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自主复习必备

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第一章第一节

(一)旁栏思考题

不会。因为满足孟德尔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二)练习基础题1.B2.B3.(1)在F1水稻细胞中含有一个控制合成支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合成直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在F1形成配子时,两个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含支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含直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其比例为1∶1。(2)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即在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3)2。

4.(1)白色;黑色。(2)性状分离;白毛羊为杂合子,杂合子在自交时会产生性状分离现象。

拓展题1.(1)将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配种,这样可在一个季节里产生多匹杂交后代。

(2)杂交后代可能有两种结果:一是杂交后代全部为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很可能是纯合子;二是杂交后代中既有白色马,又有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为杂合子。

2.提示:选择适宜的实验材料是确保实验成功的条件之一。孟德尔在遗传杂交实验中,曾使用多种植物如豌豆、玉米、山柳菊做杂交实验,其中豌豆的杂交实验最为成功,因此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这是因为豌豆具有适于研究杂交实验的特点,例如,豌豆严格自花受粉,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这样确保了通过杂交实验可以获得真正的杂种;豌豆花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豌豆具有稳定的可以区分的性状,易于区分、统计实验结果。

3.提示:凯库勒提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原子核中含有中子和质子的发现过程等,都是通过假说—演绎法得出结论的。19世纪以前科学家对遗传学的研究,多采用从实验结果出发提出某种理论或学说。而假说—演绎法,是从客观现象或实验结果出发,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验证假说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促进了生物科学的研究,使遗传学由描述性研究进入理性推导和实验验证的研究阶段。

第一章第二节

(一)旁栏思考题从数学角度看,(3∶1)2的展开式为9∶3∶3∶1,即9∶3∶3∶1的比例可以表示为两个3∶1的乘积。对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如果对每一对性状进行单独的分析,如单纯考虑圆和皱或黄和绿一对相对性状遗传时,其性状的数量比是圆粒∶皱粒=(+)∶(+32)=3∶1;黄色∶绿色=(+)∶(+32)=3∶1。即每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了分离定律。这无疑说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可以表示为它们各自遗传结果的乘积,即9∶3∶3∶1来自于(3∶1)2。

(二)练习基础题1.(1)×;(2)×。2.C。

拓展题(1)YyRr;yyRr。(2)黄色皱粒,绿色皱粒;1∶1;1/4。(3)YyRR或YyRr;4;如果是YyRR与yyrr杂交,比值为黄色圆粒∶绿色圆粒=1∶1;如果是YyRr与yyrr杂交,比值为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1∶1∶1∶1。

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

一、概念检测1.×2.×3.×选择题1.D2.C3.D4.B。

二、知识迁移

因为控制非甜玉米性状的是显性基因,控制甜玉米性状的是隐性基因。当甜玉米接受非甜玉米的花粉时,非甜玉米花粉产生的精子中含有显性基因,而甜玉米的胚珠中的极核含有隐性基因,极核受精后发育成胚乳,胚乳细胞中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有显性作用,故在甜玉米植株上结出非甜玉米;当非甜玉米接受甜玉米的花粉时,甜玉米花粉产生的精子中含有隐性基因,而非甜玉米的胚珠中的极核含有显性基因,故在非甜玉米植株上结出的仍是非甜玉米。

三、技能应用

由于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有显性作用,所以在生物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如果没有自然选择作用,一般在一个群体中显性个体数多于隐性个体数。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蝴蝶的绿眼个体数多,并且绿眼∶白眼接近于3∶1;同样蝴蝶的紫翅个体数多,并且紫翅∶黄翅接近于3∶1,所以判断蝴蝶的绿眼和紫翅是显性性状,白眼和黄翅是隐性性状。

四、思维拓展

1.提示:一对皮肤颜色正常的夫妇,生下白化病患儿,说明白化病属于隐性基因控制的疾病。同时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携带白化病致病基因且表现型正常的夫妇,其后代是白化病患者的几率为25%。以此可以判断,人类正常皮肤与白化皮肤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2.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具有普遍性,因为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可分解为每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结果的乘积,即两对相对性状遗传产生的性状组合类型数为2×2=22,性状比例为(3∶1)2;故n对相对性状遗传产生的性状组合类型有2n,其比例为(3∶1)n。

