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登山,古诗词中也经常有描写登山的作品。李白在庐山曾留下千古名篇,杜甫在泰山也是一览众山小,王安石和苏轼更抒写过很多寓意深远的登山诗作。宋教仁是近代革命的先驱者之一,他18岁就任华兴会副会长,长沙起义失败后前往日本学习西方政治。年同盟会改组,他做出了重大贡献。诗人有一次去杭州办事,顺便游访西湖美景,又兴高采烈地登山赋诗。下面介绍宋教仁的一首五律,颈联描绘生动,尾联更饱含哲理。登韬光绝顶近代:宋教仁日出雪磴滑,山枯林叶空。徐寻屈曲径,竟上最高峰。村市沉云底,江帆夹树中。海门潮正涌,我欲挽强弓。韬光,即杭州西湖旁北高峰脚下的韬光寺。相传唐代名僧韬光禅师外出云游,师父临走时曾叮嘱他,遇天可前,逢巢则止。他来到杭州,正好白居易在此担任刺史,大师于是便卓锡于此,后来就主持修建了这座韬光寺。时值冬天,前几天刚下过一场大雪,此时天气晴朗、残雪未消。诗人初来乍到,却兴致昂扬。开篇两句先描绘眼前景象,“日出雪磴滑,山枯林叶空。”大雪过后,寒风肆虐,山林中遍布落叶,枝头也显得非常稀疏。好在一缕暖阳照射山岗,让人觉得心情舒畅。诗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在积雪中前进,一不小心就可能滑倒,他却开怀大笑。山路迂回曲折,诗人沿着山间小路,一边欣赏雪景,一边缓慢地攀登。“徐寻屈曲径,竟上最高峰”,颔联抒写了诗人登山过程。虽然山路弯弯、崎岖漫长,而且雪深路滑、寒风刺骨,诗人却非常享受在这样的环境中攀登的乐趣。宋教仁才高八斗、志向高远,他希望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也对西方议会和国家制度做过很多研究。当时袁世凯非常器重他,也极力拉拢他为自己使唤,甚至送其衣物和一张50万圆的支票。但他却在暗地里监视宋的举动,心中也更想除掉他。此时身在西湖的诗人,哪里能预料到他的阴谋诡计,不过他也难得如此心情畅快。诗人一路不停地攀登,终于到达了绝顶。“村市沉云底,江帆夹树中”,这两句描写极目四望的场景。诗人处于云层之上,他俯看到村庄市集,树林遮住了江面,帆影也好像从树缝中穿过。村庄、市集和江帆都尽收眼底,诗人也叙述得很有层次,更极其传神。尤其是一个“夹”字,形象地展现出江帆在树枝缝隙中竞飞的姿态。最后两句充满哲理,“海门潮正涌,我欲挽强弓。”远处潮水涌动,仿佛一匹脱缰的野马,令人叹为观止。如此胜景尽收眼底,让他胸襟开阔,豪情满怀,诗人也更加兴致高涨,于是便抒写了心中的宏伟抱负。海门,指江河的入海口,这里指钱塘江口。“挽强弓”,化用五代时吴越王钱镠修筑海塘的典故。传说当时江潮汹涌,无法施工,五百名士兵用强弩劲弓向潮水发射,结果潮头就后退而去。诗人希望以此启迪后世,登高望远,不仅可以赏心悦目,而且更能激发豪情。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一度对革命形势非常乐观。而宋教仁却敏锐地觉察出前路艰难,不可有半点侥幸心理。他深知没有一帆风顺的坦途,只会遭遇更加猛烈的暴风雨。所以他成为了敌对势力的眼中钉,后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年仅31岁。清末民初的章太炎曾评价:若举总统,以功则黄兴,以才则宋教仁。革命事业才刚刚开始,他就惨遭杀害,真令人扼腕叹息!再细味最后两句,更是饱含哲理。“潮正涌”,象征着阻力巨大,前进道路上有数不尽的难关,越是软弱退让,这些洪水猛兽就越是嚣张。“挽强弓”,则代表着一种自觉的抗争活动,只有挺起腰杆,奋力拼搏,方可阻挡来势汹汹的潮水,也才能更有信心和决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fenq.com/glbys/12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