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指标
满3个月时,男婴体重4.1~7.7千克,身长55.8~66.4厘米;女婴体重3.9~7.0千克,身长54.6~64.5厘米。
智能指标
俯卧时,能抬起半胸,用肘支撑上身;头部能够挺直;手能互握,会抓衣服,抓头发、脸;眼睛能随物体°旋转;见人会笑;会出声答话,尖叫,会发长元音。
养育要点
给宝宝丰富的感觉刺激。通过让宝宝俯卧、竖抱宝宝,帮助宝宝练习抬头的动作,锻炼宝宝颈椎的支撑力。用玩具逗引宝宝发音。训练听力,初步培养追踪声音来源的能力。宝宝的玩具不能比嘴小。宝宝还小,母亲躺着哺乳有窒息的危险。
日常护理篇
合理安排宝宝的睡眠时间
有规律地安排宝宝作息时间,是培养宝宝良好睡眠习惯的基本方法。要让宝宝睡得踏实,就要为他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和条件。
睡眠时间
一般2~3个月的宝宝白天睡觉3~4次,每次睡1.5~2小时,晚上睡10小时,一昼夜为16~18小时。每个宝宝所需睡眠时间的个体差异较大。只要宝宝睡得踏实,醒后精神饱满,食欲正常,体重按月增长,妈妈就不必担心。
睡眠环境
宝宝的卧内应安静,光线较暗,空气新鲜,温度不宜过高。被褥轻软、干燥,睡前应该先给让宝宝排尿,不要过分逗引宝宝,入睡前可播放固定的音乐,如节奏舒缓的小夜曲或摇篮曲,音量由大到小。要让宝宝睡得香,还应注意白天睡觉时应放下窗帘,一旦建立条件反射,宝宝就能迅速入睡。
睡眠规律
宝宝若作息时间颠倒,白天睡、晚上闹,可能是白天睡觉时间过长的原因。纠正的方法:是:白天每次睡觉4小时就应该把宝宝叫醒,逐渐改为合理的作息时间。这样,宝宝体内的:生物钟才能正常,从而也可使妈妈在夜间得到休息。生物钟紊乱,也是许多疾病的根源。
专家叮咛
宝宝长到3个月后,身体逐渐发育,已经学会抬头脊柱开始出现第一个生理性弯曲,保持体位舒适,这时可以给宝宝一个小枕头睡觉了。
让太阳公公亲亲宝宝的脸
户外空气新鲜,含氧量比室内高,能促进新陈代谢,阳光中的红外线,可使宝宝的皮肤组织的血管扩张和血流量增加,从而加快皮肤和全身的新陈代谢。紫外线照射皮肤可使人体合成维生素D,避免缺钙,并能促进宝宝长牙和有助于牙齿健康。阳光能够调节人的情绪,有利于宝宝良好情绪的形成,并且,经常让宝宝的小屁股晒晒太阳,还能预防和治疗尿布疹。所以,妈妈们要多让太阳公公亲亲宝宝的脸哦!
晒太阳的时间
每天可以选择上午9~10点和下午4~5点带宝宝去晒太阳,避开阳光最强烈的时刻。在寒冷的冬季,要选择天气较好的中午,抱孩子晒一晒太阳,但一定要注意保暖。
晒太阳要注意方法
宝宝太小时,不能直接到室外暴晒。一般要等出生3~4周后,才能把宝宝抱到户外晒太阳。开始晒太阳的时间要短,先晒宝宝身体的一部分,然后再慢慢地增加时间和扩大范围。可以先让宝宝头、手、臀、腿等部位的皮肤暴露在阳光下,宝宝的皮肤娇嫩,要避免强烈的太阳光照射宝宝皮肤。刚开始皮肤暴露时间为1~2分钟,观察宝宝,如果出现流汗、面色发红或出现皮疹等,就应立刻停止晒太阳,若没有不适反应,就逐渐延长时间。一般每次晒半小时左右。结束后可以给宝宝喝些温开水。
这样给宝宝洗头
3个月左右的宝宝,还不能自主地控制头部。洗头时,妈妈的一只手掌必须始终托着他的脖子和脑袋,并在整个过程中都要抱着宝宝,给宝宝洗头最好是两个家长协同进行。用棉球塞住宝宝的耳朵,防止水流入,或者是给宝宝戴上专用的洗头帽。用毛巾蘸水将宝宝的头发弄湿,在手上倒少量婴儿洗发露,轻轻按摩宝宝的头部及头皮。用毛巾沾水轻轻揉洗,如果是使用莲蓬头,则要把水调到柔水档,提防溅水。用干毛巾轻轻吸干宝宝头发上的水分,如果是冬天最好用毛巾裹住宝宝的头部,然后再洗澡,以免着凉。
宝宝的口腔护理
