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打卡临床执业模拟题来啦

临床执业医师资格模拟题来啦~

考临床的小伙伴快看过来!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一起来打卡吧~

01

E。

解析:①目前对宫颈癌早期病例的诊断采用宫颈细胞学检查和(或)高危型HPV-DNA检测、阴道镜检查、子宫颈活组织检查的“三阶梯”程序。宫颈细胞学检查仅用于筛查。阴道镜检查可提高诊断确率。宫颈及宫颈管活体组织检查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确诊依据(E)。宫颈碘试验主要用于定位可疑病变部位。

02

B。

解析: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是一种可能由不同病因和机制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进而导致全血细胞减少,出现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故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最重要论据是骨髓造血细胞减少(B对)。抗贫血治疗无效(A错)、网织红细胞减少(C错)、无肝脾淋巴结肿大(D错)、全血细胞减少(E错)都可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但不具有特异性,不是最重要的论据。

03

E。

解析:口渴为高渗性缺水时的常见表现(需注意:等渗、低渗性缺水并不出现口渴),谵妄属重症高渗性缺水患者出现的神经精神症状(E对)。头晕、视力减退(B错),淡漠、反应迟缓(C错),手足麻木(A错)均常见于低渗性缺水患者。嗜睡(D错)常见于水中毒患者。

04

A。

解析:①系统性红斑狼疮分为6型,其中Ⅳ型为弥漫性增殖漏,短期内易发生急性肾衰竭,应及早使用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冲击治疗,之后常规使用激素,并同时给予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答案为A;②虽然甲氨蝶呤、长春新碱、依木兰(硫唑嘌呤)、雷公藤总苷均属于免疫抑制剂,但狼疮肾炎应首选环磷酰胺。

05

B。

解析:体内存在的针对自身抗原的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桥本甲状腺炎(B对)是自身反应性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病。需要注意的是,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也是自身反应性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病,但本题E选项为胰岛素抗性糖尿病,注意区分。肺出血-肾炎综合征(A错)、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错)、重症肌无力(D错)胰岛素抗性糖尿病(E错)是自身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病。

06

A。

解析:等渗性缺水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此时水和钠成比例地丢失,因此血清钠仍正常,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也正常,可静脉滴注平衡盐溶液(电解质含量和血浆内含量相仿)(A对)使血容量得到尽快补充。5%葡萄糖(B错)溶液与0.45%氯化钠(C错)溶液主要用于高渗性缺水的补液。需注意的是:虽然5%葡萄糖溶液在临床上也视为等渗溶液,但事实上其钠离子浓度低于血浆浓度,因此可用于高渗性缺水的治疗。10%葡萄糖(D错)和3%氯化钠(E错)为高渗溶液,可导致渗透性利尿,加重缺水。

07

C。

解析:这道题选C锥体束征: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出现的原始反射。表现为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当锥体束病损时,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功能而释放出踝和(足母)趾背伸的反射作用。1岁半以内婴幼儿由于锥体束尚未发育完善,可以出现上述反射现象。成年病人若出现则为病理反射。

08

E。

解析:先兆症状在头痛之前或头痛发生时(B错)发生,持续时间不超过60分钟(E对),常以可逆的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为先兆,表现为视觉、感觉、言语和运动的缺损或刺激症状(AD错)。最常见为视觉先兆,如视觉模糊、暗点、闪光、亮点亮线或事物变形(C错)。

09

E。

解析:Allen试验用于检查桡尺动脉的通畅和相互吻合情况(E对)。具体步骤如下:①嘱患者用力握拳,检查者两手拇指用力分别按压阻断手腕与前臂交界处的尺、桡动脉;②让病人手掌放松、伸指,此时手掌部苍白,然后放开尺动脉,观察手掌颜色;③重复上述试验,放开桡动脉,观察手掌颜色。若手掌颜色5s之内迅速变红或恢复正常,即Allen试验阴性,表明尺动脉和桡动脉间存在良好的侧支循环,可以行动脉穿刺;相反,若5s手掌颜色仍为苍白,即Allen试验阳性,这表明手掌侧支循环不良。禁做介入、动静脉内瘘等手术。手部肌腱损伤情况(A错)主要通过检查手指的屈伸运动能否。手指末端血运情况(B错)主要通过检查手指末端颜色、温度、毛细血管搏动情况等。手部神经损伤后的恢复情况(C错)及手部神经损伤程度(D错)主要通过检查手部的运动和感觉。