第二章第一节

(一)旁栏思考题

1.减数分裂的染色体复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减数第二次分裂的间期不复制。

2.初级精母细胞两极的这两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是自由组合的。

3.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出现了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形成,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使得细胞两极各有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从而使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为初级精母细胞的一半等行为。

上述过程可使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半。这样再通过以后发生的两性配子结合成合子的受精作用,就能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保证遗传的稳定性。上述过程还可以使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类型多样,从而增加了生物的变异,增强了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4.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一个卵原细胞会分裂成一个较大的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较小的极体。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一个次级卵母细胞会分裂成一个含细胞质多的卵细胞和一个含细胞质少的极体,而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极体也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成为两个含细胞质少的极体。最后三个极体退化消失,只剩一个卵细胞。

(二)想像空间

不一样。受精过程中,仅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而精子的头部除了细胞核外,只含极少量的细胞质。而细胞质中线粒体含少量DNA(植物细胞质中的叶绿体也含少量DNA),对生物的遗传也有影响。

(三)技能训练精原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表

时期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染色体数目(条)

8

8

8

16

8

精原细胞形成精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表

细胞类型

精原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

精细胞

染色体数目(条)

8

8

4

4

精原细胞形成精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图

(四)第一小节练习

基础题1.(1)√;(2)×;(3)×;(4)×。2.B。3.D。

4.(1)①这个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因为该细胞中出现了四分体。

②该细胞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

③该细胞有2对同源染色体。其中染色体A与C,A与D,B与C,B与D是非同源染色体。

④细胞中a与a′,b与b′,c与c′,d与d′是姐妹染色单体。

⑤该细胞分裂完成后,子细胞中有2条染色体。

⑥参见教科书图22。

(2)①4条。

②B,D;B,C。

拓展题

提示:不一定。若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异常情况,比如减数第一次分裂时联会的同源染色体,有一对或几对没有分别移向两极而是集中到一个次级精(卵)母细胞中,再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会比正常的多一条或几条染色体。再如减数分裂过程(无论第一次分裂还是第二次分裂)中,染色体已移向细胞两极,但因某种原因细胞未分裂成两个子细胞,这样就可能出现精子或卵细胞中染色体加倍的现象。

如果上述现象出现,则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就会出现异常,由该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也不正常。由于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生物体的性状又是由遗传物质控制的,那么当该个体的遗传物质出现异常时,该个体的性状也会是异常的。例如,人类的“21三体综合征”遗传病患者就是由含有24条染色体(其中21号染色体是2条)的精子或卵细胞与正常的卵细胞或精子结合后发育成的。

(八)第二小节练习

基础题1.(1)√;(2)√;(3)√。

2.提示:配子形成过程中,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可能互换部分遗传物质;中期时,同源染色体随机排列在细胞赤道板两侧,导致了配子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因此,配子中染色体组成是多样的。受精作用又是精子和卵细胞的随机结合,因此,后代的性状表现是多样的。

由于减数分裂是有规律的正常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这样每个物种正常的雌、雄配子都含有该物种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一半的染色体,并且都是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而受精作用时精卵结合使受精卵及其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又可以恢复该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性状是由染色体中的遗传物质控制的,生物前后代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保证了前后代遗传性状的相对稳定。

拓展题

提示: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两条21号染色体没有分离而是进入了同一个次级精(卵)母细胞,再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就会形成含有2条21号染色体的精子或卵细胞;如果减数第一次分裂正常,减数第二次分裂时21号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形成了2条21号染色体,但没有分别移向细胞两极,而是进入了同一个精子或卵细胞。这样异常的精子或卵细胞就含有24条染色体,其中21号染色体是2条。当一个正常的精子或卵细胞(含23条非同源染色体,其中只含有1条21号染色体)与上述异常的卵细胞或精子结合成受精卵,则该受精卵含47条染色体,其中21号染色体为3条。当该受精卵发育成人时,这个人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是47条,含有3条21号染色体。

