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编辑:潋痕℃剑心
来源:米筐投资
近日,仲量联行发布了一份城市研究报告,通过教育、人才、创新、企业活动、宜居环境、基础设施、区域性城市群、办公楼租金等指标综合分析,披露了中国目前最具竞争力的12个城市。
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杭州、南京、苏州、武汉、天津、成都、重庆、西安。
一个城市的竞争力是由城市的经济、科创、基础设施、房价等因素共同决定的,而竞争力带来的影响,同样会反哺给经济、科创和房价。
因此,如果从房价角度来看,这份榜单完全可以看作为中国楼市潜力榜单。
换言之,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杭州、南京、苏州、武汉、天津、成都、重庆、西安,可以认为是中国未来楼市最值得看好的12个城市。
那么关键问题来了,为什么是这12个城市?
如果要以城市级别来论,青岛、宁波、厦门、大连都比苏州要高;若论经济实力,长沙、无锡、青岛、佛山、宁波也都要比西安强。苏州、西安为何能跻身其中?
上面其实已经说到,城市竞争力并非某一个指标决定,而是多个指标综合共同决定,根据教育、人才、创新、企业活动、宜居环境、基础设施等因素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就是这12个城市。
先来说说教育和科创实力。
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南京、西安六个城市被誉为中国六大科教中心,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代表了中国当前最先进的高等教育水平。
从上图可以看到,北京的教育质量一马当先,明显优于其他城市。广州则占据着最大教育规模的宝座,广州是全球目前唯一一个小学生人数和大学生人数同时突破百万量级的城市。
在教育质量与数量的榜单中,后起之秀的深圳垫了底,但教育数量和质量的并没有影响深圳的发展,凭借着政策优势和开放优势,深圳将全国的优秀人才揽进了自己的怀抱,让深圳的人才数量和科创能力位居前列。
所不同的是,北京、上海、武汉、西安、广州等城市的科创大都依靠高校里的科研机构,而深圳依靠的是民营企业。
目前,深圳的PCT国际专利数量独领风骚,是排在其后5个城市的数量总和。
杭州的创新指数超越了广州。在本号之前分析独角兽企业的时候已经说到,杭州在阿里巴巴这个巨无霸企业的影响下,整个城市的气质有了质的提升,成为中国的电子商务之都,独角兽企业独揽14家,仅次于北京、上海。
但从创新指数榜单上可以看到,杭州虽排名第四,但与北上深仍有非常大的差距。
接着看企业活动指数和城市宜居度
企业活动指数上可以看到,北京遥遥领先。北京坐拥绝大多数国企、央企,中国家世界强有一半数量在北京,同时北京还占据了全国近一半的独角兽企业。
深圳位居第二。深圳最大的特色是名营企业,拥有一批优秀的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如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大族激光、顺丰等。深圳是拥有民营世界五百强企业总部最多的城市。
西部地区,企业活动指数以成都为首,成都传统私营企业和跨国公司的集中度远超其它中西部城市,在“新一代”企业方面也领先于其它中西部城市。
城市宜居度和环境方面表现最好的仍是这12个城市。
所谓的宜居和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硬件就是空气质量、绿色空间,软件涵盖夜生活丰富度、餐饮设施、交通设施等。
上图可以看到,宜居指数方面,上海、广州这两个号称中国内地商业氛围最浓城市占据头两位。紧随其后的是首都北京、最牛地级市苏州、经济特区深圳。
成都、杭州、武汉、西安这几个正在崛起中的省会城市相比于前几位大牛,相对还是要弱一些。
环境指数方面,滨海城市深圳以空气质量这个明显优势占据了第一位。排在前五位的都是南方城市。
最后看基础设施和城市群
基础设施指数排名是通过高铁、地铁以及WiFi普及率综合衡量综合考量的结果。
这一指数,作为国家心脏的北京和经济、商贸、金融中心的上海牢牢占据了前两个席位。
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成都、西安都是门户型城市,根据最新“十三五交通规划”,提出将重点打造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四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其他像武汉、南京、西安、杭州也都是极其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
轨道交通方面,上面提到的12个城市皆在中国轨道交通里程top15中。
制图:财经观潮
另外,城市群方面,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南京等12个城市皆在国家批复的国家级城市群中。
目前国家批复了7个国家级城市群,其中就有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珠三角的升级)、长江中游、成渝、关中平原。
因此,综合上面说到的所有指标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个别城市尽管在某些方面有劣势,比如苏州的级别不够高,西安的经济实力还无法挤进前十二。
但综合经济、教育、人才、创新、企业活动、宜居环境、基础设施指标分析,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杭州、南京、苏州、武汉、天津、成都、重庆、西安是目前中国竞争力最强的12个城市。
房价价值和潜力亦是如此。
中国城市40年浮沉录!谁在崛起?谁在没落?