10

A。

解析:肩关节脱位可分为四种类型,即前脱位、后脱位、上脱位及下脱位。由于肱骨头较大,关节盂浅而小,关节囊松弛,其前下方组织薄弱,故肩关节前脱位最为常见(A对)。

11

A。

解析:①本例为窦性心动过缓,其心脏起搏点为窦房结。窦房结心率的快慢主要取决于P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的速率,而P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的离子机制是一种外向电流(K+外流)逐渐减弱及两种内向电流(Na+内流Ca2+内流)逐渐增强所致,故窦房结细胞K+外流衰减加快、内向离子流增强,将导致4期自动去极化加速,心率增快,故不答BE。窦房结细胞T型钙通道激活减少,Ca2+内流减少,将导致窦房结4期自动去极化减慢,使心率减慢,故答案为A。②CD项主要影响心肌的传导性,而不是自律性,故不答CD。

12

E。

解析:①用力肺活量(FVC)是指一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一秒量也称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是指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在第1秒内所能呼出的气体量。一秒率是指FEV1/FVC的比值。②胸腔积液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以肺容量减少为特点,表现为残气量(RV)、肺总量(TLC)、一秒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均下降,但一秒率(FEV1/FVC)仍可基本正常(E错)。

13

D。

解析:①患者应诊断为间日疟,为防止复发应首选伯氨喹(D对)。②乙胺嘧啶常用于病因性预防。奎宁常用于控制间日疟的症状。青蒿素常用于脑性疟的抢救及耐氯喹的恶性疟的治疗。甲氟喹主要用于控制疟疾症状,但起效较慢。

14

D。

解析:①右股深部巨大血管瘤术中可能损伤股静脉,加之术后长时间卧床,易造成股静脉血栓形成。拆线后下床活动,在下肢肌肉泵挤压作用下,股静脉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可导致患者迅速死亡。②脑血管意外常发生于左心血栓脱落,心肌梗死多见于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脂肪栓塞多见于股骨干骨折等,均与本例不符。本例没有休克征象(C错)。

15

E。

解析:获取目的基因(特异性DNA片断)的方法包括:利用DNA合成仪通过化学合成法合成、基因克隆、利用反转录酶合成、聚合酶链反应(PCL-)等。目前,以PCL-最为常用。PCL-是一种在体外利用酶促反应获得特异序列基因组DNA或cDNA的专门技术。目前,很少从外周血细胞制备而获取目的DNA。

16

E。

解析:患者为青年男性,突发右胸痛,无发热、咳嗽,右胸廓稍饱满,语音震颤减弱,叩诊呈鼓音,呼吸音消失(为气胸的典型表现),根据其临床表现和体征,考虑诊断为气胸(E对)(符合气胸的典型症状及体征)。肺不张(A错)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血压下降、心动过速等,叩诊实音。胸腔积液(B错)最常见的症状为呼吸困难,多伴有胸痛和咳嗽,患侧语颤减弱,叩诊浊音或实音。肺炎(C错)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咳嗽、咳痰等症状,患侧语颤增强,叩诊呈实音。肺气肿(D错)虽有不同程度的气促及呼吸困难,体征也与自发性气胸相似,但肺气肿患者的呼吸困难多呈长期缓慢进行性加重,多发生于中老年人。

17

D。

解析:患者在运动之后出现气促,双肺可闻及散在哮鸣音,考虑诊断为支气管哮喘。该患者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最可能是因为受到运动刺激因子的作用而引发的气道高反应性(D对)。气道重构(E错)是哮喘的重要病理特征,见于哮喘长期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见到支气管平滑肌肥大/增生、气道上皮细胞黏液化生、上皮下胶原沉积和纤维化等表现。肺血管阻力增加(A错)常见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如室间隔缺损),并且发作与运动无关。急性左心衰(B错)导致的心源性哮喘患者一般为中老年患者(题干中为青年男性),临床表现为端坐呼吸,阵发性咳嗽,常咳出粉红色泡沫痰。神经因素是哮喘发病的重要环节之一,神经调节失衡(C错)常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慢性气道炎症有关,参与气道高反应性的形成,是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机制之一。

