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科普山东省妇幼保健院牛婷婷几乎所

医院订阅哦!

硬核科普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城市到处高楼林立,使儿童缺乏户外活动场所;有的父母因怕子女外出生病、遭遇危险,让儿童和青少年在室内的时间越来越长,户外活动时间相应减少;过早的“赢在起跑线”式的幼儿教育,使孩子们失去了更多户外活动的时间;当儿童进行户外活动时也经常被要求穿防晒服,从而限制了皮肤通过日光照射获得维生素D的途径。因此,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几乎所有年龄段的儿童都存在发生维生素D缺乏的风险。

在我国,维生素D缺乏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儿童的常见病。维生素D缺乏可引起体内钙、磷代谢失常,导致长骨干骺端和骨组织矿化不全,以致骨骼发生病变。维生素D缺乏还可影响神经、肌肉、造血、免疫等组织器官的功能。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生与日光照射、季节、气候、地理、喂养方式、出生情况、生活习惯、环境卫生、遗传等因素有关。在中国,也有部分家长甚至儿科医生会担心长时间补充维生素D会导致中毒,造成了很多儿童和青少年不能及时足量地补充维生素D。因此,做好科学育儿和卫生保健知识宣传,开展系统保健管理,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是儿科医疗保健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一、维生素D的作用维生素D在人体内不可或缺,它不仅具有调节钙磷代谢的作用,而且可以预防和治疗佝偻病。由于其受体几乎遍布体内各种组织器官,因此,维生素D还具有其他更为广泛的骨骼外生物学效应,如调节免疫、抗肿瘤、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和防控代谢综合征等作用。研究证实,维生素D的水平还与多种疾病如小儿呼吸道感染、哮喘、骨质疏松、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肾脏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子痫前期、过敏性哮喘、风湿性关节炎、Ⅰ型及Ⅱ型糖尿病、感染性疾病以及10余种肿瘤等密切关联。

二、诊断

(一)维生素D缺乏的诊断和界值依据高危因素、临床症状与体征等进行诊断,确诊需根据血清25(OH)D水平。血清25(OH)D水平是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最佳指标,是维生素D缺乏和佝偻病早期诊断的主要依据。根据儿童血清25(OH)D水平把维生素D状况分为4个等级:充足、不足、缺乏和中毒。血清25(OH)D水平50-nmol/L为充足;30-50nmol/L为不足;30nmol/L为缺乏;nmol/L为中毒。儿童维生素D的界值为50nmol/L,而成年人为75nmol/L。(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诊断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连续过程。诊断要考虑有无高危因素,并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确诊需以年龄、生活史、病史、症状、体征、X线及血生化等多项综合指标来判定。血清25(OH)D因其浓度高、稳定、半衰期较长,是反映机体维生素D代谢的重要指标,也是佝偻病早期诊断的主要依据。

三、治疗

治疗目的在于提高血清维生素D的水平,控制病情,防止骨骼畸形。(一)一般疗法加强护理,合理饮食,坚持经常晒太阳(6个月以下避免直晒)。(二)药物疗法活动期口服维生素D-IU/d,连服1个月后,改为-IU/d,如有条件,应监测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及25(OH)D水平。口服困难或腹泻等影响吸收时,可采用大剂量突击疗法,维生素D15-30万IU(3.75-7.5mg)/次,肌注,1个月后维生素D再以-IU/d维持。用药应随访,1个月后如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均无改善时应考虑其他疾病、注意鉴别诊断。(三)其他治疗1.钙剂补充维生素D缺乏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在补充维生素D的同时,给予适量的钙剂,对改善症状,促进骨骼发育是有益的。同时调整膳食结构增加膳食钙的摄入。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儿童每日钙摄入量为0-6月mg,7月-1岁mg,1-3岁mg,4-6岁mg,7-10岁mg,11-13岁1mg,14-18岁mg;同时推荐孕妇每日钙摄入量为mg。如母乳充足或者能摄入足够的配方奶,可满足婴幼儿的钙需求。2.微量营养素补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多伴有锌、铁降低,及时适量地补充微量元素,有利于骨骼健康成长,也是防治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重要措施。3.外科手术严重的骨骼畸形可采取外科手术矫正畸形。

四、预防

(一)胎儿期的预防国内外对妊娠期妇女25(OH)D水平与胎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关联做了大量的研究。显示,妊娠期间尤其在孕晚期25(OH)D可通过胎盘转运至胎儿,使脐血25(OH)D浓度接近或较母亲25(OH)D浓度低20%左右,是新生儿维生素D储备的主要来源。因此,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不仅是婴幼儿期自身合成和/或维生素D补充不足,也可能是胎儿时期从母体获得的维生素D储备不足导致。因此孕妇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①经常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②饮食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③防治妊娠并发症,对患有低钙血症或骨软化症的孕妇应积极治疗;④可于妊娠后3个月补充维生素D-IU/d,同时服用钙剂。⑤如有条件,孕妇应监测血25(OH)D浓度,存在维生素D缺乏时应给予维生素D治疗,使25(OH)D水平保持在正常范围。(二)0-18岁儿童的预防1.户外活动多晒太阳是预防维生素D缺乏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简便、有效措施,应广泛宣传、大力推广。户外活动应考虑到不同季节、不同气候、不同地区特点进行,接受阳光的皮肤面积逐渐增加,如面部(避免阳光直接晒到眼睛)、手臂、腿、臀部等。晒太阳的时间逐渐增多,平均户外活动应在1-2h/d。6个月以内小婴儿不要直接阳光照射以免皮肤损伤。2.维生素D补充婴儿出生应该尽早开始补充维生素D-IU/d,不同的地区、不同季节可适当调整剂量。一般可不加服钙剂,但对有低钙抽搐史或以淀粉为主食者补给适量的钙剂是必要的。3.维生素D补充的年龄阶段维生素D缺乏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预防应从围生期开始,以婴幼儿为重点对象并持续到青春期。做到“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应进行广泛宣传教育,使父母亲及看护人学到有关的知识。(三)高危人群补充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生后即应补充维生素D-IU/d,连用3个月后改为-IU/d。

五、关于维生素D中毒

因对维生素D认识不足,长期大量服用或短期超量误服或对维生素D过于敏感,可导致中毒。轻者或早期表现可有低热、烦躁、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口渴、无力等,重者或晚期可出现高热、多尿、少尿、脱水、嗜睡、昏迷、抽搐等症状,严重者可因高钙血症导致软组织钙沉着和肾功能衰竭而致死。实验室检查可见儿童血清25(OH)D>nmol/L(ng/mL),同时出现血钙、尿钙增加,尿蛋白或血尿素氮增加。X线表现长骨临时钙化带过度钙化,密度增高,骨皮质增厚,其他组织器官可出现异位钙化灶。治疗方法:立即停用维生素D。处理高钙血症,限制钙盐摄入。给利尿剂加速钙的排泄,同时应用强的松抑制肠道对钙的吸收,降钙素抑制骨钙释出。除严重者有不可逆的肾损害外,预后多良好。牛婷婷山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新筛中心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山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儿童保健分会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婴幼儿养育照护专委会常务委员。擅长治疗:遗传代谢病的筛查、诊断、治疗及遗传咨询;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儿童营养咨询及营养性疾病诊治、儿童常见疾病防治。门诊时间:周一至周四全天

编辑

王宇张胜杰

责任编辑王宇

执行主编

郝金刚

主任

聂庆喜

审核

王汝斌

投稿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fenq.com/glbyh/93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