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二期精英专升本冬季二期协

安徽精英专升本jingyingedu农学模拟测试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30分)

1、应激性:生命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应激性,也就是能对由环境变化引起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

2、维生素:人体中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当中获取,虽然需要量很少,但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有机小分子。

3、竞争性抑制:调节物分子在外形上和底物相似,因而能与底物竞争和酶活性中心,导致酶活性下降。

4、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暗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

5、协助扩散:通过专一的载体蛋白的帮助,顺浓度梯度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的一种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6、DNA的半保留复制:DNA双螺旋打开,各以一条侧的DNA为模板,依照碱基配对的原则合成一条新链,形成两个子代DNA双螺旋分子。

7、干细胞:体内存在的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8、细胞坏死:因微生物污染或者有毒物质的侵袭,或辐射、高温等物理因素伤害,致使一部分细胞死去。

9、端粒:每条染色体两头的特殊结构。端粒中含有DNA端粒序列和独特的端粒酶,该酶由酶蛋白和一小段RNA组成。

10、突触:神经元之间的结合点。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

11、抗体:存在于血液、淋巴液等体液中和存在于B细胞表面的蛋白质。

12、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所决定的性状在后代的传递规律中与性别相关联。

13、基因工程:人类根据一定的目的,对DNA分子进行体外加工操作后,再引入受体生物,通过改变遗传物质的结构来改变后者的遗传特性。

14、质粒:细菌、酵母菌、放线菌等生物中染色体以外的双链闭合环状DNA分子,能独立于染色体外进行自我复制。

15、双名法:林奈提出,每个物种的科学名称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属名,属名是名词性质,且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部分种名,种名是形容词或者有修饰限定属名的意思,无需大写。

二、选择题。(30分)

1.菠菜的叶片结构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是(D)

A.栅栏组织B.海绵组织C.保卫细胞D.表皮细胞

2.以下能够起到特异性免疫作用的是(A)

A.抗体B.补体C.干扰素D.巨噬细胞

3.植物根尖的结构基本相同,从尖端向上依次包括(C)

A.成熟区、伸长区、分生区、根冠B.根冠、伸长区、分生区、成熟区

C.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D.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根冠

4.下列植物可食用的部分属于茎的是(B)

A.萝卜B.莲藕C.胡萝卜D.番薯

5.一朵花中能发育成果实的结构是(A)

A.子房B.雄蕊C.花瓣D.花萼

6.取一段带叶的冬青枝条,将下端插入滴有红墨水的水中,过一段时间切开枝条发现变红的部位是(C)

A.韧皮部B.形成层C.木质部D.髓

7.下列种子结构中,与玉米种子相比较,菜豆种子中缺少(C)

A.种皮B.子叶C.胚乳D.胚根

8.想让一株月季花开出不同的颜色,应该采用的技术是(C)

A.人工授粉B.扦插C.嫁接D.植物组织培养

9.高等植物细胞中,既有色素,又含有细胞质基因的是(B)

A.核糖体B.叶绿体C.细胞核D.液泡

10.水分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物质,植物运输水分的动力主要是(C)

A.渗透作用B.主动运输C.蒸腾作用D.根压

11.下列关于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

A.大豆种子和小麦种子的主要区别是两片子叶和没有胚乳

B.种子的萌发需要的外界的条件是空气、水分和温度

C.传粉指的是雌蕊的花粉落到雄蕊的柱头上的过程

D.桃子食用的部分是子房壁发育而成的

12.人和动物有四种基本组织,其中细胞排列紧密,具有保护和分泌等功能的是(A)

A.上皮组织B.结缔组织C.肌肉组织D.神经组织

13.下列属于水溶性维生素的是(B)

A.维生素DB.维生素BC.维生素ED.维生素A

14.患坏血病是由于缺乏(C)

A.维生素AB.维生素BC.维生素CD.维生素D

15.(C)缺乏容易导致少儿佝偻病和成年人软骨病。

A.维生素AB.维生素CC.维生素DD.维生素B

16.直接参与到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系统是(C)

A.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B.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C.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D.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17.下列四组生物中,都属于原核生物的是(B)

A.病毒和黑根霉B.细菌和衣原体C.蓝藻和酵母菌D.眼虫和变形虫

18.可以作为监测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指示植物的是(D)

A.法国梧桐B.肾蕨C.水棉D.苔藓

19.有人在深山中误采有毒的蘑菇并食之,这样造成的中毒属于(D)

A.细菌性食物中毒B.腐败物食物中毒C.化学性食物中毒D.真菌中毒

20.下列关于无脊椎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C)

