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平台的文章仅供医学知识普及,不作为治病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
佝偻病是儿科最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婴幼儿属于高危人群,北方发病率高于南方。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家长育儿知识水平普遍提高,佝偻病发病率逐年下降,病情也趋向轻度,但仍是婴幼儿生长发育过程中最常见的公共卫生问题。
佝偻病学名称为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紊乱,导致骨骼病变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
婴儿的维生素D来源有三个途径,一是母体—胎儿的转运。胎儿可以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维生素D,胎儿生后储存的维生素D可以满足生后一段时间的生长需要。二是从食物获得。天然食物中含维生素D很少,比如谷物、蔬菜、水果、肉类基本不含维生素D,母乳中含的维生素D也很少,但是很多配方奶和米粉都是强化维生素D配方,婴儿可以从这些强化食物中获取足够的维生素D。三是皮肤光照合成。皮肤光照合成维生素D是人类获得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经过日光中紫外线(波长—nm)的照射,皮肤可以产生维生素D,产生的量与光照时间、波长、暴露皮肤的面积有关。维生素D需要在体内经过肝脏和肾脏的代谢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如果有肝肾疾病,即使摄入充足的维生素D,也会出现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所以,如果孕期母亲缺乏维生素D,或者早产、双胎,都可以引起婴儿体内维生素D贮存不足而出现维生素D缺乏出现佝偻病;由于紫外线不能通过玻璃窗,室外活动不足会引起内源性维生素D生成不足;大气污染可以阻挡紫外线,冬季日照时间短、紫外线较弱,所以冬季或者污染较重的城市佝偻病发病率会明显升高;由于天然食品和母乳中含维生素D少,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容易出现佝偻病;某些疾病也可以引起维生素D缺乏,比如长期腹泻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肝肾损伤可以引起维生素D代谢障碍,出现严重的佝偻病症状;某些药物也可以影响维生素D的代谢,比如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都可以影响维生素D的代谢,引起佝偻病。
佝偻病分为初期、活动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佝偻病初期表现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特别是3月以内,最常见的症状有夜闹、盗汗、枕秃等,本期常无骨骼改变。初期症状继续加重,就进入活动期。活动期出现骨骼改变,6月以内可以出现颅骨软化,7-8月以后可以出现方颅,1岁左右可以出现漏斗胸和鸡胸,会站立行走后出现O型腿和X型腿。经过治疗或者光照增多,佝偻病症状会逐渐减轻或者消失,进入恢复期。严重的佝偻病患儿可以遗留程度不等的后遗症。
佝偻病的治疗,要强调早期治疗,控制活动期,防止骨骼畸形。治疗的方法是补充维生素D。既往佝偻病的治疗主张大剂量维生素D冲击治疗,由于副作用较大现在已经摒弃。治疗佝偻病的原则以口服维生素D为主,初始剂量每日--IU,持续4-6周后改为维持量,小于1岁用IU/天,大于1岁IU/天。如果有效,维持量补充至2岁。
需要强调的是,佝偻病治疗有个误区,很多人认为治疗佝偻病就是补钙,特别是很多母婴店及药店,有很多补钙的保健品,号称天然无毒副作用,积极推荐家长长期给婴幼儿服用。实际上,中国营养学会推荐,钙剂的需要量0—6月为mg,7—12月为mg,1—3岁为mg。正常母乳或者配方奶中的含钙量已经足够(母乳含钙量mg/L,牛奶含钙量mg/L),比如每天ml牛奶或者配方奶,就足够满足婴幼儿的钙营养,除非出现低钙抽搐,一般无需另外补充钙剂。长期过量补充钙剂,会引起很多副作用,比如肾结石。
佝偻病是可以预防的疾病,确保婴幼儿每天获得IU维生素D是预防的关键。预防的方法包括充足的户外日光浴和适量维生素D的补充。母乳喂养的婴儿,每周户外活动2小时,仅暴露面部和手部,即可维持维生素D在正常范围的低值。所以,出生1月后,即可让婴儿逐渐坚持户外活动。孕期适当补充维生素D(IU/天),有益于胎儿贮存充足的维生素D,满足生后一段时间生长发育所需。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生后1-2周即可补充维生素DIU/天,3月后改为预防量;足月儿生后2-4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预防量IU/天,持续到2岁。夏季阳光充足,可以在上午或者傍晚户外活动,暂停或者减量服用维生素D。
医院儿科二区专科时间
宋文涛主任医师呼吸哮喘专科周一周五上午
胡云芝副主任医师新生儿专科周二上午
徐新齐主治医师儿童重症、呼吸周一上午
曹小彩主治医师新生儿专科周三上午
马萍萍主治医师小儿呼吸哮喘周三上午
本文仅为普及医学知识,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者50
原创文章,欢迎转载朋友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