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复习丨营养和营养障碍

著名青少年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452897.html

营养和营养障碍

一、儿童营养基础

(一)、能量

能量主要来源于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三大产能营养素,每克供能量为4kcal,9kcal,4kcal。

小儿能量需要分下列五方面:

1.基础代谢所需

小儿基础代谢的能量需要量较成人高。基础代谢所需在婴儿期占总能量的50%。1岁以内婴儿约需55kcal/kg*d,7岁时约需44kcal/kg*d,12岁时约需30kcal/kg*d。

2.食物热力作用蛋白质食物热力作用最高。

3.活动所需随年龄增大而增加

4.排泄丢失

5.生长发育所需此为小儿所特有的。每增加1g体重约需能量5kcal以上五部分能量总和即为机体每日总能量的需要量。年龄越小相对的总能量需要量越大,一岁婴儿每天每公斤体重消耗能量kcal,以后可按照每三岁减少10kcal推算,15岁时达成人需要量约50-60kcal。

一般总能量的12%-15%来自蛋白质,30%-35%来自脂肪,50%-60%来自碳水化合物最为合适。

(二)、营养物质和水的需要

1、三种产能营养素蛋白质、脂肪和糖类之间应有一定比例,按供热能计算,婴儿和1-4岁:蛋白质占15%、脂肪占35%、糖类占50%。

2、矿物质与维生素两者不能提供能量,维生素可分为脂溶性(维生素A、D、E、K)及水溶性(维生素B族和C族)两大类。

3、水年龄越小相对需水量越大。体内组织代谢及食物氧化过程中也可产生水,称内生水。混合膳食约kcal产生水12ml。婴儿期平均需要量为ml/(kg.d),以后按每3岁减少25ml/(kg.d)推算,12岁后及成人约为50ml/(kg.d)。

二、婴儿喂养

(一)母乳喂养

1、母乳喂养的优点

营养丰富,比例适当,易消化吸收,蛋白质以白蛋白居多而酪蛋白少,故在胃内形成凝快小,易被消化吸收。含不饱和脂肪酸的脂肪多,供给丰富的必需脂肪酸,脂肪颗粒小,含教多解脂酶,有利于消化吸收,乳糖含量多,促进肠道乳酸杆菌生长。含微量元素多。母乳铁含量虽与牛乳相似,但铁吸收率高。钙磷比例适宜。含较多的消化酶如淀粉酶、乳脂酶等,易于食物消化。维生素D、K较少。有双歧因子促进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生长,抑制大肠杆菌,减少肠道感染。

2、故自4~6个月起可添加一些辅助食品,以补充小儿营养所需,断奶一般在12个月左右可完全断奶,母乳量仍多者可延至1.5-2岁。

(二)、人工喂养

1、牛乳

(1)牛乳成分特点:牛乳是最常用的代乳品,以酪蛋白为主,易在胃内形成大块,不易消化吸收。以不饱和脂肪酸居多,脂肪球大,无溶脂酶,消化吸收较难。甲型/A型乳糖。含大肠杆菌。

(2)牛奶制品

全脂奶粉:是将鲜牛奶浓缩、喷雾、干燥制成,按重量1:8或按体积1:4加开水冲调成乳汁,其成分与鲜牛奶相似。

甜炼乳、麦乳精等因含糖太高不宜作为婴儿主食。

(3)奶量计算法

例题:6kg的孩子需多少ml奶粉?6*=即需奶ml再需水=*6-=ml

(三)、过渡期食物(辅食)添加(支离破碎)。添加辅助食品的原则:①从少到多,使婴儿有一个适应过程;②由稀到稠;③从细到粗;④习惯一种食物后再加另一种,不能同时添加几种;⑤应在婴儿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时添加。

1---3个月汁状食物如水果汁青菜汤鱼肝油和钙剂

4---6个月泥状食物如米汤米糊稀粥蛋黄鱼泥菜泥果泥

7---9个月末状食物如粥烂面碎菜蛋鱼肝泥肉末豆腐饼干等

10---12个月碎状食物如粥软饭烂面条豆制品碎肉带馅食品等

三、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使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

(一)、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3个月—2岁的小儿。临床上分为初期、激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初期和激期统称为活动期。

1、初期(早期)

多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是小于3个月的婴儿,主要表现是非特异性神经兴奋性增高症状,易怒,烦躁,睡眠不安,夜间惊啼,多汗,枕秃。

2、活动期(激期)

主要表现为骨骼改变和运动功能发育迟缓。骨骼改变往往在生长最快的部位最明显。

(1)头部a、颅骨软化:多见于3-6个月婴儿,约6个月颅骨软化消失。b、方颅:多见于7-8个月以上小儿,由于骨样组织增生。C、前囟增大及闭合延迟

(2)胸部:1岁左右小儿,如佝偻病肋骨串珠,肋膈沟,鸡胸,漏斗胸。

(3)四肢:a、腕踝畸形:多见于6个月以上的小儿,手镯或脚镯。b、下肢畸形:见于1岁后站立行走后小儿,“O”形腿、“X”形腿。

(4)血生化及骨骼X线改变:血清钙稍降低,血磷明显降低,钙磷乘积常低于30,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X线检查干垢端临时钙化带模糊或消失,呈毛刷样,并有杯口状改变。