A.腔肠动物开始出现组织分化,具有简单的器官

B.扁形动物组织、器官、系统进一步分化,但是没有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

C.线形动物身体细长,呈线形,身体不分节,消化道有口无肛门

D.环节动物身体从前到后由许多体态相似的体节组成

21.下列动物不属于鱼类的是(A)

A.鲸鱼B.鲨鱼C.鲤鱼D.海马

22.爬行动物不同于两栖动物的最大生殖特点是(D)

A.卵生B.体外受精C.胎生D.体内受精

23.下列各类动物中,最先出现呼吸系统的是(C)

A.环节动物B.节肢动物C.软体动物D.鱼类动物

24.下列生物没有细胞膜的是(D)

A.玉米B.草履虫C.细菌D.病毒

25.下列对蜘蛛织网行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D)

A.动物的本能B.由遗传物质控制C.属于先天性行为D.通过学习获得的

26.下列动物中,具有双重呼吸的是(C)

A.乌龟B.壁虎C.鸽子D.兔子

27.生物的分类阶元中,最小的分类单位是(D)

A.目B.科C.属D.种

28.真菌的生殖方式是(A)

A.孢子繁殖B.分裂生殖C.出芽生殖D.营养生殖

29.组成RNA的糖是(A)

A.核糖B.脱氧核糖C.葡萄糖D.蔗糖

30.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B)

A.进化学说B.细胞学说C.分离定律D.DNA双螺旋结构

三、判断题。(20分)

1.根不断长长的原因是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的生长。(√)

2.花受精后胚珠和受精卵发育成果实和种子的胚。(×)

3.导管中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方向是根→茎→叶。(√)

4.昆虫的身体分为头、颈、胸、腹四个部分。(×)

5.在高倍镜下可以看到线粒体两层膜,其中内膜向内折叠成嵴。(×)

6.核糖体是没有生物膜包裹的细胞器。(√)

7.中心体是动物和低等植物中所特有的细胞器。(√)

8.线粒体可以独立完成有氧呼吸分解有机物的过程。(×)

9.叶绿体将吸收的光能转变成储存在糖类中的化学能。(√)

10.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中,有些在自然界是没有的。(×)

11.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核酸。(×)

12.人的红细胞主动吸收葡萄糖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13.大分子物质与颗粒性物质运输的主要方式是胞吞和胞吐。(√)

14.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15.真核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参与形成水。(√)

16.有丝分裂的后期染色单体分开排列在赤道板平面,是最适宜观察染色体的时期。(×)

17.细胞全能性的本质是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18.细胞衰老就会产生癌变。(×)

19.在乳糖操纵子模型中,调节基因的产物是阻遏物。(√)

20.生态系统的能量伴随着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四、简答题。(30分)

1、生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生长。生长是生物普遍具有的一种特征。(2)繁殖和遗传。生命靠繁殖得以延续,上代特征在下代的重现,通常称为遗传。(3)细胞。生物体都以细胞为其基本结构单位和基本功能单位。生长发育的基础就在于细胞的分裂与分化。(4)新陈代谢。生物体内维持生命活动的各种化学变化的总称,包括同化和异化。(5)应激性。能对由环境变化引起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6)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命。

2、简述DNA双螺旋模型的要点。

答:DNA分子是由两条脱氧核糖核酸长链互以碱基配对相连而成的螺旋状双链分子。

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的染色质中,线绿体和叶绿体中也有,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1)两条反向平行的核苷酸链共同盘绕形成双螺旋,糖-磷酸-糖构成螺旋主链

(2)两条链的碱基都位于中间,碱基平面与螺旋轴垂直

(3)两条链对应碱基呈配对关系A=TG≡C

(4)螺旋直径2.0nm,螺距3.4nm,每一螺距中含10个碱基对,双螺旋可以看作是DNA的二级结构,DNA的三级结构的形成需要蛋白质帮助。

3、酶的调节机制。

答:酶活性的调节包括共价调节和非共价调节

1)酶活性的调节——共价调节

酶蛋白分子和一个基团形成共价结合,结果使酶蛋白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活性发生改变。这种调节酶活性的方式称作酶的共价调节。例如,酶与磷酸根的结合。