18

C。

解析:①老年急性心梗患者,端坐位呼吸频率增快,双肺湿性啰音,有肺淤血的体征,应考虑合并急性左心衰竭。②患者血压为/60mmHg,可排除休克。肺部感染常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与本例不符。呼吸衰竭应有发绀、缺氧症状及PaO2<60mmHg的表现。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多发生于急性心梗后数周至数月,本例心肌梗死仅10小时,不会发生心梗后综合征。

19

B。

解析:①患者持续性胸痛4小时,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应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故最易并发房室传导阻滞。②室性期前收缩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常见心律失常类型。急性心梗时,室上性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速、房早、房颤)均少见。

20

D。

解析:①心脏骤停后,脑急性缺氧可致脑组织损害,发生脑水肿。表现为体温升高、抽搐、惊厥等。②体温升高、抽搐、惊厥的表现与肺水肿、心力衰竭、肾衰竭不符,故不答ABC。脑死亡常表现为肌张力完全丧失,而不是抽搐、惊

01

答案】B。

解析:①患者持续性胸痛4小时,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应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故最易并发房室传导阻滞。②室性期前收缩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常见心律失常类型。急性心梗时,室上性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速、房早、房颤)均少见。

02

D。

解析:①心脏骤停后,脑急性缺氧可致脑组织损害,发生脑水肿。表现为体温升高、抽搐、惊厥等。②体温升高、抽搐、惊厥的表现与肺水肿、心力衰竭、肾衰竭不符,故不答ABC。脑死亡常表现为肌张力完全丧失,而不是抽搐、惊厥等肌张力增高的表现。

03

C。

解析:患者高空坠落后,下腹部疼痛,骨盆分离与挤压试验阳性(提示可能为骨盆骨折),会阴部瘀斑(耻骨和坐骨骨折特有体征),结合患者病史、症状和体征,该患者首先应考虑的诊断是耻骨骨折(C对)。髋关节前脱位(C错)常表现为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畸形;髋关节后脱位常表现为患肢缩短、内收、内旋或外展外旋畸形。会阴部瘀斑是耻骨和坐骨骨折的特有体征,尾骨骨折(B错)、骶骨骨折(D错)、腰椎骨折(E错)均不会出现。

04

A。

解析:约80%的早产儿可出现生理性黄疸,其特点为:一般情况良好,早产儿生后3~5天出现黄疸,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B对),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μmol/L(5mg/dl)。

05

C。

解析:1岁男孩。生长落后、智能发育迟缓。刚会独坐,不会站立。查体:身长60cm(75cm),表情呆滞,眼裂宽,鼻梁低平,眼外眦上斜,四肢短,手指短粗,小指内弯,四肢肌张力低下(21-三体综合征典型临床表现),本患者诊断为21-三体综合征(C对)。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A错)常为过期产,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和甲状腺功能测定确诊。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B错)特征为体重不增、体重下降、渐进性消瘦等,常伴有营养摄入不足、消化吸收不良、急慢性疾病消耗等病因。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D错)多为骨软化、方颅、鸡胸等骨骼畸形临床表现。苯丙酮尿症(E错)苯丙氨酸羟化酶活性降低,患儿黑色素合成不足,头发由黑变黄,有鼠尿臭味等表现。

06

C。

解析:男,17岁。发热伴乏力,纳差,眼黄,尿黄5天(提示黄疸),实验室检查:ALTU/L,ASTU/L,TBil60μmol/L(提示肝损伤)。经常在街边小摊进餐(HAV通过污染水源、食物、海产品、食具等造成散发流行或暴发流行),曾注射乙肝疫苗(排除乙型肝炎),综上所述,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甲型肝炎,其病原是单股正链RNA病毒(C对ABDE错)。

07

D。

解析:中年女性,1年前行乳腺癌手术治疗,近期出现进行性腰部疼痛(患者有乳腺癌病史,近期腰部疼痛,考虑为乳腺癌的椎骨转移),为查明原因应首先除外是否有乳腺癌椎体转移,首选核素扫描(D对)。骨密度检查是检查骨的生理情况,对于明确腰痛的原因无意义(A错)。X线片可表现为溶骨性、成骨性和混合型的骨质破坏,但不是最敏感的检查方法(B错)。CT较X线检查相比可以避免气体对图像的影响,可以检查软组织受损情况,但相比核素扫描,仍然不精确(C错)。B超对于检查有无乳腺癌转移、明确腰痛原因意义不大(E错)。