第二章第二节

(一)问题探讨这个替换似乎可行。由此联想到孟德尔分离定律中成对的遗传因子的行为与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行为很相似。

一条染色体上可能有许多个基因。

(二)技能训练不同的基因也许是DNA长链上的一个个片段。

(三)练习基础题1.D。2.B。

拓展题

1.这些生物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虽然减少一半,但仍具有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这一组染色体,携带有控制该种生物体所有性状的一整套基因。

2.提示:人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异,会严重影响生殖、发育等各种生命活动,未发现其他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婴儿,很可能是发生这类变异的受精卵不能发育,或在胚胎早期就死亡了的缘故。

第二章第三节

(一)问题探讨

1.提示:红绿色盲基因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此这两种遗传病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

2.提示:红绿色盲基因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基因尽管都位于X染色体上,但红绿色盲基因为隐性基因,而抗维生素D佝偻病基因为显性基因,因此,这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不相同,红绿色盲表现为男性多于女性,而抗维生素D佝偻病则表现为女性多于男性。

(二)资料分析

1.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2.红绿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

(三)练习基础题1.C。2.B。3.C。

4.(1)AaXBXb(妇),AaXBY(夫)。

(2)既不患白化病也不患红绿色盲的孩子的基因型:AAXBXB,AAXBXb,AaXBXB,AaXBXb,AaXBY,AAXBY。

拓展题提示:雌果蝇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在~个细胞中,有一次发生了差错,两条X染色体不分离,结果产生的卵细胞中,或者含有两条X染色体,或者不含X染色体。如果含XwXw卵细胞与含Y的精子受精,产生XwXwY的个体为白眼雌果蝇,如果不含X的卵细胞与含Xw的精子受精,产生OXw的个体为红眼雄果蝇,这样就可以解释上述现象。可以用显微镜检查细胞中的染色体,如果在上述杂交中的子一代出现的那只白眼雌果蝇中找到Y染色体,在那只红眼雄果蝇中找不到Y染色体,就可以证明解释是正确的。

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

一、概念检测

判断题1.×。2.√。3.×。4.√。5.×。

选择题1.C。2.C。3.B。4.A(该显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5.C。

二、知识迁移

1.设红绿色盲基因为b,那么(1)XbY;XBXB,XBXb。(2)1/4。

2.(1)表现型正常的夫妇,后代均正常;夫妇一方是患者,子女有1/2为患者。(2)选择生男孩。

(3)不携带。一对等位基因中,只要有一个是显性致病基因,就会表现为患者(真实遗传)。

3.是父方,可能是在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中,复制的Y染色体没有分开,产生了含有YY的精子。

三、技能应用

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

不同点

(1)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2)同源染色体在第一次分裂中发生联会(并且出现四分体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

(3)分裂后形成4个精子或1个卵细胞。

(4)分裂后,子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减少一半。

(1)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

(2)无同源染色体联会等行为。

(3)分裂后形成2个体细胞。

(4)分裂后,子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与母细胞的相同。

相同点

(1)在细胞分裂过程中都有纺锤丝出现。

(2)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中都只复制一次。

四、思维拓展

1.性别和其他性状类似,也是受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影响的,性反转现象可能是某种环境因素,使性腺出现反转现象的缘故。子代雌雄之比是2∶1。

2.否。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细胞学基础是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分配规律,该规律只适用于真核生物

第三章参考答案:

第一节练习基础题1.(1)╳(2)╳2.C3.D

拓展题1.提示:实验表明,噬菌体在感染大肠杆菌时,进入大肠杆菌内的主要是DNA,而多数蛋白质留在细菌外面。因此,大肠杆菌裂解后,释放出的子代噬菌体是利用亲代噬菌体的DNA,以大肠杆菌的蛋白质为原料来合成其蛋白质外壳的。

2.提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的试验证明,作为遗传物质至少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能够精确复制自己;能够指导蛋白质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型号钻杆和新陈代谢;具有储存遗传信息的能力;结构稳定等。

