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安史之乱初期是谁在独立支撑他有何惊天

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多少 https://m-mip.39.net/nk/mipso_4975799.html

作者的迷惑!

当今国际乱局

当今世界局势波诡云谲,国内的新情况也层出不穷,面对这些纷纷扰扰大家作何感想?又该怎样面对?对于这些问题,网上出现了众多说法,涌现出一大批网络公知,键盘侠……他们各执一端,搅得世界纷繁芜杂!

那么,我们中国人到底应该怎么应对这些乱流?什么样的做法才是“最中国的“?

千古楷圣的坎坷成长!

这或许就是颜真卿的样子?

这里讲一个大家都熟悉,却又都有点陌生的人物,他的故事或许会带给你一些启示。这个人就是人称“楷圣”、写出“千古第二行书“大作的颜真卿!

这里不讲他的书法成就,只讲他的一些隐没在那个动乱时代(安史之乱)的故事,请大家自己品评!

颜真卿出身于真正的书香世家,只可惜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只得跟随母亲读书。世人只知道他是山东人(琅琊人),其实,那是他成年后自己的说法。颜真卿出生在京兆万年县敦化坊(今陕西西安市),12岁的时候就跟随母亲殷氏移居到了苏州外祖父家。

少年刻苦读书!

颜真卿自小读书刻苦,曾经留下一首千古闻名的《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终于在他25岁那年考中了进士,可谓是一代学霸!(要知道唐朝的科举考试那是相当的严格,简直到了严酷的地步,终唐一代,每年录取的进士数量平均不超过25人!)

要不是赶上了安史之乱,颜真卿初期的为官之路也还算是顺利的,只可惜他的性格过于耿直,终会触怒权贵,被贬外放。

颜真卿在京为官的时候,得罪了杨贵妃的兄长杨国忠,这个奸相挟私报复,把老颜贬到了平原郡担任太守(治所在今山东陵县)。这个地方那可是大有讲究,乃是隶属于安禄山的治下,当时安禄山正与杨国忠打得火热!

奸相杨国忠!

力抗叛军,血泪祭文!

眼光敏锐的颜真卿到任之后,立刻就察觉了安禄山的狼子野心,他不动声色地暗中积极备战,以防意外。

终于,昏庸的唐玄宗醉生梦死、养奸误国招来了安禄山的大举反叛!这个歌舞天子一时间慌了手脚,他不思悔改反而在朝堂上跺脚疾呼,“河北二十四郡,岂无一忠臣乎!”

就在李隆基哀嚎不断的时候,颜真卿早已暗中串通了12个郡的太守,联合举兵抵抗安禄山,自发地起来保卫大唐江山子民。一十三路义军共同推举德高望重的颜真卿为盟主,苦战叛军。这些义军当中,就有老颜的兄长常山郡太守颜杲卿和他的侄子颜季明!

唐玄宗李隆基

可怜的玄宗天子,闻听河北有义军抵抗叛贼,心情稍微缓和,却兀自还不认识颜真卿是谁?所任何职?长得啥样?

就在河北义军苦苦支撑危局的时候,玄宗皇帝却是一味地惧怕叛军,抛弃了自己的江山子民,仓皇逃往川蜀,只留下颜真卿孤军陷入绝境!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老颜得到了一个令他痛断肝肠的噩耗——常山郡失守,兄长颜杲卿和侄子颜季明等三十多名颜氏子孙壮烈殉国!

壮烈殉国!

颜真卿从流民那里得知,自己的兄长被捕之后临危不惧,大骂叛军,被割掉了舌头之后,兀自呜咽咒骂,昂然不屈,最后被叛军乱刀砍死!颜家好男儿三十余口,无一人肯向叛军屈膝,最后全部壮烈就义!城虽破,可颜家儿郎的壮举百姓们都看在眼里,铭记在心!

颜真卿满腔悲愤,难以排解,挥笔疾书,写下了震烁千古的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这一年,颜真卿正好50岁,两鬓秋霜已染,眼花手颤,但却迸发出了人世间最悲愤的力量!

据史料记载,那一年正是肃宗乾元元年,颜真卿派人去河北寻找侄子的遗骸,经多方打探,重金收买,却仅仅得到了颜季明的一颗头颅。捧着侄子的头颅,老颜“血泪淋漓”,他痛惜侄子青春早逝,恨不得以自己的年迈残躯替他去死!

千古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文稿中这样写道,侄子颜季明小时候就有美好的品德,堪称颜氏宗族的优秀继承人。假如没有这场战乱,他或许能够成为一代才俊,高登官位,光大颜家门楣。可是现在呢?他年纪轻轻就为国捐躯,父子同死,尸首都不能找全!

可怜的孩子啊,你泉下有知该不会怪罪我这个无能的叔父吧?等到战乱平息之后,假如我还没有死掉,一定会为你凑全尸身,选择一处风景优美、寂静的地方让你永远安息!

整篇祭文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仿佛是和着血泪一气呵成!既写出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诀别自己的子侄时那绝望的悲愤,又写出了为国捐躯,虽九死犹未悔的盖世豪情!千载而下,这篇祭文被亿万万华夏子孙称颂为“千古第二行书”,难道仅仅只是因为书法的缘故么?

古稀之年,勇赴贼巢!