08

C。

解析:①40岁以上女性患者,有胆囊结石病史。虽餐后上腹剧痛,面后背放射,伴呕叶,上腹压痛反跳痛,应考虑急性胆源性胰腺炎(C)。②急性胆囊炎常表现为进油腻饮食后石上腹阵发性绞痛,右上腹腹膜刺激征,莫非征阳性。消化道穿孔常表现为突发上腹剧烈疼痛,后护散至右下腹甚至全腹,板状腹,肠鸣音消失。愿性阑尾炎表现为转移性石下腹痛,石下腹压痛反跳痛。急性心肌梗死常表现为突发心前区疼痛,腹部体征阴性。这些均与本例不符。

09

B。

解析:①急性肠梗阻的典型表现为痛、吐、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其典型腹部平片呈鱼骨刺样(空肠梗阻)或阶梯状液平(回肠梗阻)。本例有阵发性腹痛,呕吐,腹部膨隆,肠鸣音亢进,腹部平片见“阶梯状”液平,应诊断为回肠梗阻,为低位小肠梗阻(B对)。低位小肠梗阻腹胀明显,呕吐次数较少。②高位小肠梗阻腹胀不严重,而呕吐频繁,腹部平片呈鱼骨刺样。麻痹性肠梗阻无肠蠕动,表现为严重腹胀、肠鸣音消失。坏死性小肠炎常表现为急性腹痛、腹胀、呕吐、腹泻、便血及全身中毒症状。乙状结肠扭转好发于老年男性,常表现为腹部绞痛、明显腹胀,而呕吐不明显,腹部平片显示结肠袋消失,充气位于腹部周边。

10

D。

解析:十二指肠球后溃疡:指发生在十二指肠降段、水平段的溃疡。疼痛可向右上腹及背部放射。溃疡多在后内侧壁,常呈慢性,并穿透进入胰腺及周围脏器。其夜间腹痛和背部放射性疼痛多见,常并发大量出血,胃肠钡餐检查可呈阴性,内科治疗效果较差。

11

B。

解析:急性胰腺炎典型腹痛多在大量饮酒后发病,左上腹痛向腰背部放散,弯腰抱膝可减轻,而急性胃炎、急性胃肠炎在中腹部不适,急性胆囊炎,在右上腹发生不适,急性肠梗阻多在中腹部不适并伴有肠型及胃蠕动波。

12

D。

解析:①患者上呼吸道感染后发热、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应考虑急性肾炎。为明确诊断,最有价值的检查当然是肾活检(D)。

13

D。

解析:患者发热、尿频,尿常规WBC20~30/HP,应考虑泌尿系统感染。患者高热、肾区叩击痛,应诊断为急性肾盂肾炎,而不是急性膀胱炎,故抗生素疗程为2周。

14

B。

解析:青年初产妇,妊娠39周(妊娠28周及以后为妊娠晚期),血压/70mmHg(正常值:收缩压90~mmHg,舒张压60~89mmHg),骨盆不小,胎儿体重g(正常胎儿体重为~g),胎心率正常(正常值~次/分),规律宫缩8小时,宫口开大3cm,S=0(说明胎头已衔接),该孕妇处于正常产程,因此不需干涉产程进程(B对),待其自然分娩。行人工破膜(A错)适用于协调性宫缩乏力,宫口扩张≥3cm、无头盆不称、胎头已衔接而产程延缓者。当妊娠<34周,1周内有可能分娩的孕妇,可静脉推注地塞米松(C错)促胎儿肺成熟。静脉滴注缩宫素(D错)适用于协调性宫缩乏力或使不协调宫缩乏力恢复协调性。胎头吸引术助娩(E错)适用于因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剖宫产史或子宫有瘢痕,不宜用于分娩时屏气者及有轻度胎儿窘迫者。

