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年龄分期
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到小儿出生为止,共40周,
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时开始至28天之前
婴儿期:自出生到1周岁之前为婴儿期
幼儿期:自1岁至满3周岁之前为幼儿期
学龄前期:自3周岁至6~7岁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
学龄期:自入小学始至青春期前为学龄前期
青春期:一般年龄范围为10~20岁
计划免疫需要接种哪些疫苗?具体的时间点?
卡介苗(结核病)出生
脊髓灰质炎疫苗2、3、4月
百白破3、4、5月
麻疹8个月以上易感患儿
乙肝疫苗24小时以内、1、6月
乙脑大于1岁
第二章生长发育生长指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可有相应的测量值来表示其量的变化
发育是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与功能的成熟
小儿生长发育的特点及一般规律?
特点:生长发育是连续的(第一年为生后第一个生长高峰,第二年生长速度逐渐减慢,至青春期又逐渐加快)、有阶段性的过程;各系统、器官生长发育不平衡(神经系统发育较早);生长发育有个体差异;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体重:12个月10kg
1~12岁年龄乘以2+8
身长:12个月75cm出生50cm
2~12岁年龄乘以7+75
头围:出生时平均33~34cm
1岁46cm
2岁48cm
胸围:出生时32cm
1岁时等于头围
1岁至1青春期前头围+年龄—1cm
后囟最迟6~8周闭合
前囟出生时约1~2cm6月龄左右逐渐骨化而变小最迟2岁闭合
骨缝3~4个月
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大多于3岁前长齐人一生有乳牙20个,恒压28~32个
运动的发育:一听二看三抬头四撑五抓六试坐
七翻八爬九扶站十月扶走十二独走
语言:
神经精神发育过程P19
第五章营养及营养障碍疾病母乳喂养的优点
营养丰富:人乳营养效价高,易被婴儿利用
含必须氨基酸比例适宜,白蛋白多,酪蛋白少,有丰富牛磺酸,很少产生过敏
乙型乳糖含量丰富,利于脑发育
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初乳中更高,其中脂肪酶使脂肪粒更利于消化吸收
电解质浓度低,蛋白质分子小,适宜婴儿不成熟的肾发育水平,矿物质更易被吸收
生物作用:缓冲力小,利于酶发生作用
含不可替代免疫成分,初乳中含丰富SIgA—抵抗病原微生物
乳铁蛋白—抑制大肠杆菌
低聚糖人乳特有
生长调节因子
其他:对产妇:加强宫缩、避孕、减少乳房癌
操作性强:清洁
辅食添加的原则:
?什么时候引入?(When)
4~6月龄
?为什么要添加?(Why)
补充生长发育所需营养;加添泥糊状食物帮助婴儿逐步由液体食物过渡到
固体食物;促进咀嚼功能的发育和完善;促进语言能力的发育;早期扩大了味觉范围防止日后偏食、挑食;绝不可忽视辅食加添,它与母乳及配方奶有同等的重要性
?哪些食物引入?(What)p59表
第一种引入的食物:
母乳喂养儿——配方奶
人工喂养儿——强化铁的谷类食物
其次是蔬菜、水果——维生素、矿物质
最后添加的食物是肉,鱼类(7~8月),蛋(9~11月)
?如何引入?(How)
从少到多从一种到多种从细到粗从软到硬注意饮食技能的培养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病因:摄入不足;消化吸收不良;需要量增加
临床表现:
体重不增是最先出现的症状-消瘦-生长发育停滞、精神萎靡
皮下脂肪厚度是判断营养不良的重要指标。
皮下脂肪减少顺序:腹部-胸部-背部-臀部-四肢-面颊
继发感染
分度:
肥胖的界定
① BMI(bodymassindex,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kg/m2)超过年龄性别的第95百分位。
② 当身高(身长)的体重在P85~P97为超重,>P97为肥胖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导致钙、磷代谢紊乱的一种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生长中的长骨干骺端生长板和骨基质矿化不全,表现为生长板变宽和长骨的远端周长增大,在腕、踝部扩大及软骨关节处呈串珠样隆起、软化的骨干受重力作用及肌肉牵拉出现畸形等。
佝偻病激期的表现(初期早期活动期激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主要表现为生长最快部位的骨骼改变
★运动功能发育迟缓:全身肌肉松弛,走路延迟,行走困难
★神经系统发育缓慢:大脑皮层功能异常,条件反射形成缓慢,语言发育落后。
3~6个月以颅骨病变为主,颅骨软化,指尖稍用力压枕骨中央部位或顶骨后部时有压乒乓球样感觉。
6月以骨样组织堆积表现为主
肋骨串珠:肋骨和肋软骨交界处,由于骨样组织堆积膨大,可触及或看到钝圆形隆起,以7~10肋最显著,上下排成串珠状。
手脚、镯:在手腕脚踝部,由于骨样组织增生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
方颅:8-9个月以上,,额骨、顶骨向双侧对称性隆起,头颅似方盒状。
前囟宽大
出牙迟缓:11岁未出牙,33岁未出齐。
囟门晚闭:22岁以后前囟仍未闭合。
一岁以上:鸡胸漏斗胸