第二节练习基础题1.(1)胞嘧啶(2)腺嘌呤(3)鸟嘌呤(4)胸腺嘧啶(5)脱氧核糖(6)磷酸(7)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8)碱基对(9)氢键(10)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片断

2.答案:C解析:该DNA有碱基个,腺嘌呤的个数为(-╳2)/2=

3.答案:B解析:碱基和磷酸是分别和脱氧核糖连结的,它们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相连。碱基和磷酸是分别和脱氧核糖的C-1和C-5上的羟基连结的。

拓展题因为A=T,G=C所以A+G=A+C=T+C=T+G

所以A+G/A+G+C+T=T+C/A+G+C+T=50%也可写成A+G/T+C=T+G/A+C=T+C/A+C=……=1

规律概括为:在DNA双链中,任意两个不互补的碱基之和恒等,并为碱基总数的50%。

第三节练习基础题

1.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2.模板、原料、能量、酶;双螺旋,碱基互补配对

3.答案:D解析:DNA连结酶是将脱氧核苷酸短的片段连在一起;DNA酶常指水解DNA的酶;DNA解旋酶将DNA双螺旋解开;DNA聚合酶将脱氧核苷酸连成短的片段。

4.答案:B

拓展题人类基因组共有碱基为31.6亿对×2=60个,错误率为10-9,所以可能产生的错误的碱基个数约为60×10-9=6个。

可能影响会很大,如果此错误碱基刚好是转录链中决定一个密码子的第一个或者第二个碱基,就可能造成对应的密码子上氨基酸种类发生了改变,进而可能造成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也可能没有影响。如果此错误碱基刚好是转录链中决定一个密码子的第三个碱基,根据密码子具有的简并性,对应的密码子上决定的氨基酸种类没有发生任何改变,进而蛋白质结构和功能也和原来完全相同。

第四节练习基础题1.(1)√(2)╳2.C

3.作为遗传物质它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1)能够准确的复制;(2)能够控制性状;(3)能够贮存大量的遗传信息;(4)结构比较稳定。而DNA就具备这样的特点,所以它可以作为遗传物质。

拓展题1.:╳2.╳3.√

单元自我检测判断题1.×解析:DNA是遗传物质,但是遗传物质可能是DNA或者RNA。

2.×解析:每个新的DNA具有一条新合成的子链和一条母链,所以是半保留复制。

3.×解析:DNA的复制是在间期完成的。

4.×解析: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上脱氧核苷酸的排列次序就携带着遗传信息。

选择题A

识图作答1.2;4;22.反向平行;互补3.磷酸基团;脱氧核糖;碱基;脱氧核糖

二、知识迁移

A在噬菌体侵染实验中,新合成的子代噬菌体只提供了遗传物质,其它的原料都是由细菌来提供的。

三、思维拓展解析:生物之间亲缘关系越近,它们的DNA上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次序越相似,反之,则越不同。在进行DNA分子杂交实验过程中,两个杂合链杂交区越多,就说明它们之间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次序越相似,也就是它们的亲缘关系越近。

第四章参考答案

第一节练习基础题

1.…TGCCTAGAA……UGCCUAGAA…3;3;半胱氨酸、亮氨酸和谷氨酸。2.C

拓展题1.查密码子表可知以下九种密码子所决定的氨基酸

从中可以看出,共有5种变化引起了氨基酸的变化。通过这个实例可知一种氨基酸可由多个密码子决定,61种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共决定20种氨基酸,这种密码子的简并保证了基因某一个碱基改变以后,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有可能没有发生变化,蛋白质的结构性质也不会发生变化,这就保证了生物遗传性状的相对稳定性,对于保持物种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个实例说明密码子的简并性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由于碱基的改变而导致的遗传信息的改变。

2.提示:因为几个密码子可能编码同一种氨基酸,有些碱基序列并不编码氨基酸,如终止码等,所以只能根据碱基序列写出确定的氨基酸序列,而不能根据氨基酸序列写出确定的碱基序列。遗传信息的传递就是在这一过程中损失的。