15

C。

解析:青年初产妇,宫口开全,S+2(已达坐骨棘平面以下2cm),LOT(出现左枕横位),宫缩的强度出现由强转中,宫缩间歇时间延长至4~5分钟(正常为1~2分钟),第二产程延长(超过2小时),考虑为中骨盆平面狭窄(C对)引起的内旋转受阻,胎头双顶径被阻于中骨盆狭窄部位之上,出现持续性枕横位,同时出现继发性宫缩乏力,导致第二产程延长。原发性宫缩乏力(A错)从产程开始即出现,本题为第二产程出现子宫收缩力量减弱,是中骨盆狭窄引起的继发性宫缩乏力;该产妇的临床表现无各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情况,故排除产妇衰竭(B错);胎显露S+2,尚未到达骨盆出口平面,无法判断骨盆出口狭窄(D错)。胎儿过大会出现胎头衔接受阻(E错)。

16

E。

解析:Auer小体,MPO染色(+)即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

17

D。

解析:女,72岁,乏力,面色苍白1年(中老年女性,贫血表现),40年前行胃大部切除术(胃大切术后,丧失大量壁细胞,体内无法分泌足够量的内因子和胃酸,用以促进维生素B12和铁的吸收,患者可出现由于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或缺铁性贫血),查体:T36.5℃,P90次/分,R16次/分,BP/80mmHg,皮肤及睑结膜苍白,双肺呼吸音清,心率90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上腹部见一长约7cm陈旧性手术瘢痕,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包块,实验室检查:Hb70g/L,粪隐血(-);胃镜:吻合口炎症(慢性炎症可导致铁利用障碍,造成贫血),综上所述,与病人贫血有关的因素包括铁缺乏(B对)可导致缺铁性贫血、胃酸缺乏(C对)可导致铁吸收障碍,由于患者缺少维生素B12可导致叶酸缺乏(D对),从而产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胃蛋白酶缺乏(A错)与病人贫血无直接关系。

18

B。

解析:中青年女性患者,颈前包块10年(提示甲状腺长期肿大),心慌、气短、怕热、多汗半年(甲亢的典型临床表现,提示甲状腺毒症)。查体:P次/分(脉率增快),BP/70mmHg(脉压增大,正常值约30~40mmHg),无突眼(提示继发性甲亢可能性低),甲状腺触及多个结节,中等硬度,表面光滑,随吞咽可上下移动(提示存在甲状腺结节)。实验室检查:T3、T4增高,TSH降低(甲亢的典型实验室检查),TPOAb及TGAb均阴性(提示原发性甲亢可能性低)。综合该患者的病史、体查及实验室检查,最可能的诊断是结节性毒性甲状腺肿(B对)。单纯性甲状腺肿(A错)甲状腺功能正常,一般无甲亢的临床症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错)甲状腺多呈弥漫性对称肿大,质硬光滑,多伴有甲状腺功能减退,且血清中TPO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及TG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多阳性。甲状腺自主高功能腺瘤(D错)多为颈部单发椭圆形或圆形结节而非多发结节,且结节周围甲状腺组织呈萎缩改变。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E错)甲状腺多呈弥漫性对称肿大,常伴有眼球突出,50%~90%患者TPOAb及TGAb呈阳性。

19

E。

解析:该青年女性,近2个月表现为食欲增加,出汗增加,怕热,体重下降(甲亢的临床表现),血T3、T4增加(甲亢指征),诊断为甲亢,易激惹(精神运动性兴奋)为甲亢所致精神障碍的主要表现,活动增加,偶尔听到有人议论她或觉得一些行人对她吐痰等(关系妄想),故最可能的诊断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所致精神障碍(E对)。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见的精神障碍是抑郁和焦虑状态,两者可共存或交替出现,本例无此症状,空腹血糖值正常(正常值范围3.9~6.1mmol/L),故不考虑(A错)。神经性贪食患者表现为多食或暴食行为,进食后又因担心发胖而采用各种方法以减轻体重,使得体重变化不明显,无甲亢典型症状,与本例不符(D错)。

