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孕慧育03岁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维生素D缺乏引起体内钙磷代谢异常,导致生长期骨组织矿化不全,产生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在人体骨骼的发育过程中,维生素D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婴幼儿期生长发育旺盛,骨骼的生长发育迅速,因此需要足量的维生素D才能维持正常的骨骼发育,当维生素D缺乏时,即可引起本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婴幼儿期常见的营养缺乏症,一般人常称本病为“缺钙”,这是错误的,应是缺乏维生素D。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多见于4个月~3岁的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还影响神经、肌肉、造血、免疫等组织器官的功能,对小儿的健康危害较大。

1、阳光照射不足。因此缺乏室外活动的孩子,接触阳光少,易患本病。

2、食物中含维生素D不足。乳类中含维生素很少,如单纯乳类喂养不另加维生素D制剂或少晒太阳,可发生维生素D缺乏。

3、某些婴幼儿生长发育过快,维生素D供不应求。

4、胃肠、肝胆、肾等疾病可影响维生素D和钙磷的吸收和利用。

5、食物中钙、磷含量不足或比例不适宜(2:1易于吸收),亦可导致佝偻病的发生。

6、过多的谷类食物含有大量植物酸,可与小肠中的钙、磷结合形成不溶性物质,人体不易吸收 

这些是导致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的主要病因,根据年龄段不同,症状的表现不同。

1、早期常烦躁不安,爱哭闹,睡觉易惊醒,汗多,特别是入睡后头部多汗,由于汗的刺激不舒服,故头常在枕头上摩擦,使脑后枕部半圈秃发,医学上称“枕秃”。

对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主要是一些症状性的表现,哭吵不安、易惊醒、烦躁等。

对于2-5岁的宝宝,主要的症状表现有,枕秃、方颅、鸡胸、漏斗胸或是肋缘外翻。

2、以后逐渐出现骨骼改变,如前囟门闭合延迟(正常应在1.5岁前闭合),出牙晚,可晚至1岁才出牙,头较大呈方形,助骨下缘外翻,鸡胸、“O”形腿等。

对于5岁以上的宝宝,可能会有手镯征、脚镯征,严重的会出现X型腿或O型腿。

3、到医院做血液化验可发现钙、磷含量偏低。

预防:

1、孕妈妈在孕期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每日1~2小时充分暴露皮肤,在孕后期建议孕妈妈补钙,饮食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保证宝宝在出生以后,钙的储存是充足的。

2、宝宝出生以后,也要保证充足的日照,多晒太阳是预防维生素D缺乏,比较简便有效的措施,家长带宝宝尽早户外活动,活动时尽量暴露皮肤,但要避免强光直射导致皮肤损伤。

3、鼓励母乳喂养,坚持母乳喂养8个月。

4、自出生后2周起,每日应给宝宝口服维生素D预防量单位。

5、多吃富含VD和钙的食物,如蛋黄,肝类,鱼类,奶类,豆类、虾皮等,不要吃过多的油脂类和盐,以免影响钙在体内的吸收。

6、12个月以下的婴儿,无论喂养方式如何,补充IU/d(10μg)剂量的维生素D,可足以预防佝偻病;12个月以上的婴幼儿及成人,通过饮食或营养素补充剂,来达到维生素D的需求,至少IU/d(15μg)。(摘自《营养不良性佝偻病的预防与管理全球共识建议》)

维生素D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富含维生素D的有,海鱼、动物肝脏、蛋黄和瘦肉等。

治疗:

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佝偻病多伴有微量营养素缺乏,应注意调整膳食结构,遵从医嘱适当补充。

1、主要治疗是补给维生素D,

轻度佝偻病每日口服维生素D-单位;

中度佝偻病每日口服维生素D-单位;

重症佝偻病每日口服维生素D-0单位。

具体情况应遵医嘱。

2、如饮食中含钙量不足,可适当口服活性钙。

注意不要长期过量服维生素D,以免维生素D中毒,但可服预防量至2-3岁,2-3岁后佝偻病已静止,无须再用鱼肝油预防。

每日用维生素D治疗量较大者,不宜用鱼肝油(鱼肝油中含维生素A与D)而用单纯维生素D制剂,以免发生维生素A中毒。

婴幼儿是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人群,应积极预防维生素D缺乏,及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

来源:田金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fenq.com/glbyy/56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