第二节练习基础题

1、A解析:此题主要考察基因、蛋白质与性状三者之间的关系。生物体的性状完全由基因控制是不正确的,性状还可能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因为环境因素可能引起酶的活性发生改变,另外环境因素还包括营养的供应是否充足等。

2、(1)×(2)×(3)√

拓展题:1、这里涉及逻辑学中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概念,红眼基因正常是形成红眼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红眼基因正常,并且其他涉及红眼形成的基因也正常时,果蝇的红眼才能形成;如果红眼基因不正常,即使所有其他涉及红眼形成的基因都正常,果蝇的红眼也不能形成。

2、生物体内的基因的数目多、作用方式复杂,难以单独对其进行研究,生物体的异常性状为科学家研究相关基因的作用提供了一个突破口,使科学家能够从异常性状入手,分析性状异常的个体的基因是否存在区别,存在哪些区别,从而建立起性状与基因的对应关系。因为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如果某一性状的基因发生了异常,并且能稳定遗传,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发生了突变。根据异常性状的遗传方式,还可以分析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是位于性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是显性还是隐性,并且可以预测这一性状将来的遗传规律。这类似于数学中的反证法。

DNA双链

1

C

G

T

2

G

C

A

mRNA

G

C

A

tRNA

C

G

U

氨基酸

丙氨酸(GCA)

自我检测填表题解析:利用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来答题。

选择题

1.D解析:由于mRNA是单链结构,因此已知DNA分子的G,无法求mRNA分子的C。

2.D解析:按氨基酸数目:mRNA分子碱基数:DNA分子碱基数=1:3:6,计算求解。

3.A解析:转运RNA的碱基为CAU,对应的mRNA上的密码子为GUA,所以决定的氨基酸为缬氨酸(GUA)。

4.C解析:mRNA是以DNA的一条链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的。

识图作答题解析:检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理解的情况。

(1)氢键断裂解旋酶ATP(2)ACUCAA转录(3)2(4)碱基互补配对

画概念图

知识迁移提示:由于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tRNA和mRNA的结合是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翻译过程,而四环素等抗生素能抑制细菌的生长,有的能干扰细菌核糖体的形成,有的能阻止tRNA和mRNA结合,因此,对于细菌引起的疾病应用四环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和分裂,有益于治疗疾病,另外,抗生素还能抑制癌细胞的分裂增殖,对治疗癌症也有一定的疗效。

技能应用1.氨基酸序列:-丙氨酸-丝氨酸-甲硫氨酸-亮氨酸-甘氨酸-丝氨酸-

2.用这种方法推测的基因碱基序列只含有能编码蛋白质的序列,而不含有不能编码的蛋白质的序列。3.推测不能代替用测序仪进行的基因测序,因为测序仪能测出基因中所有的碱基序列,包括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更加准确真实地反映基因的结构。

思维拓展

1.C解析:人的每一个体细胞都是由受精卵经过有丝分裂分化产生的。它的遗传物质与受精卵完全相同,它包含了控制人体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全部遗传信息,也就是说,每个细胞中都含有各种基因,只是有的表达有的不能表达,细胞的分化就是细胞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2.提示:此题旨在引导学生搜集生物科学史的资料,通过科学发现的过程认识理论推导和实验论证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第五章参考答案

第一节练习基础题1.(1)√;(2)×;(3)×。2.C。3.B。4.A。

拓展题1.放疗或化疗的作用是通过一定量的辐射或化学药剂干扰肿瘤细胞和癌细胞进行DNA分子的复制,使其产生基因突变,从而抑制其分裂的能力,或者杀死癌细胞。放疗的射线或化疗的药剂,既对癌细胞有作用,也对正常的体细胞有作用,因此,放疗或化疗后病人的身体是非常虚弱的。

2.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对疟疾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这说明,在易患疟疾的地区,镰刀型细胞的突变具有有利于当地人生存的一方面。虽然这个突变体的纯合体对生存不利,但其杂合体却有利于当地人的生存。