20

C。

解析:患者青少年男性,突起四肢无力2天,查体四肢肌力2级,肌张力低,对称性肌无力,腱反射消失,病理征未引出,无明显感觉障碍,双侧腓肠肌握痛,考虑诊断为吉兰巴雷综合征(C对)。重症肌无力(A错)患者症状会有典型的“晨轻暮重”现象,会出现眼睑下垂等眼外肌麻痹表现,甚至会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呼吸肌和口咽肌受累的表现。周期性瘫痪表现为四肢无感觉障碍周期性发作的迟缓性瘫痪,伴有低血钾(B错),多发性肌炎(D错)除了肌无力等表现为,还会出现皮疹等皮肤损害以及消化道、心脏、肾脏等多器官受损表现。急性脊髓炎(E错)表现为脊髓横断性损害,受损平面以下完全瘫痪。髓平面的神经根痛表现。脊髓血管畸形(B错)有疼痛症状,无脊髓横贯性损害表现。压迫性脊髓病(颈椎骨质增生)(C错)分为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脊髓型等,MRI可发现骨质增生。脊髓痨(E错)会有典型的跟腱压痛觉较弱或消失表现,无脊髓横贯性损害。

01

由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发生饱和现象的机制是:

A.跨膜浓度梯度降低

B.载体特异性较差

C.跨膜电位梯度降低

D.物质转运能量不足

E.载体转运达极限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和解析

E。

解析:由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称为经载体易化扩散,其载体为一类贯穿脂质双分子层的膜整合蛋白。经载体易化扩散有以下特点:①选择性:载体与转运物质的结合具有化学结构特异性,只有能被载体识别的物质才能被该载体转运。当载体对一种被转运物质特异性较差,载体会优先转运另一种特异性好的物质,所以载体的特异性较强(B错);②饱和性:由于膜上载体和载体结合位点的数目均有限,因此,当被转运物质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时,该物质转运速率不会随被转运物质的浓度升高而升高,载体转运达极限(E对),即出现所谓饱和现象;③竞争抑制性:分子结构相似的不同物质经同一载体转运时,A物质转运增加会造成B物质转运减少,反之亦然,造成彼此之间的竞争性抑制。跨膜浓度梯度降低(A错)、跨膜电位梯度降低(C错)会降低转运速率,跟饱和现象无关。易化扩散是被动转运,物质转运的动力来自该物质的浓度差,此过程不消耗能量,故物质转运能量不足(D错)和易化扩散无关。

02

关于肾脏对葡萄糖重吸收的描述,错误的是:

A.重吸收部位仅限近端小管

B.经过通道的易化扩散进行

C.需要转运蛋白

D.葡萄糖的重吸收与Na+的转运密切相关

E.肾糖阈正常值为10mmol/L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和解析

B。

解析:肾脏对葡萄糖重吸收是通过近端小管上皮细胞顶端膜中的Na+-葡萄糖同向转运体(CD对),以继发性主动转运的方式进行(B错,为本题正确答案)。滤过的葡萄糖均在近端小管(A对),特别是近端小管的前半段被重吸收。当血糖浓度达mg/ml(10mmol/L)(E对)血液时,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的血浆葡萄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03

心室肌有效不应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A.动作电位0期去极的速度

B.动作电位1期的长短

C.动作电位2期的长短

D.动作电位3期的长短

E.阈电位水平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和解析

C。

解析:心肌细胞发生一次兴奋后,从0期去极化开始到复极3期膜电位达到-55mV这一段时间内为绝对不应期,在从复极至-55mV继续复极至-60mV的一段时间内局部反应期,两段时间可合称为有效不应期。有效不应期包括动作电位0期、1期、2期、复极3期到-60mV,其所占的时间分别为1~2ms、10ms、~ms、少于~ms。因此心室肌有效不应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动作电位2期的长短(C对ABD错)。阈电位水平的高低(E错)主要影响心肌细胞的兴奋性。

04

下列关于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单向传递

B.神经兴奋后肌肉不一定收缩

C.时间延搁

D.易受药物的影响

E.化学传递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和解析

B。

解析: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特点包括:(1)单向传递(A对):即兴奋只能从前一级神经元的末梢向下一级神经元的树突或者胞体传递,或者由传出神经纤维末梢向肌或其他效应器,而不能做相反方向的传递。(2)化学传递(E对):突触传递过程需要化学性递质完成。(3)时间延搁(C对):兴奋通过突触或神经效应器接头,一般最少需要0.5~1ms,比相同距离的神经纤维传递需要更长的时间。(4)易受药物或者其他环境因素影响。(5)正常情况下,一次神经冲动所引起的乙酰胆碱的释放量大约超过引起肌细胞动作电位需要量的3~4倍,因此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通常是1对1的,即运动纤维每次神经冲动达到末梢都能可靠的引起肌肉兴奋一次,诱发一次肌肉收缩(B错,为本题正确答案)。

