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紊乱,骨矿化不足。
在儿童引起佝偻病,多发生于3个月~2岁的小儿,影响生长发育;
在成人引起骨软化症,发病缓慢。
维生素D缺乏的病因①来源不足:如日照不够、营养不良、摄入钙少或钙磷比例不当;
②吸收不良:如消化道疾病、胆道梗阻、胰腺疾病等;
③转化障碍:如肝肾疾病;
④需要量增加:如早产儿;
⑤药物因素:如某些抗结核药物、抗癫痫药、抗真菌药和糖皮质激素。
缺乏的临床表现及诊断1.孕妇维生素D缺乏表现容易先兆流产。胎儿脑、骨及免疫功能发育障碍。
2.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表现:小儿可有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惊、夜哭、多汗等,出现“枕秃”。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颅骨软化、方颅、前囟迟闭、出牙晚;肋串珠、鸡胸、漏斗胸;手镯、
脚镯、O或X形腿;脊柱后凸、侧弯以及肌肉关节松弛(与低磷有关),生长发育迟缓等。重症患者常伴有贫血。
佝偻病的药物防治预防为主,强调早诊断和早治疗,及早控制佝偻病活动期,防止产生骨骼畸形后遗症。活动期应加强护理,婴幼儿应注意衣服宽大,勿束胸部,避免久坐久立或过早行走而发生畸形。
(一)维生素D
1.口服维生素D
(1)佝偻病的预防
我国推荐的预防量为生后15日起至18岁每日补充维生素DIU,最高可耐受量为IU。
(2)佝偻病的治疗
在佝偻病的治疗,口服剂量-0IU/d(50-ug/d),1个月后改为维持量。口服困难或腹泻时,可一次性肌注15-30万IU,1-3个月后口服维持量。恢复期用预防量维持。
2.肌内注射维生素D
对于吸收不良或不能口服的婴幼儿,可以肌肉注射维生素Dμg(30万IU/支)作为突击疗法。
(二)钙剂
6个月以下、有过手搐愵肌注VD3的前3天应该10%氯化钙5ml,tid,稀释后口服,3-5天后改为葡萄糖酸钙,防止高氯性酸中毒。因血钙低出现抽搐时,可即刻予10%葡萄糖5-10ml加入25%加入葡萄糖液中缓慢静脉推注,防止由于血钙骤升引起的呕吐或心跳骤停。
用药注意(1)中毒
维生素D长期大量服用可能引起中毒,个体差异大,一般小儿每日服用2~5万IU(~ug),或每日U/kg(50ug/kg),连续数周或数月即可发生中毒;敏感小儿每日0U(ug)连续1~3个月即可中毒。需要注意的是维生素D3的毒性比维生素D2大10~20倍。高风险人群包括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结核、淋巴瘤和噻嗉类服用者。
①中毒的主要症状一般表现:乏力,血压高,头痛,激惹,呼吸道感染等;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口渴,食欲不振、腹泻或便秘等;泌尿系统表现:多尿,间质性肾炎,肾结石等。
②实验室检查血:钙>12mg/dl(3mmol/L),25-OH-D3水平>~ng/ml(~0nmol/L)。尿蛋白阳性、红白细胞,管型等。X线显示肾,脑,心,血管,骨髓,肌肉等钙化等。
③维生素D中毒后处理立即停止维生素D及其强化食品和钙剂,停饮牛奶改豆浆。泼尼松2mg/(kg?d),口服;降钙素50~U/d,肌注,或者用二膦酸盐。补充水份。
(2)充分询问进食情况及用药史,避免重复用药引发维生素D中毒。
(3)母乳含维生素D15~50IU/L,纯母乳喂养儿仅能从母乳中获得生理需要量的1/10。
(4)来源不足者补充稍大于生理量的维生素D0~0IU/d,3个月见效,6~12月治愈,已经发生的畸形不能恢复。
(5)吸收不良和代谢异常者治疗原发病治疗很重要,可补充常规剂量的2~3倍的维生素D。
患者教育(1)补充维生素D同时要注意补钙。
(2)日光疗法光照可以使皮肤维生素D合成增加,促进骨钙沉着。因而提倡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照射。但需注意的是,紫外线不能透过玻璃,因而隔着玻璃晒太阳,对增高体内维生素D是没有效果的。
(3)应从围产期开始预防维生素D缺乏。孕妇应有户外运动,多晒太阳;摄人富含维生素D、钙、磷、蛋白等食物;妊娠或哺乳妇女应维持25-OH-D3水平>30ng/ml,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孕妇的维生素D补充量为IU/d。
(4)新生儿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不足改配方奶喂养,尽早开始户外活动,接触日光。
(5)婴幼儿满6月后,将户外活动时间逐渐增加至每天1~2小时,暴露头面,手足。及时添加辅食,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强化奶制品)。考考你关于佝偻病的药物治疗,下列说法正确的为
A.新生儿提倡母乳喂养
B.尽早开始户外活动
C.婴幼儿满3月后,将户外活动时间逐渐增加至每天1~2小时
D.妊娠或哺乳妇女应维持25-OH-D水平20ng/ml
E.隔着玻璃晒太阳,对增高体内VD是没有效果的
答案:答案在上面查找或左下角阅读原文直接查看!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