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佝偻病,第一反应也许是——“缺钙”,其实真正与之有密切关系的不是钙,而是一种维生素——维生素D。
维生素D是什么?
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的维生素,是一组类固醇的总称。
它在人类营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小儿骨骼的生长和钙、磷及维生素D三者有关,缺一不可,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维生素D。
这就好比盖房子,钙和磷就是砖瓦和木材,维生素D就是建筑师。
维生素D的主要功能
①促使骨与软骨的骨化
②促进小肠中钙、磷的吸收
③促进钙、磷在肾脏中的重要吸收
④维持骨骼与牙齿的正常生长
维生素D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维生素D并不能直接起作用,人体自身制造的维生素D(在皮肤形成)和从食物中吸收的维生素D,由血液首先运送到肝脏进行加工(用不了的部分储存在肝脏),新产生的物质再被运送到肾脏进行加工,产生具有抗佝偻的活性物质。
如果在以上的任何一个环节出了毛病,都有可能引起维生素D缺乏,导致佝偻病。
维生素D如何获取?
我先来了解下我们是如何获得维生素D的,
1外源性
这一个大类是从食物中获取维生素D,像三文鱼,鸡蛋黄,乳制品,虾等食物都是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
2内源性
这类是通过阳光照射来获取维生素D。人体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在经过日光中紫外线的光化学作用转化为维生素D3。
除去以上这二种以外婴幼儿还可以通过母体-胎儿的运转来获得维生素D,也就是说,胎儿在母体时通过胎盘获得维生素D,在胎儿出生后维生素D的储存可满足出生后一段时间的生长需要,所以新生儿体内维生素的量与母亲的营养状况和胎龄是有关系的。
简单的了解下维生素D的作用:
1
钙磷调节
+增加肾脏近曲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
+促进肠黏膜对钙磷的吸收
+刺激破骨细胞促进骨质溶解,升高血钙促进骨生成。
2
免疫调节
25(OH)2D3的血液水平和其调节作用有直接关系,在其血液水平很高或很低时,都会出现免疫抑制,但不同浓度下引起免疫抑制的机制是不同的。
在血液中维生素D浓度很高时,可以刺激产生TGFβ-1和IL-4,这两种细胞因子可以抑制炎性T细胞的活性,通过这种抑制使免疫功能下降。
重点来了,维生素D与疾病的关系
1
VitD与毛细支气管炎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较常见的一种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喘憋、三凹征和呼吸急促。发病多与免疫有关,且该年龄段小儿常伴有维生素D缺乏。
有学者用RTC调查法发现,每天摄入(IU/kg.d)维生素D与安慰剂二组对照发现使用维生素D组:
①有效降低了疾病缓解的平均时间;
②降低了达到经口喂养的平均时间;
③降低了住院日数。
这是因为维生素D对呼吸系统的保护促进作用,维生素D可通过影响II型肺泡上皮细胞的分化和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从而促进胎儿肺的成熟。
同时维生素D对适应性免疫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25ˉ(OH)2D3会影响活化T细胞的分化,通过减少ILˉ2和干扰素的分泌,增加ILˉ4、ILˉ5和ILˉ10分泌,抑制辅助性T细胞(helperTcellsTh)1反应,促进Th2反应,并能通过抑制免疫应答,减轻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2
VitD与糖尿病
晒太阳让皮肤接触紫外线B(UVB)是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长期以来都认为,像是芬兰和瑞典等阳光较少的高纬度国家,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比例较高;接近赤道的国家比例较低。
维生素D缺乏会使单核细胞成为脂肪转运者。
单核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一种白血球。
它们从骨髓进入血液的几天后,往往会移动到组织中,在那里成熟为巨噬细胞。
失活或减少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上的维生素D受体,会增强肝脏和动脉壁的炎症;而单核细胞附着到血管壁的能力也会提高,在那里释放出与糖尿病和心脏病有关的胆固醇和炎症性物质。
有一个列队研究在新生儿出生后一年每天补充IU维生素D3,研究发现维生素D3有效降低自身免疫疾病如一型糖尿病的风险。
3
VitD与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个主要影响关节的长期持续性疾病。
它通常导致关节发热、肿胀和疼痛。疼痛和僵硬往往于休息后更恶化。
最常见的是手腕和手涉及到身体两侧相同的关节。这个疾病也可能影响身体其他部分。
目前虽病因还不明,但有很多研究表明,如果摄入足够的维生素D可以帮助预防类风湿关节炎,但是一旦炎症疾病建立起来,它就不那么有效了,因为像风湿性关节炎这样的疾病会导致维生素D缺乏敏感性。
上图为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组和对照组中,维生素D3[25(OH)D3]平均值±
4
VitD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NisarMK等人曾将19篇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文献进行Meta分析,分析了JIA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情况,结果显示有82%的JIA患儿存在维生素D不足,其中,以全身型水平最低,这一研究表明JIA患儿存在VitD水平不足,甚至缺乏。
维生素D应该摄取多少?
上图为中国营养学会对维生素D每日摄取量的一个建议,对比美国内分泌协会的做法,中国对每日最大剂量还是相当保守的。
安全使用最重要
维生素D虽然对很多疾病都起到了预防作用,但如果超量也会造成维生素D中毒。所以东西虽好,过而不及。
当血清维生素D水平ng/ml(mmol/L)为维生素D过量。当ng/ml(mmol/L)为中毒。
初期症状为厌食,恶心和呕吐,继而出现尿频,乏力,神经过敏和瘙痒.肾功能受到损害,出现尿比重降低,蛋白尿,管型及氮血症.可出现转移性钙化作用。
最好最安全的做法就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服用。
维生素D到底如何补充?
既然已经知道补充维生素D的方法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二种,那么我们就应该多晒太阳,需要晒多久的太阳呢?
维生素D研究者、前美国西南医学院教授索拉姆透露,如果晒太阳至皮肤发红,人体将会合成2万IU的维生素D。
但在阳光下出现皮肤红肿或是过敏,不利于皮肤健康。
所以保护皮肤的同时,若想要通过晒太阳安全地获取维生素D,每周应该在阳光较好的上午10点~下午2点走出户外,让手脚、胳膊和腿(约占全部皮肤的25%)晒2~3次太阳。
外源性就要通过食物补充或是维生素D制剂,在选择维生素D制剂时需要注意有没有致敏性元素(橄榄油,椰子油等)。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维生素D制剂,所以家长们在选择时也需要看清成分合理使用。
母婴高参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