第二节练习基础题1.(1)×;(2)×。2.B。

3.填表

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

配子中的染色体数

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

配子中的染色体组数

属于几倍体生物

豌豆

14

7

2

1

二倍体

普通小麦

42

21

6

3

六倍体

小黑麦

56

28

8

4

八倍体

拓展题1.西瓜幼苗的芽尖是有丝分裂旺盛的地方,用秋水仙素处理有利于抑制细胞有丝分裂时形成纺锤体,从而形成四倍体西瓜植株。

2.杂交可以获得三倍体植株。多倍体产生的途径为: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3.三倍体植株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因此,不能形成种子。但并不是绝对一颗种子都没有,其原因是在进行减数分裂时,有可能形成正常的卵细胞。

4.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替代。方法一,进行无性繁殖。将三倍体西瓜植株进行组织培养获取大量的组培苗,再进行移栽。方法二,利用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未受粉的雌蕊,以促进子房发育成无种子的果实,在此过程中要进行套袋处理,以避免受粉。

第三节练习基础题1.(1)×;(2)×;(3)×。

2.列表总结遗传病的类型和实例。

人类遗传病的类型

定义

实例

单基因遗传病

显性遗传病

由显性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

多指、并指等

隐性遗传病

由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

白化病、苯丙酮尿症等

多基因遗传病

受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原发性高血压等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

21三体综合征等

拓展题提示:该女性不一定携带白化病基因;她未出生的孩子可能患白化病。

由该女性的弟弟是白化病的事实可知其弟弟的基因型为aa,因而推测其父母的基因型为Aa,则该女性的基因型有两种可能:AA和Aa,AA的概率为1/3,Aa的概率为2/3。该女性携带白化病基因的概率为2/3,根据她丈夫携带白化病基因的情况,其后代携带白化病基因和患白化病的可能性分为三种可能:(1)丈夫不含有白化病基因;(2)丈夫含有一个白化病基因;(3)丈夫是白化病患者。遗传咨询师需要根据该女性的丈夫是否是白化病患者,或者是否有家族遗传病史来作出判断,提供遗传咨询。

自我检测一、概念检测判断题1.×。2.√。3.×。4.×。5.×。6.√。

选择题B。

识图作答题1.雌;含有两条х染色体。2.4;2。

画概念图

二、知识迁移由女方X染色体上携带一对隐性致病基因患有某种遗传病可知,该女性的基因型为XaXa。由男方表现型正常可知其基因型为XAY。该夫妇生下患病胎儿的概率为1/2,如果生下的是男孩,则%患有这种遗传病,如果生下的是女孩,则%携带有这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

三、技能应用提示:野生型链孢霉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用X射线照射后的链孢霉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说明X射线照射后的链孢霉产生了基因突变,有可能不能合成某种物质,所以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某种维生素后,X射线照射后的链孢霉又能生长,说明经X射线照射后的链孢霉不能合成该种维生素。

四、思维拓展1.酶①或酶⑤。2.酶③。3.提示:由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白化病等遗传病是由某些缺陷基因引起的,这些基因的产物可能是参与代谢途径的重要的酶。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调控生物体内物质的代谢途径,从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第六章参考答案第一节

一、练习(P)(一)基础题

解析:考察对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只要正确理解其原理和过程就能较快得出答案。

答案:1.B。2.B。3.基因突变;X射线;紫外线;激光。

(二)拓展题

提示:可采用杂交育种的方法,遗传图解可参考教科书插图6—1绘制。优点是育种的目的性较强,能够获得具有优良性状、淘汰不良性状的品种。缺点是育种周期长,过程繁琐。

二、问题探讨(P98)

提示:此节问题探讨意在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育种方法。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三、本节聚焦(P98)

(一)杂交育种的原理是什么?杂交育种依据的遗传学原理就是: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即通过杂交,是生物不同品种间的基因重新组合,以便使不同亲本的优良基因组合到一起、从而创造出对人类有益的新品种。

(二)什么是诱变育种?诱变育种就是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r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亚硝酸、硫酸二乙脂等)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从而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的育种方法。