李希烈

安史之乱终于被平定之后,颜真卿因为其忠烈、坚持,早已闻名天下。新的唐天子把他招揽到京师,加官进爵,以抚慰天下百姓的心。可是,老颜那耿介不屈的性格怎么会改掉呢?这就注定了他依然难以融入权力顶层,终将被奸臣所害的结局!

公元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造反。当时的皇帝唐德宗大惊,赶忙派兵平叛,却屡屡失败。这时,素来就与颜真卿不和的奸相卢杞趁机提议,让三朝元老、德高望重、天下无人不服的颜真卿前去说服叛将李希烈,肯定会马到成功!

德宗皇帝不知道是出于怎样的考虑,竟然一口就答应下来!相隔千年之后,我们难以知道这个昏庸的帝王当时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心态——一时昏了头?抑或是不喜欢这个敢于顶撞自己的老头,借刀杀人?

总之,满朝的文武百官听到这个决定之后无不大惊失色!竟然让这样一个年迈儒雅的朝廷柱石前去匪穴,这难道不是送羊入虎口之举么?大家私下里纷纷为颜真卿出谋划策,示意他告老退避!

可是,让大家始料不及的是,时年已经75岁高龄的老颜并没有显现出丝毫惊慌害怕之色,他反而显现出一派春风得意的洋洋喜气!这让前来劝慰的一众大臣都如坠五里雾中!

其实,老颜刚回到家里就跟全家人宣布了这个消息。他止住了大家的哭泣,只说了这样几句话:我已老朽,人活到七老八十还能盼望什么?如果能为江山黎民发挥出最后的一点光和热,那才是最有意义的!

年过古稀的忠烈!

看到儿孙们对奸臣恨得牙关都咬出了血,他大摇其头:昏君奸臣都是一时的,江山黎民才是最重要的!此去如果能成功,不但挽救了江山社稷,而且免除了成千上万的士兵血沃沙场,百姓免于流离之苦,岂不是美事一桩?

退一步来讲,即使自己失败了,死在李希烈刀下,那也成就了忠臣烈士的美名,为后世的华夏儿女留下可供参考的楷模!“吾已七十有五,万事俱备,唯欠一死!……”

面对前来送别,泣泪涟涟的文武大臣们,颜真卿可能想到了二十多年前死于安史之乱中的兄长颜杲卿和侄子颜季明。他面带微笑,目光一一扫过了众人,他知道,自己和煦的目光终将永远地刻在每一颗忠义的心灵上!

勇赴贼巢!

面对最后的劝阻,颜真卿只说了六个字,“君命也,焉避之?”

结局:杀身成仁,千古流芳!

李希烈果然桀骜不驯。

颜真卿须发皆白,羸弱但却刚挺的身躯穿行在刻意安排好的刀枪剑戟丛林中。面对着虎狼一般恶意相向的叛军,老颜轻蔑地笑着。他,一介儒生,也曾经执掌过20万大军纵横燕赵大地,也曾经血洒疆场,也曾经困守孤城,经历过满门被屠戮殆尽的生死考验过后,年过花甲的他还怕什么?

叛军见这个倔强的老头子毫无畏惧之色,不得已只好使用软招:李希烈许诺颜真卿,只要投降,便可任宰相之职,全家荣荫;如果不从,便燃起柴堆,烈火焚烧!颜真卿闻听之后,没有丝毫的犹豫,竟然直接扑向火堆!叛军大惊,赶忙抱住他。

熊熊烈火!

滞留在监牢中的时候,颜真卿已经看透了这群恶魔的心思,他知道自己此次断然没有生还的希望,就早早地准备好了遗书、自己的墓志,甚至还给自己做了一篇祭文。

贞元元年(公元年)八月二十四日,被囚禁两年有余的颜真卿终于等来了李希烈的部将辛景臻和一名宦官。宦官大喊:“有敕!”颜真卿赶忙下拜。宦官接着说:“宜赐卿死。”

颜真卿早已料到这个结局,昂然便问:“老臣无状,罪当死,不知使人何日从长安来?”宦官奸笑着纠正:“从大梁来。”

宦官

大梁是李希烈的老巢。颜真卿恍然大悟:并不是朝廷赐死自己,而是李希烈要将自己置于死地!他向宦官怒骂:“乃逆贼耳!何敕耶?”话音未落,便被宦官缢死。

最后,我不想再赘述大唐王朝追赠给颜真卿的那些虚伪的荣耀了,翻开历史看看后来人对颜真卿的崇高评价似乎更可靠一些!

对于这个昂然为国赴死的华夏先贤,我想把他和现在的这些“精英人氏”、“社会公知”、“恨国仇中者”相比较一下。

公知

受到一点点委屈就忙不迭地改变国籍,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不惜诋毁自己的祖国,只坐在舒适的空调间里指点江山,激扬偏见……哎,在下一介小编,既不是精英,又没有过高的见识,实在是分辨不清孰是孰非!

广大的、万能的网友们能不能指点迷津,为我解除这个疑惑,到底谁是谁非?谁高谁低?

讲故事的流浪汉有话说:

突然想起了鲁迅先生的名言,那些中华民族的“铁的脊梁”应该才是真正的民族之魂吧!

华夏民族的脊梁!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fenq.com/glbyy/122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