05

血小板数升高是指:

A.血小板数高于80×L

B.血小板数高于×L

C.血小板数高于×L

D.血小板数高于×L

E.血小板数高于×L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和解析

E。

解析:血小板正常值为(~)×/L,低于×/L为血小板减少,高于×/L(E对)为血小板增多。

06

下列食物成分进入十二指肠后,刺激胆囊收缩素分泌作用最强的是:

A.电解质

B.碳水化合物

C.脂肪

D.蛋白质

E.纤维素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和解析

D。

解析:引起胆囊收缩素分泌的因子由强到弱为: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酸盐、HCl脂肪、糖没有作用。

07

大量出汗时尿量减少,主要原因是:

A.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导致肾小球滤过减少

B.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引起ADH分泌增多

C.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动增强,可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多

D.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肾小球滤过减少

E.血容量减少,导致肾小球滤过减小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B。

解析:汗液是低渗性液体,大量出汗引起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反射性引起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合成、释放入DH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08

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的临床特点正确的是:

A.不通过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起作用

B.与大脑皮层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C.没有专一的感觉传导功能

D.为单突触传导功能

E.不易受巴比妥类药物的影响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C。

解析: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各种感觉冲动上传至大脑皮层的共同上行通路。特异性感觉纤维经过及脑干时,都发生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社经元发生突触联系,通过其短轴突多次更换神经元后,抵达丘脑的皮质下联系核,再发出纤维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由于全行过程中经过脑干网状结构神经元的特异性和严格的定位区分,上行纤维广泛终止于大脑皮层的各层细胞,不引起特定的感觉,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09

下列属于甲状旁腺激素作用的是:

A.抑制肾小管磷的重吸收

B.抑制肾小管钙重吸收

C.抑制活性维生素D的合成

D.抑制肠道钙吸收

E.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A。

解析:甲状旁腺激素(PTH)对肾的作用主要是抑制近端和远端小管重吸收磷(A对),降低血磷;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Ca2+(B错),升高血钙。PTH对骨的生物效应取决于应用的方式和量,持续应用可诱导破骨细胞增殖、融合、发育以及活性的增强(E错);小量、间歇应用则表现骨形成为主;降钙素能直接迅速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PTH可诱导1α-羟化酶基因转录,促进维生素D的活化(C错)合成钙三醇,钙三醇合成增加时可负反馈抑制1α-羟化酶的活性。抑制肠道钙吸收(D错)的是降钙素,PTH促进肠道钙吸收。

10

一种成熟组织变成另一种成熟组织的过程称为:

A.机化

B.钙化

C.分化

D.化生

E.适应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D。

解析:化生的概念:一种已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称之为化生。

11

下列有关脂肪变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A.磷中毒时,脂肪变性首先累及肝小叶的中央细胞

B.肝淤血时,脂肪变性首相累及肝小叶周边细胞

C.肾远曲小管容易发生脂肪变性

D.严重贫血时,心脏乳头肌可呈虎斑状

E.心肌脂肪变性影响心脏功能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E。

解析:脂肪变性在肝小叶的分布于病因有关,磷中毒时脂肪变累及肝小叶的周边;肝淤血累及肝小叶中央区;肾上皮细胞主要位于近曲小管细胞基底部;慢性酒精中毒或缺氧可引起虎斑心,并不是因为贫血,营养不良只是造成心肌脂肪变的一种病因。

12

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特征是:

A.核分裂

B.细胞核异型

C.线粒体肿胀

D.细胞核碎裂

E.细胞质脂质增多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D。

解析:核碎裂、核溶解、核固缩、核消失是细胞坏死的最重要的形态学特征。

13

完成瘢痕性修复的物质基础是:

A.上皮组织

B.肉芽组织

C.毛细血管网

D.纤维蛋白网架

E.炎性渗出物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B。

解析:修复分完全性再生和不完全性再生。前者轻微受伤时,由周围健康细胞生成,损伤大时,常由瘢痕组织填补,修复过程中,大量肉芽组织增生。

14

与动静脉血栓形成及反复流产相关的自身抗体是:

