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如霞,王楸,曹肃婷,张昌静(温州医院)
《预防医学》,31(8):-
新生儿维生素D不足不仅增加佝偻病、代谢性骨病、过敏性疾病和Ⅰ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同时影响神经认知发育,导致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早产儿由于错过了在子宫内最后几个月骨骼生长期,出生后生长发育迅速,对营养需求高,住院期间缺乏光照等多种原因,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如未及时补充维生素D或补充量偏低,将导致严重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对象与方法以年10月1日—年9月30日温州医院新生儿科内出生后24h内入院、胎龄<37周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
方法1、资料收集收集早产儿性别、出生胎龄、出生体重、身长、头围、胸围、出生时间、静脉营养使用时间、脂溶性维生素补充时间等基本情况以及母亲年龄、居住地、妊娠胎数、分娩方式和妊娠期并发症等资料。妊娠期并发症主要包括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产前发热和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2、血清25-(OH)D检测和判定标准早产儿出生2周后抽取静脉血,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OH)D水平。按照美国医学研究所发布的版《维生素D和钙摄入指南》对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状况的定义:血清25-(OH)D<30nmol/L为维生素D缺乏;30~<50nmol/L为维生素D不足;≥50nmol/L为维生素D充足。季节划分: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次年2月。
结果1、一般情况共纳入早产儿例,其中男婴例,占53.09%;女婴例,占46.91%。城镇例,占45.88%;农村例,占54.12%。剖宫产例,占63.92%;顺产例,占36.08%。胎龄最小26周,最大36周,平均(32.9±2.3)周,小于胎龄儿例,占17.53%。出生体重平均为(±)g;母亲年龄平均为(30.5±5.2)岁;开奶时间为平均出生后(2.2±1.1)d;静脉营养时间平均为出生后(9.1±4.1)d。
2、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例早产儿血清25-(OH)D平均为(45.1±16.6)nmol/L,其中维生素D缺乏91例,占15.64%;不足例,占49.31%;充足例,占35.05%。出生季节、居住地、母亲年龄与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存在统计学关联(P<0.05)。见表1。
3、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影响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以血清25-(OH)D水平为应变量,以性别、胎产数、分娩方式、出生季节、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居住地、母亲年龄和母亲妊娠期并发症为自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地、母亲年龄、出生季节、胎龄和母亲患妊娠期高血压是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因素。见表2。
讨论本研究早产儿平均胎龄为(32.9±2.3)周,出生后2周检测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45.1±16.6)nmol/L,其中64.95%的早产儿存在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人体维生素D主要由皮肤中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合成,冬季户外活动减少以及日照时间短,导致母体维生素D水平下降,而新生儿早期血清维生素D水平主要取决于母体维生素D水平,因此,冬季出生的新生儿更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本研究还显示城镇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比例远高于农村早产儿,考虑与居住在城镇的孕妇接受紫外线照射少,皮肤合成维生素D减少有关。
本研究中母亲的年龄越小,早产儿血清25-(OH)D水平越低,可能是因为适龄妊娠女性往往有计划妊娠,妊娠前准备较充分,家庭成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