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类似物
1.1,25-双羟基维生素D
虽然,25-羟基维生素D(25(OH)D)是评估体内维生素状态的最佳指标,但是在体内真正起到生理作用的物质是1,25-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1,25(OH)2D3在体内的最主要作用是调节血液中钙和磷的平衡;此外,1,25(OH)2D3还具有调节免疫应答、肌肉平衡、抑制细胞的增殖,刺激细胞分化等功能,可能与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跌倒、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发生和发展有关[1]。
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VDDR)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特征与典型维生素D缺乏症相类似,故亦称之为假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本病分为三型,Ⅰ型因肾小管上皮细胞25(OH)D3的1位羟化酶活性降低,合成1,25(OH)2D3减少所致。由于1,25(OH)2D3缺乏,以致肠道吸收钙减少,产生低钙血症,刺激甲状旁腺分泌过多甲状旁腺素(PTH)以致尿磷增多,发生类似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骨骼损害;Ⅱ型系靶器官对1,25(OH)2D3不发生反应,考虑为1,25(OH)2D3受体缺乏所致;Ⅲ型系细胞代谢25(OH)D和1,25(OH)2D的酶缺失,导致25(OH)D和1,25(OH)2D无法代谢为非活性的物质[2]。VDDR的患者可能25(OH)D含量正常,但仍然表现为佝偻病,这时候就需要同时检测1,25(OH)2D及其代谢产物。
1,25(OH)2D在血液中的浓度在pmol/L的水平,远远低于25(OH)D的nmol/L的水平[2],因此临床检测1,25(OH)2D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虽然已有临床单位开始开展1,25(OH)2D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但也仅限于一些大中型的临床机构或者第三方实验室。但是随着临床对1,25(OH)2D生理作用认识的提升,检测设备灵敏度的不断提高,未来1,25(OH)2D及其它维生素D代谢物的检测在临床上的应用必将越来越广泛,相应的检测试剂盒也可能会被开发出来。而且,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的维生素正确度验证计划中已包含总1,25羟基维生素D(T-1,25-OH-VD)、1,25-羟基维生素D3(1,25-OH-VD3)、1,25-羟基维生素D2(1,25-OH-VD2)的项目,从侧面也说明了1,25(OH)2D临床检测的重要性。
2.维生素D类似物
前面讲到1,25(OH)2D3可以降低癌细胞的增值,但要发挥抑制作用需要过量的1,25(OH)2D3,但是这往往会引起副作用,比如高钙血症。为了降低副作用,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许多1,25(OH)2D3的结构类似物被发现或制造出来,用于辅助疾病治疗[3]。例如卡泊三醇被用来治疗银屑病,帕立骨化醇[4]和度骨化醇[5]被批准用于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例如Maxacalcitol、Tacalcitol、Lexicalcitol等均可应用于临床疾病的治疗,虽然维生素D的类似物目前还没有被应用于癌症的治疗,在未来却很有可能。这些维生素D类似物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虽然副作用较1,25(OH)2D轻,但如果剂量不合适也往往伴随着治疗效果不佳或者副作用,因此可能需要对这些类似物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这可能也是维生素D检测未来的一个方向。同时,随着这些药物的广泛使用,外源性的维生素D类似物可能会影响到目前25(OH)D的检测,因此如何排除这些物质的干扰也是临床上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