A.抗SSA抗体

B.抗核抗体

C.抗Sm抗体

D.抗dsDNA抗体

E.抗心磷脂抗体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E。

解析:抗心磷脂抗体(E对)引起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习惯性自发性流产)。抗SSA抗体(A错)与SLE中出现光过敏、血管炎、皮损、白细胞减低、平滑肌受累、新生儿狼疮等相关,而抗核抗体(B错)可见于所有的SLE患者,特异性低,抗Sm抗体(C错)主要用于早期诊断,抗dsDNA抗体(D错)与疾病的活动度有关,上述抗体除抗磷脂抗体皆不能引起动静脉血栓形成及反复流产。

15

溶血性链球菌主要引起的炎症是:

A.脓肿

B.出血性炎

C.假膜性炎

D.纤维素性炎

E.蜂窝织炎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E。

解析:溶血性链球菌主要引起的炎症是蜂窝织炎。脓肿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纤维素性炎多由某些细菌毒素(如白喉杆菌、痢疾杆菌和肺炎球菌的毒素)或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毒物(如尿毒症的毒素和汞中毒)引起。假膜性炎是发生于黏膜的纤维素性炎,常有白喉杆菌、痢疾杆菌等引起。出血性炎主要由钩端螺旋体、鼠疫杆菌等引起。

16

不会出现肉芽肿性病变的疾病是:

A.结节病

B.细菌性痢疾

C.结核病

D.血吸虫病

E.伤寒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B。

解析:细菌性痢疾(B错,为本题正确答案)为假膜性炎或伪膜性炎,属于急性渗出性炎症。结节病(A对)、结核病(C对)、血吸虫病(D对)、伤寒(E对)属于肉芽肿性。

17

符合良性高血压血管病变的是:

A.小动脉外膜纤维增生

B.小动脉玻璃样变性

C.细动脉胶原纤维增生

D.细动脉平滑肌增生

E.细动脉玻璃样变性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E。

解析:良性高血压血管病变的主要病理类型是细动脉玻璃样变性(E对)。

18

下列哪项不符合大叶性肺炎:

A.多由肺炎双球菌引起

B.属浆液性炎

C.可继发肺脓肿

D.肺泡炎症为主

E.可继发肺肉质变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B。

解析:大叶性肺炎多由肺炎双球菌引起(A对),主要病理变化为肺泡腔内的(D对)纤维素性炎(B错,为本题正确答案)。可继发肺脓肿(C对)及脓胸、肺肉质变(E对)、胸膜肥厚和粘连、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

19

对药物毒性反应叙述正确的是:

A.毒性反应不可避免

B.与药物蓄积无关

C.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药物反应

D.其发生与药物选择性低有关

E.毒性反应一般不可预知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C。

解析:药物的毒性反应是指在剂量过大的时候或者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的时候,发生的一种比较严重的药物反应。毒性反应一般是可以预知的,且可以避免发生。

20

使用化妆品后24h出现面部水肿、渗出、痒痛,应属于:

A.I型变态反应

B.II型变态反应

C.III型变态反应

D.IV型变态反应

E.以上都不是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D。

解析:使用化妆品后24h出现面部水肿、渗出、痒痛反应是一种接触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是由于化妆品中小分子的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全抗原,经朗格汉斯细胞摄取并提呈给T细胞,使其活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机体再次接触相应抗原后刺激特异性T细胞活化,产生一系列细胞因子,介导组织炎症损伤,局部皮肤出现水肿等反应,此反应属于Ⅳ型超敏反应(D对E错)。I型超敏反应(A错)在四型超敏反应中发生速度最快,一般在第二次接触抗原后数分钟内出现临床症状,故也称速发型超敏反应。变应原是I型超敏反的始动因素,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表达高亲和性IgEFc受体介导I型超敏反发生,常见的疾病是药物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等。Ⅱ型超敏反应(B错)又称为细胞型或细胞毒型超敏反应,是由IgG或IgM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免疫反应。与Ⅱ型超敏反应有关的疾病有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等。III型超敏反应(C错)是由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并在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等效应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临床常见的I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有局部免疫复合物病(Arthus反应和类Arthus反应)和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fenq.com/glbtz/6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