(三)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各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杂交育种的优点:方法简单,容易操作。但是,杂交育种只能利用已有基因的重组,按需选择,并不能创造新的基因。杂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育种进程缓缦,过程繁琐。

诱变育种的优点:是能够提高突变率,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但是,诱变育种的诱发突变的方向难以掌握,突变体难以集中多个理想性状。需大量处理供试材料。

四、思考与讨论一(P99)

杂交育种只能利用已有基因的重组,按需选择,并不能创造新的基因。杂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育种进程缓缦,过程繁琐。这些都是杂交育种方法的不足。

五、思考与讨论二(P)

诱变育种的优点是能够提高突变率,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诱变育种的局限性是诱发突变的方向难以掌握,突变体难以集中多个理想性状。要想克服这些局限性,可以扩大诱变后代的群体,增加选择的机会。

第二节

一、问题探讨(P)

提示:此节“问题探讨”以基因工程菌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基因工程的原理。为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可弓I导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遗传学知识,如不同生物的DNA在结构上的统一性、几乎所有的生物都共用一套遗传密码等。

二、本节聚焦(P)

(一)什么是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又叫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通俗地说,就是按照人们地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二)基因工程的原理是什么?基因重组。

三、练习(P)

(一)基础题

1.基因工程的操作通常包括以下4步:(1)获得目的基因(外源基因);(2)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形成重组DNA分子;(3)将重组DNA分子导人受体细胞;(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

2.

ATCTCGAGACTGATTGGCCTTAAGCTCGAGATGACCATGGCCAGGCTCGAGCTGATGA

TAGAGCTCTGACTAACCGGAATTCGAGCTCTACTGGTACCGGTCCGAGCTCGACTACT

3.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农杆菌、动植物病毒等。

(二)拓展题

1.提示:这是因为在基因水平上,人和细菌的遗传机制是一致的。细菌和人的遗传物质都是DNA,都使用同一套遗传密码子,都遵循中心法则。因此,通过基因重组,细菌能够合成人体的某些蛋白质。2.提示:例如,可以向客户说明农场具备相应的安全检测设施和措施,已经领取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产品中所含有的成分都是自然界天然存在的物质,产品经过试用表明对人体无害等。

3.提示:例如,“转基因土豆——肝炎患者的希望!!”等。

四、本节聚焦(P)

1、基因工程有哪些应用?

基因工程有广泛的应用,在农业上:可获得高产、稳产和具有优良品质的农作物;能培育出具有各种抗逆性的作物新品种。在畜牧业上:培育各种具有优良品质的动物;利用动物乳腺细胞获得人类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在食品工业上:可为人类开辟新的食物来源。在基因工程与医药卫生方面:可生产基因工程药品;可用于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基因诊断: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做探针,利用DNA分子杂交的原理。基因治疗: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在基因工程与环境保护上:用于环境检测:用于被污染环境的净化.

2、转基因食品安全吗?

这是一道开放试题,只要答案合理,都可以得分。

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

一、概念检测

(一)连线题1—B,2—C,3—E,4—D,5—F,6—A。

(二)判断题

1.解析:有性生殖的后代有遗传有变异,不一定把亲本的所有特征都遗传下来。答案:×

2.解析:因为选择育种仅在同种物种的自然变异的情况下进行选择,所以进展缓慢,可选择的范围有限。答案:√

3.解析:因为人工诱变可提高突变的频率,可选择范围广,从而较快了育种的进程。答案:√

4.解析:如果不严加管理,就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危害人类。答案:√

(三)画概念图

三、技能应用

提示:这是一幅具有讽刺意味的卡通图。画中两位研究人员在培养室中面对人工栽培的人形大头菜,说道:“看来我们把太多的人基因转移到大头菜里了。”暗示他们已能够运用基因工程技术随心所欲地把人的基因转入蔬菜中生产出“人形”大头菜。本题属于开放型题目,手法夸张,教师应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运用本章所学知识对此作出评价,并且认识到理智地运用科学技术成果的必要性。

