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千百年来的历史长河中,爱国诗人俯拾皆是:有一种“九死不悔”是屈原,有一种“视死如归”是曹植,有一种“丹心报国”是陆游,有一种“金戈铁马”是辛弃疾,有一种“铁血丹心”是文天祥,有一种“匹夫之责”是顾炎武……在这其中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便是“穷年忧黎元”的诗圣杜甫。
中国古人总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民立命”作为一生的准则,为此他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陆游有“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一片丹心报天子”,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悠然自得,辛弃疾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姿飒爽,也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的宁静自适,这是古人的一体两面,多半与宦海沉浮的仕途有关。
穷年忧黎元的伟大诗圣说起忧念国家,杜甫与大多宦海沉浮的诗人词人不一样,诗圣是无论穷达皆想着家国百姓,不管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的青年,还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中年,亦或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晚年,杜甫皆有报国之志,青年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中年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壮志,晚年时“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忧虑贯穿着杜甫一生。
或许,是因为他出生时开创盛世的唐玄宗刚好登基,杜甫见证过“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往昔盛世,一场安史之乱,“惊破霓裳羽衣曲”,大唐帝国的国都“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可谓满目疮痍。见证了繁华之后,再见衰颓,杜甫便比别人多了一丝触景生情的感慨,悲天悯人的杜甫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伤事。
此时,杜甫被安史叛军押解在长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的不只是士卒百姓,写的更是诗圣自己的处境:“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此时,杜甫与家人因为战乱分离,思念从来都是相互的,妻子儿女思念自己,自己又何尝不思念她们呢?杜甫最感人的,便是他有着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困守长安的杜甫仕途不顺,即使战乱之中千里驱驰唐肃宗而去,得到左拾遗的官位,最后还是未能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不过,杜甫没有就此放弃自己的抱负,无法居“庙堂之高”,那就“处江湖之远”,那就到黎民百姓中去,成为人民的代言人。
于是,杜甫便将自己的忧国之念,爱民之心,全部寄寓于诗歌,是的,司马迁能够写就“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他杜甫为何不能以诗为史?更何况,“诗是吾家事”,不能辱没先祖诗名,“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开始为人民作诗,他把自己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全部诉诸于笔墨,发端于诗情,如果说李白绣口一吐是盛世风流,而他便补全盛世之后的疾苦人间。
从此,诗圣的诗歌无不闪烁着对人间疾苦的关切和仁爱的胸怀,“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中有的不只是对唐朝穷兵黩武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的同情,更有深恶痛绝的批判,“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有的是骄奢淫逸的贵族和饥寒交迫的贫民间的悬殊差距和巨大反差,其中寄寓着杜甫的亲身经历和他对如此现实的愤懑不平,更多的是对百姓疾苦的深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