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相关专业知识之临床检查

第二章临床检查

一、血液学一般检查

(1)血红蛋白(Hb)

正常值:成年男性:-g/L,成年女性:-g/L,新生儿:-g/L

血红蛋白能准确地反映贫血的程度;血红蛋白的增减与红细胞增减程度不一定呈正比。

(2)红细胞(RBC)

正常值:成年男性:(4.0-5.5)×/L,成年女性(3.5-5.0)×/L,新生儿(6.0-7.0)×/L

临床意义:生理变化:新生儿高,出生2周后下降;体力劳动、气候寒冷、高原居民增多,妊娠相对减少。

病理状态:增多情况:真性红细胞增多;缺氧;一时性增多(严重烧伤、脱水)

减少情况:贫血、急性大失血、白血病

(3)白细胞(WBC)

正常值:成人(4-10)×/L,儿童(5-12)×/L,新生儿(15-20)×/L

临床意义:生理性增加:新生儿、妊娠末期、分娩期、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冷水浴、极度恐惧及疼痛。

病理性增加:各种细菌感染、中毒、急性出血、急性溶血、手术后、恶性肿瘤、白血病

病理性减少:低于4×/L称为白细胞减少,病毒感染、血液病、化学药品及放射损害、脾功能亢进。

(4)白细胞分类意义

1)中性粒细胞增多:各种细菌感染、白喉、严重的组织损伤、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以及恶性肿瘤。

2)中性粒细胞减少:绝对值低于1.5×/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低于0.5×/L称为粒细胞缺乏症。常见于革兰氏阴性杆菌、病毒感染、原虫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射线、化学损害。

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寄生虫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某些皮肤病和恶性肿瘤。

4)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病毒感染性疾病、某些杆菌感染、淋巴细胞恶性疾病、甲亢、佝偻病、营养不良。

5)单核细胞增多:细菌性心内膜炎、伤寒、活动性肺结核、疟疾、黑热病等,单核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等。

(5)血小板(PLT)

正常值:(-)×/L

临床意义:血小板与止血功能有关。>×/L为血小板增多;(80-)×/L为血小板减少状态;<80×/L为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分三种情况

1)骨髓巨核细胞增生性血小板减少,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脾亢、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新生儿或先天性血小板减少、大量出血。

2)继发性巨核细胞减少性血小板减少,如骨髓发育不全、营养缺乏等

3)理化因素:各种重金属中毒或放射性等

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淀粉样变性。

第二节尿液检查

1.一般检查:

24小时尿量:生理性增多:>ml为多尿,如饮水过多、输液过多、葡萄糖、利尿剂。

减少:24小时尿量少于ml,每小时少于17ml为少尿;24小时少于ml为无尿。

尿液外观:正常情况是清澈透明、淡黄色至深黄色。

血尿:10个高倍镜(HP)视野,平均红细胞数>3个为血尿

出血量达到或超过1ml/L,肉眼所见尿液为淡红色或红色浑浊尿为肉眼血尿。

2.尿糖

血糖过高性糖尿:多见于糖尿病、甲亢、脑垂体前叶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颅内压增高、肝硬化

血糖正常性糖尿: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

暂时性糖尿:食入过量糖类、精神激动、妊娠后期、哺乳期。

第三节粪便检查

一、一般检查

1.颜色与性状:正常参考区间正常成人的粪便因胆素而呈棕黄色、成形、质软。婴儿粪便呈黄色或金黄色。

2.临床意义:

(1)稀汁痒便:多见于急性肠炎。小儿常为绿色稀汁痒便。

(2)粘液脓血便:细菌性痢疾多为粘液脓血便,以粘液脓血为主,无粪质。

阿米巴痢疾粪便呈暗红色果酱样,有特殊腥味。

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见粘液脓血便。

(3)柏油样便:粪便呈褐色或黑色,质软、富有光泽,隐血试验为阳性。上消化道出血50-70ml可出现柏油样便。

(4)鲜血样便:可见肠道下部出血。

(5)米泔水样便:见于霍乱、副霍乱患者

(6)白陶土样:常见于胆管梗阻。

第四节临床生化检查

一、肝酶学检查

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增高是诊断急性肝炎、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的重要指标。

2.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在肝细胞损害时,AST变化早、恢复快。AST作为判断肝炎痊愈的指标优于ALT。

(2)心肌梗死,AST6-12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高峰,

3-5天恢复正常。

3.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

临床意义:各种肝炎均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持续增高>U/L,提示可能发展为慢性迁延性肝炎。其可以作为诊断肝病活动的指标之一。

4.碱性磷酸酶(ALP):肝胆疾病可以升高,骨骼疾病可升高,恶性肿瘤、妊娠、尿毒症、肠梗阻也可升高。降低可见克汀病、Vc缺乏症,磷酸酶过少症。

5.腺苷脱氨酶(ADA):其活性是反映肝损伤的敏感指标,有助于肝纤维变的诊断,有助于黄疸的鉴别,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结缔组织疾病也升高。

6.血清5’—核苷酸酶(5’-NT):增高见于肝胆疾病、骨骼系统疾病也升高。

7.单胺氧化酶(MAO):急性坏死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伴肝硬化升高,甲亢、糖尿病、肢端肥大症、结缔组织病,慢性心衰也升高。

7.蛋白质:白球比例倒置:白/球<1.5,提示严重的肝脏疾病

二、肾功能检查

1.肌酐(Cr):用于肾功能衰竭分期:第1期(肾功能不全代偿期):-μmol/L,第2期(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μmol/L,第3期(肾衰竭期)-μmol/L,第4期(尿毒症期)>μmol/L。

2.尿素(UN):

(1)生理变化:男比女高;新生儿、60岁以上的高于成年人;白天比夜间高;盛夏、严冬比春秋天高;剧烈运动增高、高蛋白饮食增高、反之降低;妊娠时降低。

(2)病理变化:增多见于肾前性氮质血症和排泄障碍。重症肝病时浓度下降。

3.钾:3.5—5.5mmol/L

4.钠:--mmol/L

5.氯:94--mmol/L

6.钙:总钙:2.25—2.75mmol/L;离子钙0.94—1.26mmol/L

7.血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糖尿病、应激性高血糖、其他药物和内分泌疾病。

降低常见胰岛素过多、重症肝病等。

8.血脂:

(1)血清总胆固醇:增高: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征、胆总管阻塞、糖尿病等。

降低:严重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

(2)游离胆固醇:与胆固醇脂的比值增加见于病毒性肝炎、家族性血浆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缺乏。

(3)胆固醇脂:降低见于重症肝炎实质性病变,肝炎患者胆固醇脂占胆固醇总量低于40%提示预后不良。

(4)甘油三酯:增高: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脂肪肝

降低: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降低和肝功能严重低下。

(5)血清磷脂:增高: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胆道阻塞等。

9.血液pH值:pH值>7.45为碱血症;pH值<7.35为酸血症。

10.氧分压:低于7.3kPa提示有呼吸衰竭,低于4.0kPa以下有生命危险。

11.二氧化碳分压:PCO2<4.65KPa,过度通气,有呼吸性碱中毒存在。PCO2>6.65kPa,提示正常呼吸机制不健全,体内有CO2潴留。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怎么治疗好
得了白癜风怎么办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fenq.com/glbyy/2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