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状态检查
1.体温:测量分口测法、肛测法和腋测法。腋测法:擦干腋窝汗液,将腋窝温度计水银端放在腋窝深处,用上臂夹紧温度计,10分钟后读数。正常值为36-37℃。
2.脉搏: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下脉率为60-次/分。
3.血压:分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
间接测量法被测者安静休息5分钟。正常血压数值:收缩压90-mmHg,舒张压60-90mmHg。
(1)先检查水银柱是否在“0”点。
(2)肘部置于心脏同一水平。(3)气袖均匀紧贴皮肤缠于上臂,其下缘在肘窝以上约2~3cm,肱动脉表面。(4)胸件置于肱动脉搏动处(不能塞在气袖下)。
(5)向气袖内充气,边充气边听诊,肱动脉搏动声消失,水银柱再升高20~30mmHg后,缓慢放气,双眼观察汞柱,根据听诊和汞柱位置读出血压值。
(血压各级分类及标准)
4.体位:自动体位、被动体位、强迫体位。
5.步态,常见异常步态有:
(1)痉挛性偏瘫步态,瘫痪侧上肢呈内收、旋前,腕关节屈曲,无正常摆动;下肢伸直并外旋,举步时将患侧骨盆抬高以提起瘫痪侧下肢,然后以髋关节为中心,脚尖拖地,向外画半个圆圈跨进,故又称画圈样步态。多见于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后遗症。
(2)剪刀步态,下肢肌张力增高,尤以伸肌和内收肌张力明显增高,双下肢强直内收,交叉到对侧,形如剪刀。见于双侧锥体束损害及脑性瘫痪等。
(3)共济失调步态,行走时双腿分开较宽,起步时一脚高抬,骤然垂落,且双目向下注视,闭目时不能保持平衡,见于脊髓痨患者。
(4)慌张步态步,行时头及驱干前倾,步距较小,起步动作慢,但行走后越走越快,有难以止步之势,向前追赶身体以防止失去重心。见于震颤麻痹。
(5)蹒跚步态,蹒跚步态又称鸭步。走路时身体左右摇摆似鸭行。见于佝偻病、大骨节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或先天性双髋关节脱位等。
外周血管检查
(一)脉搏
1.检查方法:检查者以示指、中指,环指指腹平放于被检查者手腕桡动脉处,数其每分钟搏动次数和感知其律。
2.常见的异常波形脉搏;
水冲脉:脉搏骤起骤降,急促有力。检查时将患者的上肢高举过头,更易触知。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甲亢、严重贫血、动脉导管未闭等。
交替脉:节律正常,强弱交替。提示心肌受损,为左室衰竭的重要体征。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
重搏脉:正常脉波的降支上有一切迹,在其后有一重搏波,一般不能触及。某些病理情况下此波增高可以触及,为重搏脉。见于可引起周围血管松弛、周围阻力降低的疾病(伤寒等)。
奇脉(吸停脉):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的现象。常见于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是心包填塞的重要体征之一。
无脉:脉搏消失。见于严重休克、多发性大动脉炎、血管闭塞性脉管炎、主动脉狭窄。
(二)脉律
正常人脉律基本规则;
正常儿童、青少年可出现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
心律失常时脉律不齐。
(三)周围血管征
1.周围血管征:由脉压增大所致。包括头部随脉博呈律性的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杂音、杜氏双重杂音。多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高热、重症贫血、甲亢等。
2.毛细血管搏动征检查方法用手指轻压被检查者指甲末端或以玻片轻压被检查者口唇粘膜,可使局部发白,发生有规律的红、白交替改变即为毛细血管搏动征。
3.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检查方法
枪击音:在股动脉或肱动脉,轻放听诊器胸件可闻及“嗒——、嗒——”,由脉压增大使脉搏冲击动脉壁所致。
杜氏双重杂音:再稍加压力,可听到的收缩期与舒张期双重杂音。
皮肤检查
观察皮肤弹性、颜色、湿度与出汗、皮肤异常情况等。
1.出汗
出汗增多见于风湿热、结核病、甲亢、佝偻病、布鲁菌病等;
盗汗见于肺结核活动期;
冷汗见于休克和虚脱。
2.皮肤异常情况
(1)皮疹
常见皮疹如下:
斑疹:只是局部皮肤发红,一般不高出皮肤。见于麻疹初起、斑疹伤寒、丹毒、风湿性多形性红斑等。
玫瑰疹:是一种鲜红色的圆形斑疹,直径2~3mm,由病灶周围的血管扩张所形成,压之褪色,松开时又复现,多出现于胸腹部。对伤寒或副伤寒具有诊断意义。
丘疹:直径小于1cm,除局部颜色改变外还隆起于皮面。见于药物疹、麻疹、猩红热及湿疹等。
斑丘疹:在丘疹周围合并皮肤发红的底盘,称为斑丘疹。见于猩红热。
荨麻疹:又称风团块,主要表现为边缘清楚的红色或苍白色的瘙痒性皮肤损害,出现快,消退也快,消退后不留痕迹。见于各种过敏。
(2)皮下出血
皮肤或黏膜下出血面的直径小于2mm者,称为瘀点。
小的出血点容易和小红色皮疹或小红痣相混淆,但皮疹压之褪色,出血点压之不褪色,小红痣加压虽不褪色,但触诊时可稍高出平面,并且表面发亮。皮下出血直径在3~5mm者,称为紫癜;
皮下出血直径5mm者,称为瘀斑;
片状出血并伴有皮肤显著隆起者,称为血肿。
(3)蜘蛛痣
蜘蛛痣多在上腔静脉分布区出现,如面、颈、手背、上臂、前胸和肩部等处,大小可由针头到直径数厘米不等。检查时除观察其形态外,可用铅笔尖或火柴杆等压迫其中心,如周围辐射状的小血管随之消退,解除压迫后又复出现,则证明为蜘蛛痣。蜘蛛痣的发生一般认为与雌激素增多有关。肝功能障碍使体内雌激素灭活能力减退,常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时。
慢性肝病患者手掌大、小鱼际处常发红、加压后褪色,称为肝掌。
(4)皮下结节
(5)水肿
皮下组织的细胞内及组织间隙液体积聚过多,称为水肿。
手指按压后凹陷不能很快恢复者,称为凹陷性水肿。
黏液性水肿及象皮肿(丝虫病所致)指压后无组织凹陷、称非凹陷性水肿。
全身性水肿常见于肾病、心力衰竭(尤其是右心衰竭)、失代偿期肝硬化和营养不良等;
局限性水肿可见于局部炎症、外伤、过敏、血栓形成所致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静脉或淋巴回流受阻。
(6)皮下气肿
气体进入皮下组织,称为皮下气肿。皮下气肿时,外观肿胀如同水肿,指压可凹陷,但去掉压力后则迅速恢复原形。按压时引起气体在皮下移动产生的柔软带弹性的振动感,称为捻发感或握雪感。
Firsttext
更多信息请怎样预防儿童白癜风西宁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