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儿佝偻病?
佝偻病是一种婴幼儿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多在3个月左右开始发病,冬季出生的宝宝、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g)、人工喂养儿或曾患腹泻的孩子,更应注意防治。
佝偻病的病因是什么?
由于维生素D摄入不足,引起体内钙磷代谢紊乱和骨骼发育异常。
如何判断佝偻病?
早期表现主要是好哭、睡眠不安、多汗、夜惊,多汗一般与室温、季节无关;由于多汗刺激,经常摇头擦枕,致使枕后秃发。若不及时治疗,就会出现骨骼及肌肉病变,如3~6个月时颅骨软化形成“乒乓头”(用手指轻压头顶两侧颅骨,受压处可暂时内陷,手指放松时又弹回,似压乒乓球的感觉);6个月开始出现鸡胸或漏斗胸等改变;8~9个月后出现方颅;囟门闭合延迟,出牙晚,出现“O”“X”形腿;重度佝偻病患儿,可出现全身肌肉松弛,记忆力和理解力差、说话迟等情况。
如何防治佝偻病?
在医生指导下坚持口服鱼肝油,补充维生素D。此外,每天户外活动及日光浴1.5小时以上,若发现宝宝睡眠不安,明显多汗,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