2)酶活性的调节——非共价调节

竞争性抑制——调节物分子在外形上和底物相似,因此能与底物竞争和酶的活性中心的结合,导致酶活性下降。

变构调节——调节物分子与底物并不相似,调节物结合在酶蛋白分子的另一个部位,结合之后导致酶蛋白构象改变,从而使酶活性下降或者增高。

4、简述有丝分裂过程。

答:(1)分裂间期:细胞内进行着大量的生物合成。如DNA、蛋白质的合成期

(2)前期:染色质浓缩,折叠,包装,形成光镜下可见的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含两条染色单体。

(3)中期:核膜消失,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4)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被分别拉向细胞两侧。

(5)末期:重新形成核膜,染色体消失。

(6)细胞质分裂:胞质形成间隔,最终分开为两个细胞。

5、DNA的生物合成过程。

答:DNA通过半保留的方式进行复制,双螺旋打开,各以一条链为模板,依照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合成新链,生成两条子代DNA。

(1)DNA的生物合成要求4种脱氧核苷三磷酸作为原料;

(2)需要引物即可以和模板DNA的5’端配对的一小段RNA,新加上去的脱氧核苷酸是加在引物上,使引物链由5向’3’延伸;

(3)需要一条DNA单链做模板,引物链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先结合到模板链上去;

(4)反应必须由DNA聚合酶催化。

6、病毒有什么特征?

答:(1)个体极小,能通过细菌滤器,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2)无细胞结构,仅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其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和核酸。

(3)无完整的酶系,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活动。

(4)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以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

(5)在离体条件下,以无生命的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形成结晶。

(6)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五、论述题。

1、简述免疫应答的过程。(10分)

答:免疫应答是免疫细胞对内外环境的抗原信号的反应,即免疫活性细胞因识别并结合抗原而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各种免疫反应的过程。

(1)感应阶段:机体接受抗原刺激的阶段

(2)反应阶段: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即被活化进行增殖分化。

被特异性抗原激活的T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再增殖分化,成为有免疫效应的致敏淋巴细胞。被特异性抗原激活的B细胞被活化后,转化为浆母细胞,再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分泌抗体。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在分化过程中,还有一部分细胞在中途停顿下来,不再增殖分化,称为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体内能较长时间存在,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时,能迅速分化增殖成大量致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分别产生大量的淋巴因子和抗体。

(3)效应阶段:抗原成为被打击的对象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体液中的抗体与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的过程。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致敏淋巴细胞通过与相应的抗原接触直接杀伤病原靶细胞或者释放多种可溶性生物活性物质(淋巴因子),发挥免疫效应。

2、生命科学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什么关系?(15分)

答:(1)生命科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①应用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培育优良作物新品种,大幅度提高粮食单产。

②应用基因工程改善粮食产品品质。

③利用生命科学技术培育抗病虫害的农作物新品种,实行生物防治,降低对农药的依赖性。

(2)生命科学与人的健康长寿

①研制更有效的药物,使更多的疾病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②改造人的基因组成,从根本上治疗各种遗传性疾病、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

(3)生命科学与能源问题

①发展新型清洁能源,用农副产品生产乙醇代替汽油作燃料。

②培育含油量高的植物,生产燃料用油。

③研究光合作用机理,人工模拟光合作用,利用太阳能分解水得到氢。

(4)生命科学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

由于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严重破坏了地球的环境。生命科学将在保护地球环境、维持地球生态平衡中发挥关键作用、生态学研究为维持生态平衡提供理论基础,运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利用、能量多层次利用等原理建立生态工程系统会在农业、工业、资源开发和城乡建设中全面展开。

3、简述人类基因组计划。(15分)

答:(1)HGP的提出和实施:人类基因组计划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能源部提出,联系对环境中低剂量放射线致突变作用的检测研究需要人类完整的基因组序列做参照。另一个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为探究基因对人类疾病的影响,需要获得人类基因组完整的DNA序列。所以于年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包括6个国家,16个研究单位共同参与。中国也负责了其中的百分之一。

(2)HGP的工作内容:人的24条染色体,各含一条DNA大分子长链,目前的DNA测序技术,每次读取不到bp长度的片段,要先把DNA大分子打断称为几万甚至几十万的片段,分别测序然后再拼接组装。其中,标记作图是前提,测序技术是基础,序列组装是总结。

(3)HGP的完成:年在《科学》和《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标志着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顺利完成。

人类基因组计划带来的深远影响:

对基因组的诠释;推动一系列的基础研究如对基因功能和工作机制的研究,各种“组”学的涌现;开拓医学研究和实践的新局面如阐明基因对许多常见病和对发病的影响,寻找药物的基因靶点和蛋白质靶点,使得疾病诊断更为快速准确;巨大的商机和利润;对社会伦理的冲击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fenq.com/glbtz/62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