赫氏沟:膈肌附着处的肋骨受牵拉而内陷,形成一条横沟。卧位明显。
O、X腿
低血磷
血生化改变:
血清25-(OH)D显著下降
PTH显著升高
血钙稍低
血磷显著降低
碱性磷酸酶显著升
X线:
长骨钙化带消失;
干骺端呈毛刷样、杯口状改变;
骨骺软骨盘增宽(2mm);
骨质稀疏,骨皮质变薄;
可有骨干弯曲畸形或青枝骨折。
诊断:病史、临床表现、血生化、骨骼X线检查
血清25-(OH)D3在早期即明显下降
——可靠的诊断标准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临床表现:
1、隐匿性:
面神经征:以手指尖或叩诊锤骤击患儿颧弓与口角间的面颊部,引起眼睑和口角抽动为面神经征阳性,新生儿可呈假阳性。
陶瑟征:以血压计袖带包裹上臂,使血压维持在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5分钟之内该手出现痉挛症状,属陶瑟征阳性。
2、典型发作:惊厥、手足搐搦、喉痉挛
诊断:突发无热惊厥,且反复发作,发作后神志清而无神经系统体征,同时有佝偻病存在,血总钙低于1.75mmol/L离子钙低于1
第七章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新生儿:从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内的婴儿
新生儿分类:
根据胎龄分类
足月儿(fullterminfant)
37周≤GA42周(~天)
早产儿(preterminfant)
GA37周(天)span=""
过期产儿(postterminfant)
GA≥42周(≥天)
根据出生体重分类
正常出生体重:BW≥g和≤g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小于g极低体重出生小于g超低体重出生
根据出生体重和胎龄的关系分类
适于胎龄儿第10~90个百分位
大于胎龄儿>90个百分位
小于胎龄儿<第10个百分位
根据出生后周龄分类
早期新生儿:出生1周内新生儿
晚期新生儿:出生2周至4周内新生儿
高危儿: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监护的新生儿
正常足月儿:胎龄≥37周和42周,出生体重≥克和≤克,无畸形或疾病,活产婴儿。心率波动大通常为90~次/分足月儿血压平均为70/50mmHg
临床常用的原始反射:1、觅食反射2、吸吮反射3、握持反射4、拥抱反射
常见特殊生理状态:生理性黄疸、马牙、乳腺肿大、假月经、新生儿红斑、粟粒疹
新生儿窒息
复苏方案—“ABCDE”方案
A量吸净呼吸道粘液
B建立呼吸
C维持正常循环
D药物治疗
E评价
A是根本,B是关键E贯穿于整个复苏过程中
有活力的定义:呼吸规则、肌张力好及心率>次/分
诊断:1、脐动脉显示严重代谢性或混合型酸中毒,ph<72、Apgar评分0~3分,并且持续时间>5分钟3、新生儿早期有精神神经系统表现,如惊厥。昏迷或肌张力低下4、出生早期有多器官功能不全的证据。
并发症:原发、继发性呼吸暂停;糖代谢紊乱;高胆红素血症;低钠血症;低钙血症
新生儿黄疸
高危因素:高危因素包括:溶血、窒息、缺氧、酸中毒、脓毒血症、高热、低体温、低蛋白血症、低血糖等。
血清总胆红素含量1mg/dl新生儿大于85黄疸
新生儿溶血病HDN
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同种免疫性溶血。目前已知人类有26个血型系统,有多个血型抗原物质,以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最常见,Rh血型不合次之。这种疾病在临床上有多种表现,可以从子宫内死亡到只有血清中可以检测出来,而新生儿健康
主要症状和体症有黄疸、贫血、水肿和肝脾肿大,黄疸深者可能并发核黄疸。
症状轻重一般取决于孕妇抗体强度、抗体与红细胞结合程度、胎儿代偿性造血能力以及免疫功能等因素。
并发症:胆红素脑病最严重的并发症
第八章遗传性疾病21-三体综合征(唐氏综合征、先天愚型)
又称唐氏综合征、先天愚型
常染色体数目异常: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
是人类最早被确定的染色体病
活婴中的发生率为1/~1/
母亲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
临床症状:
特殊面容:神、眼、鼻、耳、舌、头颈
智力落后:最突出、最严重
生长发育迟缓:
伴发畸形:先心、消化道畸形、隐睾等。
特殊皮纹:通贯手、t点位置上移(超出掌正中线下1/6)、atd角变大(>45°,小儿估计法:49-年龄,成人为40±6°)。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核型分析
实验室检查:细胞学检查:
标准型:占95%。47,XX(或XY)+21
易位型
嵌合体型
鉴别诊断:
先天性甲低:颜面黏液性水肿
皮肤粗糙、毛发干枯
喂养困难、便秘、腹胀,
TSH↑、T4↓
染色体核型分析可鉴别
苯丙酮尿症
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为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致酶活性降低,苯丙氨酸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导致疾病。
先天性氨基酸代谢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
临床特征:智力落后,皮肤、毛发色浅,鼠尿臭味。
LauDek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