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讲的调理脾胃是什么意思

脾胃相争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慢中医”成为了大多数人心中中医的标签,基本上现在小病直接去药房买两盒药,治不了的话再去诊所,或中医诊所看一下,医院看看,所以在人们的认知中,好像中医确实是慢,治不了“急性病”,实际不然,在西医并未到达中国时,中医对于“急性病”的诊治也是很有一番研究的,这个暂且不在咱们讨论的范围内,所以我就引用李可老先生在《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一书中的话,“时下世人视中医为慢郎中,实乃中医的奇耻大辱!我呼吁老中青三代中医起而雪耻,不要自卑,不要妄自菲薄,自甘平庸。要充满自信心与豪情,走中医自身发展的道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寥寥数语,令吾心澎湃。与“慢中医”相对应的就是我们常常会听到的,“调理一下脾胃吧”,那么“调理脾胃”这么一说到底是什么?又能有什么作用呢?这是我们今天要谈论的话题,顾名思义,“脾胃”本是相表里的,又是现今医生认为的“后天之本”,“先天之本无后天之本则不立,后天之本无先天之本则不生”,可见其重要性,西医则认为,我们人身所需要的能量都是来源于消化系统取自食物中的,而消化系统也就是中医中的“脾胃”,所以如果人身体不好,容易生病,去“调理脾胃”是有可取之处的,俗话讲得好,“能吃能喝能消化,壮的跟牛似的,哪会生什么病?”。我们再从中医中气的方面来阐述一下这个道理,脾为“己土”,胃为“戊土”,脾为“太阴”主升,胃为“阳明”主降,升降之权便是行枢机之意,这叫做“中气”,我们基本都知道“阴阳”,也知道“阴”主下故称为“浊阴”,“阳”主升故称为“清阳”,“阴阳”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换的,那么就有一个问题,“阴阳”两者通过什么来转换?答案就是“中气”,中焦就是“阴阳交换”的枢纽。“阴虚”,“阳虚”不难分辨,但是需要时刻考虑到“中焦”的“阴阳变化”,就比如“太阴脾”主湿,“阳明胃”主燥,本来是平衡着的,百病不生,太阴脾湿胜过阳明之燥,这就是病,相反亦是,胃阳衰,脾阴旺,这就是也有很多人“湿重”的原因,所以医家之药,首要点是在“中气”这一说,在此基础上在去考虑其他“阴阳”,这也就是为什么“理中汤”有时候需要加附子,有时候也会用二冬,五味子之类。既然“脾胃”对于人这么重要,中医常说的“调理脾胃”也就不难理解了,说白了就是取壮“后天之本”以滋养“先天之本”之意,至于怎么“调理脾胃”,就需要辩证对待了,不能一概而论,我记得在网上看到有网友质疑说中医的“方子”中只有药品而没有药量,那是怕有人不懂直接就照方抓药,有用没有不担心,就怕有害,举个简单的例子,“阳虚者”天天吃滋阴壮水的药品,那不是助阴灭阳吗?最后感谢大家阅读,有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赞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fenq.com/glbzl/126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