白芍10克干姜5克细辛5克桂枝15克五味子10克炙甘草10克半夏10克,每付药加入六碗水使用大火来煮成二碗,成人于每三小时空腹时喝一碗,小孩减半,服用后会得汗出来,此方主要的感冒症状是发烧,咳嗽吐清白痰,病人自觉身体里面非常冷,体表没有出汗,也有身体疼痛现象,没有口渴也没有胃口,喉咙中时常觉得痒痒的想咳嗽,有时感觉背后两肩胛骨之间有一块如拳大的冷块区,此时就可以服用这个处方,服用后身体会出汗,之后高烧就会退去,咳嗽就会好转。

6.小柴胡汤:处方内容是柴胡15克半夏15克黄芩15克党参15克生姜二片大枣十枚炙甘草10克,每付药加入六碗水使用大火来煮成二碗,成人于早晚餐前空腹时喝一碗,小孩减半,此方主要症状是病人自觉忽冷忽热,有呕心感,同时两胸肋位感觉有胀满感,这时就可以服用此方,还有要注意一点,就是女子在月经期中,如果得到任何感冒时,无论妳其它感冒症状是如何不同,请一律使用此方就可以恢复过来,千万不要去吃其它处方,如果妳同时有严重的痛经问题,妳可以在此方中自行加入茜草15克,白芍25克,而煮法与服用方法不变。

推荐相关书籍: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更多独家的中医秘术,扫描保存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fenq.com/glbyh/8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