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入寝汗不停,代谢旺盛气血盈;也许低钙佝偻病,结核潮热汗涔涔。
盗汗有隐患,结核佝偻病医学上将在醒觉状态下出汗,称为“自汗”;将睡眠中出汗称之为“盗汗”。盗汗是中医的一个病症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症,颇为贴切: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像盗贼一样偷偷的泄出来。中医对盗汗很早就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中的称为“寝汗”。“寝”是指睡觉,有个成语叫“废寝忘食”,是说顾不得睡觉并忘了吃饭。很显然“寝汗”就是在睡觉的时候出汗。到了汉代,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形象地用“盗汗”来命名人们在睡梦中出汗这种病症。自此以后,历代医家均沿用这些名称,至今不论是医生还是干其他行业的人都知道盗汗是一种什么样的病症。盗汗在我国西医也与中医的称呼相同,但是老外却称其为夜汗(Nightsweat)。由于盗汗在白天也可出现,因此,称为盗汗更加准确。
盗汗的患者,有的一入睡即盗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后盗汗出,有的刚闭上眼睛一会儿即盗汗出。出汗量,相差很大。根据盗汗患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
轻型盗汗的患者,多数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时许或醒前1~2小时汗液易出,汗出量较少,仅在醒后觉得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稍有汗湿,醒后则无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适的感觉。
中型盗汗的患者,多数入睡后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则可使睡装湿透,醒后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后,再入睡即不再出汗。这种类型的盗汗,患者常有烘热感,热作汗出,醒觉后有时出现口干咽燥的感觉。
重型盗汗的患者,汗液极易泄出。入睡后不久或即将入睡时,即有汗夜大量涌出,汗出后即可惊醒,醒后汗液即可收敛。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带有淡咸味,或汗出同时混有汗臭。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湿,一夜非数次替换睡衣则无法安睡,有个别重症患者能使被褥湿透,被褥较薄或用席子时,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迹。这些患者常伴有明显的烘热感,心情也表现的烦躁,汗后口干舌燥,喜欢凉水。平时可伴有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颧红,头晕,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干燥。
轻型与中型盗汗,对身体损伤不会太大,但重型盗汗患者,时间久了常会使病情恶化,向“脱症”发展,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盗汗有“善”“恶”之分,“善”者乃生理性盗汗,“恶”者乃病理性盗汗。小儿生理性盗汗的发生率很高,有时弄得家长非常紧张,这就需要掌握如何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盗汗。
(1)生理性盗汗:小儿时期,皮肤十分幼嫩,所含水分较多,毛细血管丰富,新陈代谢旺盛,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活动时容易出汗。若小儿在入睡前活动过多,机体内的各脏器功能代谢活跃,可使机体产热增加,在睡眠时,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于散热。其次,睡前进食可使胃肠蠕动增强,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随之增加,这可造成小儿入睡后出汗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小时之内。此外,若室内温度过高,或被子盖得过厚或使用电热毯时,均可引起睡眠时出大汗。
(2)病理性盗汗:有些小儿入睡后,出汗以上半夜为主,这往往是血钙偏低引起的。低钙容易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好比打开了汗腺的“水龙头”,这种情况在佝偻病患儿中尤其多见。但盗汗并非是佝偻病特有的表现,应根据小儿的喂养情况,室外活动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还要查血钙、血磷及腕骨X线摄片等,以确定小儿是否有活动性佝偻病。
结核病患儿的盗汗以整夜出汗为特点。除此还有面色潮红、低热消瘦,食欲不振,情绪发生改变等症状。检查血沉,抗结核抗体、胸片等,常可发现异常。有一点要注意,详细查颈部有无淋巴结肿大,这对小儿结核病的诊断极有价值。成年人患肺结核病,在活动期也可出现盗汗。
综上所述,凡是影响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以及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原因和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儿盗汗。因此,作为家长,应仔细观察小儿,综合分析后再作出判断,不可盲目服药,以免引起不良后果。有总结盗汗的口诀:幼儿入寝汗不停,代谢旺盛气血盈;也许低钙佝偻病,结核潮热汗涔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