口腔是非常适宜细菌生长繁殖的地方,由于婴儿不会漱口、刷牙,更易引起口腔疾病的发生。而且,婴儿在生产过程中,也常常被一些细菌感染,口腔也会污染,因此,婴儿期做好口腔护理十分重要。做口腔护理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可先让婴儿侧卧,用小毛巾或围嘴围在婴儿的衣领下,以防止护理时沾湿衣服;同时准备好消毒过的筷子、棉签、淡盐水和温开水,用肥皂和流动水洗净双手。以免由于用具不洁造成口腔感染。为婴儿做口腔护理时,家长可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婴儿的两颊,使婴儿张开口,然后再用棉签蘸上淡盐水或温开水,由口腔内的两颊部、牙龈外面、牙龈内面至舌部,逐步擦拭。擦洗时应注意使用的物品要保持清洁卫生,已消毒的物品不要被弄脏。每擦拭一个部位后,要更换一个棉签。同时棉签上不要蘸过多的液体,防止小儿将液体吸入呼吸道造成危险。口腔护理后,用小毛巾把宝宝嘴角擦干净。若婴儿口唇干裂,可涂些消毒过的植物油。
规律生活,从排便开始
宝宝大小便的规律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因此爸爸妈妈应注意培养宝宝规律大小便的良好习惯。
训练宝宝大便的规律
大便习惯的培养较小便而言要容易一些,尤其在下个月添加辅食后,大便次数会明显减少,一般每天1~2次。开始培养大便习惯时,可在吃奶前后各大便一次,或在睡前、醒后分别把大便一次,要坚持把大便,渐渐就能摸清宝宝大小便的规律,然后固定在那个时间把大小便就可以了。
训练宝宝小便的规律
宝宝每天的小便次数较大便要多,月龄越小排小便次数越多,但是宝宝大一些后就可以逐渐固定排小便的时间了,细心的话,还会发现宝宝小便也很有规律,白天尿的次数多,夜间少些。开始培养小便习惯时,可在宝宝睡前、醒后、吃奶前,以及外出前和回来后立即把大小便。宝宝醒着时,可观察宝宝排小便前的表情或反应,如有哼哼声、左右摆动、发抖、两腿伸直、皱眉、哭闹、烦躁不安、不专心吃奶等则需要把尿。如果把尿时宝宝不尿,不要长时间处于把尿的姿势,以免宝宝有排斥和厌倦的情绪。宝宝现在不能频繁地把尿,否则膀胱不能得到锻炼,宝宝一有尿就要排会给以后的生活带来麻烦。
特别提示
宝宝排便时要专心,不能边玩玩具边排,排完便后给宝宝擦屁股时(尤其是女宝宝),要坚持从前向后擦,以免引发尿道炎、膀胱炎,擦完不要立即逗宝宝,而应将手洗净。
夜啼:家里有个“夜哭郎”
有些宝宝白天精神很好,但一到了晩上睡觉时却总哭个不停,这种情况在医学上称为“夜啼症”,俗称这样的宝宝为“夜哭郎”。宝宝一般不会无缘无故地哭。如果他哭个不停,一定是不舒服。经常出现夜啼,不但影响宝宝自身的健康,还会让家人寝食难安,因此,父母应根据宝宝不同的哭声及其他的表现来分析、寻找原因。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黑白颠倒
白天宝宝睡得多,造成晚上不肯睡。无人理睬就会哭闹不停。建议最好调整生物钟,延迟睡觉的时间,尽量让宝宝白天少睡,晚上等到困的时候再睡,要逐步纠正小儿生物钟日夜颠倒的现象。
生理性原因
环境的温度与湿度不合适,太冷、太热、太闷均能使宝宝感到不适而哭闹。还有饥饿与尿布等原因,宝宝夜间饥饿、尿布潮湿时,多由大声啼哭来唤醒妈妈,久而久之,形成条件反射,导致夜啼症。生理性夜啼的特点是哭声洪亮,哭闹间歇时精神状态和面色都正常,食欲很好,吸吮有力,无发烧等病症现象。这些情况只要家长满足了宝宝的需求,或解除了不良刺激后,哭闹即可停止。
病理性原因
多是由于宝宝患有某些疾病,引起宝宝不舒适或痛苦。其哭闹特点为突然啼哭,哭声剧烈、尖锐或嘶哑,呈惊恐状,四肢弯曲,两手握拳,哭闹不休,虽然妈妈抱起或喂奶都无济于事。有的宝宝会伴有精神萎靡,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吸吮无力或不吃奶等症状。引起小儿夜啼的常见疾病有中耳炎或外耳道炎、感冒、蛲虫病、湿疹、佝偻病、肠绞痛、肠套叠等。如果宝宝由于病理性原因导致夜啼,一定要尽快查明病因,对症治疗,以免延误治疗。
打呼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