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成长过程注定要犯错,除了生气和指责,你还能做什么?
01
最近,听到同事常和我抱怨,家里的宝宝特别闹心。
她说每天一回家,4岁的儿子就异常的粘她,无论走到哪跟到哪,甚至连上厕所也跟。
吃饭时候,非要我喂饭,别人喂他,就喊“不要”。
有时候以为抽个身,去做点自己的事情,小家伙一发现她不在,就立即大哭。
她说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脾气变得这么倔,只要不顺着他意,就各种闹腾。
婆婆还抱怨她说:“你一回来,孩子就不乖”,你不在家,孩子跟着我们一点都不闹。
同事非常疑惑,不知道是哪里出现问题,孩子在别人面前乖巧示人,在自己这里就这么闹心。
《美国育儿百科》曾这样解释孩子“黏人”的行为:如果妈妈不在家,当家人或看护人告诉你孩子表现得像个天使时,其实是因为:孩子对其他人的信任不足,不敢去试探他们的底线。
所以,“只要妈妈在,孩子就不乖”,是因为妈妈可以给了孩子足够的爱和安全感,在妈妈面前孩子才会变得格外地“作”。
02
当父母的力量不够时,就无法承载孩子的选择可能出错,他们内在太虚弱所以极其焦虑不安。
任何一个不确定的感觉都有可能引发出内在的焦虑,为了逃离这种焦虑感,他们通常会有两种方式来控制。
1
过度干预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让孩子面对这些困难是非常有必要,这是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
例如幼儿学吃饭,穿衣服,对他们来说,这些事真的很困难,他们可能要笨手笨脚折腾好久,会把饭菜弄到衣服上桌上全都是,或者因为扣不上扣子而急的大哭,这种状况的发生都容易引发内在无力的养育者的焦虑感。
他们会为了避免经历这些内心的动荡而阻止孩子的尝试直接自己代劳,包括爬行的孩子正在努力爬行试图拿到向两米之外的一个小玩具,而旁边的成年人看到直接“帮忙”,把那个玩具拿过来递给孩子这些行为都是过度干预。
事实上这种不请自来的帮助对孩子是一种打扰,甚至说是伤害也不为过。
他们会没有机会在合适的时候面对困难,并体验到面对困难的挫败、恼怒、泄气、烦躁等情绪,如果他们在幼小的时候没有练习面对,大一点之后会以更大的强度爆发这些情绪。
对于更大的孩子来说,早晨不停的催促孩子快点起床穿衣服不要迟到,盯着孩子做作业,也是过度干预。
父母们完全没有意识到,选择要不要赖床十分钟,还是先看动画片或先写作业……
这些都是孩子自己要去学习和探索的过程,TA每做一次选择都会体验到这种选择相应会带来的后果。
可能会迟到,可能路上会很慌张,或者做到很困了作业还是做不完,孩子都会从这些选择中体验到内在的感受,不断自我观察,并在下一次优化自己的选择。
但是如果父母从孩子很小就不断介入孩子的选择,那么孩子就会丧失自我观察和反思的能力,外部控制和指责的力量越大。
孩子所有的力量都会用来保护自己进而启动防御模式来对抗养育者,而没有多余的注意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