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八字”是常见的畸形步态,除影响姿势美感,也容易造成运动损伤。根据高教版《运动生物力学》的定义,“外八字”指的是步行时足跟相对,足尖朝外,其足部与行走方向中线所形成的角度(即步向角)超过15度。有研究表明,外八字的跑者与正常步态的跑者相比,跖骨、足弓受到的地面反作用力偏大,冲量也更大(冲量表示力在一定时间内对足底各区域连续作用所产生的累积效应,其数值大小受压力大小和接触时间两个因素影响)。“外八字”影响了运动时下肢正常的应力传导,虽不妨碍日常生活,但如长期以不恰当的跑姿进行锻炼,久而久之会导致足部及髋膝踝关节紊乱,严重者会导致骨关节炎。
一、“外八字”跑姿有何影响?
主要对跑步速度、方向及损伤三个角度来谈,由于“外八字”蹬地时方向是向外斜的,在相同步频的情况下,其每步的步幅较正常步态者约减少2cm左右,按50步跑完来计算,相当于实际跑了米甚至更多。对争金夺银的短跑项目来说这是不可忽视的。此外,从力学角度来看,“外八字”跑者蹬地的角度并不在正中线上,使得向前的速度不能充分发挥,同时“外八字”导致的重心左右摆动幅度增大,会影响跑步的方向。对于将跑步作为健身手段的普通人而言,对跑速、方向可能并不在意,但是“外八字”可能导致的潜在的运动损伤风险增加,这就不得不提了。
由于习惯问题,“外八字”跑者在站立、行走、跑步等过程中都容易将身体重心落在脚的内侧而不是正中或略偏外侧,据美国运动医学会的数据,人步行时足部所承受的地面反作用力达自身体重1.5倍,在跑步时接近2~3倍,而跳跃落地时则可多达7倍。在应力传导过程中,足弓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习惯了“外八字”着地的跑者,足部的受力顺序并不是沿着足纵弓方向,而是存在明显的夹角,其缓冲作用是明显弱化,因此需要相对更长时相的落地-蹬伸过程,着地时间过长容易造成压力中心密集,尤其在长期的锻炼过程中,容易形成胼胝体甚至发生应力性骨折。此外,“外八字”跑者由于胫骨外旋增加,导致足跟内翻、内侧纵弓较正常情况偏高,更容易感到脚背、脚掌疲劳,尤其在进行弯道跑的情况下,身体重心会适当向内倾斜以对抗离心力,而“外八字”的立足脚在蹬地时的方向又与跑步方向相反,因而容易产生脚踝扭伤的情况。往往是力量素质越好的跑者,其扭伤程度越严重。
因此总结起来外八字脚跑步的危害包括:
1、蹬伸时的推进力不是直线向前,而是斜向,要想达到较好向前的效果,只能增加蹬伸的力量,增加了身体承受的负荷,也增加伤病的风险
2、足受力顺序不是沿足纵弓的方向,削弱了足弓的减震作用,损伤概率也相应增高。
3、膝关节、踝关节产生侧向的分力,容易造成踝关节扭伤、膝关节韧带拉伤。
4、由于后蹬力偏斜,身体重心呈曲线前迸,减少了有效步长,影响跑速。
二、“外八字”跑姿是如何形成的?
有些跑者可能自己也挺纳闷的,怎么自己就“外八字”了呢?有时这并不能怪自己。有学者对“外八字”跑姿的诱因做过系统性的评价。首先是先天遗传因素,二是幼时过早学步、站立也容易导致“外八字”,三是少儿时期患佝偻病,由于骨骼含钙量低,在行走和站立时难以正常直立及向前迈步。此外,青少年时期有的朋友为了跑得快,会拼命向后蹬,两脚不由自主的向外翻借力,久而久之形成了不正确的跑姿。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认识一下“外八字”的成因。双脚像芭蕾舞者一样朝外打开的“外八字”可能是髋关节、胫骨或者二者皆外旋过度而导致的结果。最为典型的则是髋关节外旋肌群或髂胫束过紧。这在后面的康复训练中将详细提到。
跑步时两个脚掌内侧应该在一条线上,如果不能做到,就是内、外八字脚。其中又以外八字尤为多见。业余跑者,尤其是水平较低、身体素质较差、体重比较大者。不仅业余跑者,很多专业运动员也是外八字脚。那么跑步外八字怎么矫正呢?
外八字的原因虽然有一部分先天遗传因素,但更多的人是走路或站立时一切正常,但一跑步就八字脚,这就不是单纯的先天生理结构问题,而与后天的运动影响密不可分。这里还要先了解跑步过程中腿部动作与脚掌内外翻的动态联系。
跑步中腿部与脚掌的内翻、外翻过程
脚在落地、缓冲的过程中,一般会以脚的外侧(无论前掌还是后跟))先着地,脚外翻伴随着膝关节的弯曲;在蹬伸时随着膝关节伸直,也伴随着大腿的内旋和脚掌的一个“内扣”动作.但是,如果这个“内扣”的动作不足,脚掌外翻时间和幅度过大,就形成了大家熟知的外八字脚。
外八字脚只是脚的问题吗?
控制足部内翻运动的小肌群力量不足,是外八字脚的重要诱因。但也并不是外八的全部原因、主导原因。蹬伸时大腿内旋和脚掌“内扣”动作不足,很可能是控制大腿内旋的内收肌群(大腿内侧肌群)力量较弱,同时大腿外侧肌群、臀中肌和臀小肌比较紧,导致整条腿更容易向外旋。
髋部力量不足不仅造成的蹬伸的力度不够、方向也更容易偏移,形成外八。
外八字脚往往伴随全身一系列的动作问题,比如重心靠后、脚着地时间太长等等。所以改正外八需要从全身入手改进技术动作,而不能局限地北京白癜风哪家最好丹芪胶囊是不是治白癜风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