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说明的是目前的医学教科书中并没有“缺钙”的诊断。一般说“缺钙”指的是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致使钙、磷代谢失常,钙盐不能正常沉积于骨骼的生长部位,以致出现生长骨骺发生病变为特征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
一般情况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发病率较低,是因为人体皮肤经过日光照射可以产生维生素D3,并且婴幼儿吃的奶粉、各种辅食中均含有足够的钙。但仍有一部分宝宝由于城市高层建筑的增加、冬季户外活动的减少,日光直接照射不足导致患儿体内合成的维生素D3不足,也有少部分是由于身体生长快,喂养不当从而出现“缺钙”,最终导致骨骼发育不良。那么佝偻病有哪些症状呢?
1、神经精神症状
多汗:除哭闹,哺乳活动时出汗外,每次入睡后枕头湿、内衣湿、汗味异臭,与衣着,室温、气温没有关系;夜惊:外界轻微的动静引起惊醒、惊跳,惊哭,一夜达三次以上;枕秃:由于头部多汗,剌激头皮来回摇头而致使该处头发脱落。但这些仅能作为临床早期诊断的参考。
2、骨骼改变
头部:颅骨软化:6月婴儿颅骨薄、前囱边缘较软,严重的有乒乓球样感觉;方颅:7-8个月额骨和顶骨双侧骨样组织增生呈对称性隆起,变成“方颅”,严重时呈鞍状或十字状颅形;前囟闭合延迟:前囟过大或闭合延迟。
胸部:多见于1岁左右患儿,肋骨呈串珠样突起,其因骨骺端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于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可扪及圆形隆起,以第7~10肋骨最明显,从上至下如串珠样突起。肋膈沟:膈肌附着处的肋骨受牵拉而内陷,形成一道横沟。鸡胸:胸骨和邻近的软骨向前突出,形成“鸡胸样”畸形。
四肢:下肢“X”形腿,“O”形腿,由于骨质软化与肌肉关节松弛,小儿双下肢在开始站立与行走后因负重可出现股骨、腔骨、脐骨弯曲,形成严重膝内翻(“O”型)或膝外翻(“X”型)畸形。
脊柱的改变:患儿在会坐和站立后,因韧带松弛可致脊柱畸形。
哪些检查指标可以作为“缺钙”的依据?
1.血清25-(OH)D3浓度降低是早期诊断营养性佝偻病的最可靠指标。
2.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可作为佝偻病参考诊断标准,≤U/L为正常,~U/L为维生素D亚临床缺乏期,U/L以上为佝偻病期。需要注意的是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有一定假阳性率。
3.骨密度检测:目前此项指标对佝偻病诊断价值存在争议,一部分专家认为其可以诊断佝偻病,一部专家认为对佝偻病诊断无意义。
4.微量元素检测:微量元素检测通常都是采指尖血,由于钙元素的血液水平并不不代表骨骼内钙质水平,血钙中的钙含量只占人体钙质的1%,所以通过抽血检查钙不准确,仅供参考。
宝宝“没劲”、头控不稳、独坐不稳、独站不稳不是缺钙的表现,可能是脑损伤的表现,医院进行鉴别,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不要盲目补钙。
郑大三附院儿童康复团队:翟红印,张勇,郭智宽,崔文哲,王鹏亮,卢甜甜等竭诚为您提供专业帮助,请转给需要的小朋友,谢谢!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