注:上述改变中由于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形成的有:方颅,手、足镯,肋骨串珠。   按年龄划分:6月龄以内:颅骨软化,7月龄-1岁:方颅,手、足镯,1岁左右:胸廓畸形、下肢畸形

(三)、诊断

血清25-(0H)D3(正常l0~80ug/L)和1,25-(OH)2D3(正常0.03~0.06ug/L)水平在佝偻病初期就已明显降低,为可靠的早期诊断指标。

(四)、治疗和预防

1、治疗补充维生素D制剂,治疗剂量为IU

2预防

胎儿期:孕母应注意摄入富含维生素D及钙、磷的食物,并多晒太阳,冬春季妊娠或体弱多病者可于孕后期给予维生素D及钙剂

新生儿期: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IU/日,3个月后改预防量。足月儿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IU/日,至2岁。

四、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弱

本病因维生素D缺乏致血清钙离子浓度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引起,变现为全身惊厥、手足搐弱或喉痉挛,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因血中钙离子降低,使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而引起相应的症状。依靠维生素D、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三者进行调节而保持相对稳定。维生素D缺乏导致甲状旁腺反应迟钝,磷升高钙降低。血PH高时离子钙降低,酸中毒时PH低,离子钙不低。血磷增加,抑制25-(OH)D3转化为1,25-(OH)2D3,使钙离子减少,出现抽搐。

血总钙浓度低于1.75~1.88mmol/L(7~7.5mg/dl),或离子钙浓度低于1.0mmol/L(4mg/dl)时可引发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抽搐

(二)、临床表现

1、典型发作:血清钙低于1.75mmol/l时出现惊厥、喉痉挛和手足搐弱。

(1)惊厥:最为常见,多见于婴儿,为无热惊厥,突然发作,持续时间为数秒至数分钟,数日1次或1日数次甚至数十次不等,抽搐发作停止后意识恢复,活泼如常。

(2)手足搐弱:多见于6个月以上的婴幼儿,发作时意识清楚。

(3)喉痉挛:由于声门及喉部肌肉痉挛而引起吸气困难,吸气时发生喉鸣,严重时可发生窒息。

2、隐匿型:血清钙多在1.75—1.88mol/l,没有典型发作,但可刺激神经肌肉引起体征。

(1)面神经征(2)腓反射(3)陶瑟征

(三)、诊断

有佝偻病的症状体征等病史,临床出现反复发作的无热惊厥、手足搐弱或喉痉挛,无其他神经系统体征,血清钙低于1.75—1.88mmol/l,或者离子钙低于1.0mmol/l,可作出正确诊断。

(四)、治疗

 应立即控制惊厥解除喉痉挛,补充钙剂。并补充维生素D。

惊厥反复发作者每日可重复使用钙剂2—3次,直至惊厥停止,以后改口服钙剂治疗。

五、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一)、病因

1、喂食或饮食不当

2、疾病诱发最常见为消化系统疾病或先天畸形

(二)、临床表现及分度

1、临床表现:体重不增是最先出现的症状,继之体重下降,病久者身高也低于正常。皮下脂肪逐渐减少或消失,首先为腹部,其次为躯干、臀部、四肢,最后为面颊部。皮下脂肪层厚度时判断营养不良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病久者皮肤干燥、苍白,失去弹性,肌张力减低,肌肉松驰,身高也低于正常。

2、分度

I(轻)度

II(中)度

III(重)度

体重低于正常均值

15%---25%

25%--40%

40%以上

腹部皮褶厚度

0.8—0.4cm

0.4cm以下

消失

肌张力

基本正常

减低、肌肉松弛

低下、肌肉萎缩

精神状态

基本正常

不稳定、易疲乏烦躁不安

精神萎靡、反应低下抑制与烦躁交替

(三)并发症

1、营养性贫血最多见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2、各种维生素缺乏最常见维生素A、D缺乏,也有维生素B、C缺乏

3、感染特别是腹泻病,可迁延不愈加重营养不良,形成恶性循环。

4、自发性低血糖清晨发作,面色灰白,神志不清,呼吸暂停,体温不升,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四)治疗

轻度营养不良:热卡从80—kcal开始,逐渐增加。

中度营养不良:热卡从60—80kcal开始,逐渐增肌。

重度营养不良:热卡从40—60kcal开始,首先满足患儿的基础代谢需要,以后逐渐增加,按中度营养不良同样步骤调整。

促进消化必要时可肌注蛋白质同化类固醇制剂如苯丙酸诺龙,以促进机体对蛋白质的合成、增进食欲。

姜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fenq.com/glbyy/6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