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教出优秀的孩子?全世界得父母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据说凯特王妃,也学习用《正面管教》的方法教导乔治小王子。
(凯特·米德尔顿,34岁,正在以一种非常现代的方式培养着未来的英国国王。Radar了解到,她从《正面管教》等育儿书上获得了很多建议。)
本书作者:简?尼尔森,教育学博士,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美国“正面管教协会”创始人。曾经做过十年心理咨询教师,有深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她是7个孩子的母亲,22个孩子的祖母,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她一手创办了美国“正面管教协会”,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
《正面管教》是简?尼尔森的代表作。在这本书里,她提出了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育儿理念,帮助无数父母和家庭找到了更好的相处方式。
自年出版以来,这本书先后被翻译成16种语言,在全球卖出了超过万册。如今,“正面管教”已经成为亲子领域的黄金准则之一。
所谓“正面管教”,就是既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又要坚定地引导孩子规范行为,做一个能为自己负责、能与他人融洽相处的人。
在这种教育方法中,一个核心原则是“和善而坚定”。它要求父母首先要保持“和善”,对孩子表现出关爱尊重;然后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父母要“坚定”地让孩子意识到这样做的后果,引导孩子学会正确的行事法则。
只有在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孩子才能建立起自律意识,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必要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
在本书里,作者引入了心理学大师阿德勒和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德雷克斯的理论,综合成了各种正面管教的方法。书中具体提到的一些观点和方法,可以大致概括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正面管教的基础,所谓和善而坚定,必须建立在无条件的爱基础上。
“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可是,这爱是有条件还是无条件的呢?
本书作者曾问过很多孩子:“你觉得爸爸妈妈爱不爱你”,孩子们的回答相当出人意料。一个三岁的孩子说:“是的,如果我乖乖的,妈妈就爱我。”而另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说:“我知道妈妈爱我,因为我考试考了高分。”
在孩子们眼里,父母的爱,其实都是有条件的?事实上,父母在管教孩子时,也经常脱口而出:“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你要再这样我就走了”这种负气的话。在父母不经意的话语中,孩子却以为父母的关怀和爱都不是稳定的,带有很多附加条件。
爱,成了父母让孩子听话,按自己意愿行事的一种工具。久而久之,孩子会以为,只有做了父母期望的事,才能得到爱。而一旦自己做错了,父母就不爱自己了。这无疑会造成亲子间的隔膜和防备,不利于双方敞开心扉交流。
有个叫弗雷德的小男孩,不小心打碎了家里的古董花瓶,他吓坏了。但这时候妈妈的行为更让他不知所措。妈妈看见碎了一地的古董后,难过到坐在地上哭了起来。弗雷德困惑地问妈妈:“如果这是我出了什么事,你会这么伤心吗?”在弗雷德心里,妈妈好像看重古董花瓶更甚于他,他不确定自己和花瓶谁重要。这种事情日积月累,会影响孩子建立正常的自尊心,也会让孩子不再全心全意信任父母。
而正面管教强调的是,父母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对他们无条件的爱。所谓“无条件的爱”是说,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放弃对孩子的爱,不设条件、不计回报。就算孩子表现不尽如人意,做了错事,挑战到你的忍耐力,你都不会放弃对他的爱。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无条件的爱并不等于溺爱,一旦孩子犯错,父母还是要指出错误,而不是一味纵容。但无论发生什么,父母对孩子的爱,都不会受到影响或收回。孩子感受到了这种无条件的爱,才可以对父母真正信任,这是亲子间健康交流的必备基础。
第二部分:我们要如何面对孩子的错误呢?在教育孩子之前,父母首先要转变思想:孩子犯错误并不可怕,有时错误正是学习的大好机会。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这个说法可能跟我们原先的认知不太一样,因为我们从小得到的教育都是犯错误是不好的,一旦犯了错,就应该感到羞愧。结果等自己做了父母,很多人仍然照搬上一辈的经验,面对孩子的错误,大多数父母的第一反应都是生气,然后就是谴责:“你怎么这么笨!”“怎么跟你说的,一点儿记性都没有!”……
这样的话是不是很熟悉?小时候你没少听吧?还记得你当时的感受吗?你会因为父母这么说了,就马上明白自己的错误并虚心改正吗?多半不会,我们不是机器人,面对责骂,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都是防卫与还击。
所以那些因为孩子的错误而责骂孩子的父母,可能本意是想让孩子变得更好,可一张嘴却总是让孩子感觉更糟。这样的谴责后患无穷,非但不能让孩子改正自己的错误,反而会让孩子更有负罪感、更痛苦。最关键的是,从这件事里,孩子什么都学不会,唯一想到的就是:以后犯了错,可千万别让他知道。所以将来孩子极有可能会学会隐瞒事实,跟父母撒谎,用新的错误来掩盖旧的错误。
实际上,“人无完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会犯错,教育的关键是父母如何处理这些错误。想要真正激励孩子从错误中学习,未来做得更好,父母首先要树立勇于接受错误的态度,并为孩子做出正确示范。
这本书里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是发生在作者自己和女儿身上的。有一天,作者8岁的女儿玛丽惹得她很生气,她脱口而出:“玛丽,你就是一个被宠坏了的淘气鬼!”很显然,这句指责很不和善,违背了正面管教的基本原则,这意味着育儿专家犯了个错。不过作者很快就恢复了理智,她意识到自己刚刚言语过激了,于是走到女儿的房间去道歉。
最有意思的是,玛丽当时还在生气,她手上正捧着一本作者写的《正面管教》,用黑色记号笔在书上涂涂画画。作者走近一看,玛丽在书的扉页上写了两个大字:骗子!她赶快向女儿承认错误并道歉,女儿欣然接受,母女俩重归于好。你看,犯错误并不可怕,重要的是父母要有勇气直面错误,和孩子一起学会从错误中学习。
为人父母,要把犯错误当作一个好的学习机会,专注于解决问题,孩子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承担责任,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第三部分:要想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我们可以从搞清行为动机入手。
《正面管教》这本书里引用个体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不管大人还是孩子,很多行为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行为不当的时候,其实是对归属感和价值感的表达不当。如果大人不知道这个原理,没有耐下心来搞清楚孩子的真实动机,只会吼骂疏远孩子,那么小孩会觉得更没有归属感,于是就做出更令人讨厌的行为,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阿黛尔是个两岁的小姑娘,她妈妈刚生了弟弟。没过多久,阿黛尔就发现妈妈非常北京治疗白癜风得多少钱啊中年白癜风怎么治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