风云40年,外部环境变幻莫测,每隔几年就会出现的“中国崩溃论”,都被中国经济强而有力的反击。直到现在,中国已能掌握一部分全球话语权,引领全球议题,有了真正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影响力。
风云40年,中国内部也发生诸多变化。北上广深已拥有全球竞争力,国家中心城市增加到了9个,国家城市群增加到8个,“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大战略正徐徐展开,城市化进程令人赞叹。
我们有必要对这40年的城市发展进程,重新做下梳理,看清楚中国城市格局的真正变化。
沿海省份的大超越
纵观近4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各省在其中经历的变化令人唏嘘:
1、从年开始,上海一直位居全国第一,直到年被江苏超越。这个直辖市从新中国诞生便是“掌上明珠”,闪耀至今。
2、当然,四个直辖市放在这里比较,有人会觉得不公平。40年后,上海跌掉10个名次到全国11名,天津下降2个位次,足以说明体量不占优势。
3、但即便如此,北京、重庆依然能上升2-3个位次,说明其经济竞争力足以与大省相抗衡。
4、名次上升最多的,是福建(13位)、浙江(8位)、广东(4位)、河南(4位)、陕西(4位)。改革开放,对沿海省份的政策带动,以及自身的竞争意识、创新能力提升的实力,最为明显。
5、因此,广东、浙江、福建四十年来的经济增长都超过了倍,改革红利在他们身上体现最多。
6、江苏、山东表现最稳定,基本没从前五跌出来过,江苏则是一直坐稳前二位次。县域经济的活力,是江苏保持竞争力的根本。
7、名次下降最多的,是黑龙江(13位)、辽宁(11位)、上海(10位)、山西(9位)、吉林(5位)。
8、东北没落最明显,三省实力下滑严重。建国后到八九十年代,东北三省重工业发达,风头无两,但在向新经济形态转变过程中,东北没能抓住机遇。
9、其次是以山西为代表的的资源型经济省份没落,同样未能跟上新经济形态的内在产业要求。
10、分区域来看,四十年的高速发展,同样是南方经济对北方经济的超越历程。华南地区的崛起,把东北省份挤出了前10名,“南强北弱”格局逐渐被人接受。
上面提到的几点,放在人均GDP比较上,同样明显。
其中,福建、浙江依旧是增长最高的省份。而在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上,浙江同样亮眼,11个地市的人均收入都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年是全国最为富裕的省份。
值得注意的是,贵州的人均GDP增速晋升到前10名。这个被贴上“穷”、“落后”等标签的省份,却一直闷头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在互联网时代,贵州却意外抓住了大数据产业,近三年的经济增速都在10%以上,领跑全国。
综上来看,改开40年,广东、福建、浙江受到的改革红利最大,经济增速最高,与没落的东三省和西北几省形成鲜明对比。
四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
省份的对比,还是有些宏观,我们以十年为阶段,选取了四个时间节点,来观察城市40年来的变化,或许能看到更多细节。
综合来看,改开40年,最耀眼的明星非深圳莫属,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县城到全国第三大城市,是彻彻底底的“咸鱼翻身”。最没落的又数长春、哈尔滨,当年的明星城市如今却成了人们逃离之地,“四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
中西部崛起之时
年,中国成功加入WTO,对南方城市来说是十足的拐点。而到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带来的货币大放水,刺激了所有城市的大发展。
▲图片来源:城市帝国
你一定想不到,从年到年这十年,发展速度最快的是贵阳、合肥;
你也想不到的是,在我们常常盯着大城市的时候,小城市的发展速度却超乎预料之外。这十年发展最快的前10名中,有6个城市是三四线小城市,比如刘强东的老家宿迁,增长了%;
你更想不到的是,这十年发展最快的前10名中,西部城市占了一半;
按照GDP增量来排名,重庆、成都、武汉增量都超过亿,长沙、郑州则超过了亿,都在前10名之内。
中西部城市,在真正的崛起,且速度出人意料。
比如贵阳市大数据及相关产业规模总量将达到亿元,全国领先;
比如年春节旅游收入中,四川以.62亿元成为春节期间最会赚钱的省份;
比如诞生王者荣耀的成都,正以科技新贵向深圳和杭州发起挑战;
……
改革开放四十年,属于深圳,属于东部沿海城市,但也属于中西部的明星城市。
附-年中国主要城市GDP增长排行榜31-名:
▲图片来源:城市帝国
版权声明:若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