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错误的家庭教育,是把孩子培养成讨好型人

周末和朋友一家聚餐,朋友带着4岁的小女儿,一个洋娃娃式的小女孩,很安静很甜美的样子。吃饭的整个过程,小女孩都很乖巧,始终安静地坐着吃饭,不仅没有哭闹调皮,而且妈妈给夹什么菜就吃什么,完全不挑食。由于有小女孩在,我特意点了冰激淋球作为餐后甜点,每人一个。小女孩看着冰激淋,明显很想吃,却先用一种很渴望的眼神看着妈妈,直到妈妈同意后,她才开始吃冰激淋。我看着这一幕,心中百味杂陈:小女孩看起来很乖巧,但长大后极容易发展为讨好型人格。讨好型人格的典型特点,是过分在意他人的感受,生怕别人不高兴,为了让别人满意,即便是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事,也宁愿委曲求全,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时间和金钱。有一年春晚,郭冬临曾表演过一个小品《有事您说话》。在小品中,郭冬临演绎了一个上赶着帮别人买火车票的热心人,他穿着军大衣、带着小马扎、背着铺盖卷连夜排队帮别人买火车票,甚至不惜自己贴钱买高价票,只为赢得别人的一声赞扬和谢谢。郭冬临的这种行为,一方面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另一方面也是讨好型人格在作怪。不懂得拒绝,是讨好型人格的主要表现。同事让你帮忙,明明自己忙的不可开交,还是出于面子答应下来。忙活一个通宵终于完成了,第二天同事说谢谢时,还要顶着黑眼圈,轻描淡写的回答“不客气,举手之劳”。自己明明经济紧张,朋友借钱时,还从本不宽裕的钱包中,硬挤出一点满足朋友的要求,接下来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这样的生活,自己会舒心吗?喜欢把过错揽到自己身上,也是讨好型人格的表现。我有一位同事,出电梯时正好碰到一条凶猛的大狗扑过来,吓得他把手中的包都掉在地上。正常人都会指责狗的主人没有牵好狗,但这位同事居然认为自己不对,转头给狗主人说了一句“不好意思”。不愿意寻求帮助,怕遭到拒绝,也是讨好型人格的另一种表现。我就经常有这种感觉,碰见事情不愿找熟人,宁可自己多跑几趟,表面看起来是怕给别人添麻烦,本质是怕遭到拒绝。心理学家认为:讨好型人格不是病,但属于潜在的不健康行为模式。受传统文化和教育方式的影响,中国人或多或少都属于讨好型或者迎合型。如果能不受讨好型人格的影响,学会友善的拒绝别人,对自己不愿意干或者不方便干的事情说不,想必生活会更轻松。讨好型人格,通常源自幼年时的家庭教育,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父母的控制欲过强。在很多父母的眼中,孩子不能有自我和意见,一切都要围着父母打转。一旦小孩做不到,就会被指责、甚至打骂。二是父母总是给孩子有条件的爱。“有条件的爱”是指,你必须做了什么事情,我才会爱你,如果你不做,我就不会爱你。经常听见有些父母对孩子说“你要继续哭的话,妈妈就不爱你了”,“你在幼儿园要得小红花,妈妈就会很高兴”,“你数学要考分,爸爸就会很爱你”之类的话。这些都是有条件的爱。对幼小的孩子来说,父母是他唯一的依靠,也是他安全感的全部来源。上面两种教育方式,会让小孩觉得自己跟周围的关系不稳定,一旦自己表现不好,不讨人喜欢,世界就会崩塌。最后极容易发展为讨好型人格。为人父母,应当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要经常告诉孩子:我是因为你这个人本身而爱你,不管你做什么,不做什么,我都依然爱你。如果你已经吃了讨好型人格的各种苦,做了很多自己不喜欢的事。希望你能教育孩子顺从本心,在适当照顾他人感受的同时,善于拒绝自己不喜欢的事,过一种快乐自在有主见的生活。最后,给出一道数学题,解题所用知识不超过小学六年级。思考题(4星难度):老师告诉小明、小红、小李每人一个正整数,每个人都只知道自己的数,不知道别人的数。接着老师和他们进行了一场公开的对话。老师说:以这3个数为分母的3个单位分数的和是1。老师问小明:你知道这3个数的和吗?小明回答:不知道。老师接着问小红:你知道这3个数的和吗?小红回答:知道。老师接着问小红:你知道小明的数吗?小红回答:不知道。请问:小红的数是多少?这3个数的乘积是多少?获得思考题答案方法:点个“在看”和“赞”,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fenq.com/glbzl/83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