四、思维拓展

提示:很多生物的基因组目前并不清楚,因此,寻找目的基因仍是十分艰巨的工作。此外,基因的提取、分离和转移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而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作为常规育种方法,操作简便易行,是基因工程技术所不能取代的。

第七章第一节

一、练习P

㈠基础题

1.B解析:拉马克通过对当时动植物的大量观察,提出了自己的进化观点,其主要内容是生物的进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行的,现在的生物就是有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生物的各种适应性特征都是由于用尽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即器官长期不使用就会退化,这些因用尽废退而获得性状是可遗传给后代的。选项B的观点是物种不变论,并不是拉马克的进化观点。

2.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可以做如下解释:细菌在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可遗传的变异,其中就有抗药性强的变异。在未使用抗生素时,抗药性强的变异不是有利变异,这样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不占优势;使用抗生素以后,抗药性弱的个体大量死亡,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机会产生更多的后代,一段时间以后,抗生素的杀菌效果就会下降。这一解释未能深入到基因水平,没有说明基因突变在进化中的作用。

㈡拓展题6

1.提示:在自然界,物种的绝灭速率本来是很缓慢的,人类活动大大加快了物种绝灭的速率。现在的许多濒危物种之所以濒危,很大程度上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因此,一般来说,人类对濒危物种的保护,是在弥补自己对自然界的过失,不能说是干扰了自然界正常的自然选择。当然,如果某一物种的濒危纯粹是由于这种生物适应能力的低下,或者源于自然灾害,则当别论。

2.提示: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不可能完全隔绝,人也不可能离开自然界而生存。因此,人类的进化不可能完全摆脱自然界的影响。但是,人类毕竟早已远离风餐露宿、“与狼共舞”的时代,工农业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婴幼儿死亡率显著下降,平均寿命显著延长,来自自然界的选择压力在变小,来自人类社会内部的选择因素在增加。

二.问题探讨(P)

1.这是拟态现象,使枯叶蝶不易被天敌发现。

2.枯叶蝶的祖先种群中出现翅似枯叶的变异个体后,由于这种变异是可遗传的有利变异,这种变异的个体生存和留下后代的机会多,久而久之,使这类蝴蝶具有翅似枯叶的适应性特征。

3.这与对枯叶蝶适应性的解释看似矛盾。其实,翅色鲜艳的蝴蝶可能具有其他防御敌害的适应性特征,如翅上有类似猛禽眼睛的眼斑,等等。

三.本节聚焦(P)

l人们认为物种是不变的,而且是神创造的。

l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适者生存、遗传变异

l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自然选择学说对于(1)遗传和变异的本质,(2)

自然选择如何对可遗传的变异起作用的问题都没能作出科学的解释。这些都说明,即使像达尔文这样的伟大科学家,其思想观点也会有历史的局限性。

四.思考与讨论(P)

1.在西方国家,当时“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仍占统治地位,人们普遍认为所有的物种都是上帝创造的,自古以来既没有物种的绝灭,也没有新物种的产生。

2.达尔文认为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最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生物界通过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这一观点否定了“神创论”,不能为当时的宗教观念所容,因此,遭到许多人的攻击、谩骂和讥讽。

3.人类与其他生物有着共同的起源。人类是生物世界的成员,而不是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的“主宰”。

4.马克思在这封信中所说“我们的观点”是指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5.激励国人奋发图强,使中华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ScienceaimstOdiscoverfacts,butleavesuSfreetOchooseourownvalues。”意思是“科学的目的是发现事实,但是却留给我们选择自己价值观的自由。”言外之意是虽然科学否定了上帝造物说,但并不意味着排斥相关的宗教信仰。作者之所以在书的最后一页写这句话,与所在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

五.旁栏思考题(P)

这是由于受当时遗传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不清楚可遗传变异的来源。

第二节一.问题探讨(P)

提示:学生可以按如下思路展开想像:一个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对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贡献越大,拥有该基因的个体就可能越多。

二.本节聚焦(P)

l出现有利变异个体内的有利基因只有在群体中,通过有性生殖才能世代延续,另外有利

变异的个体的后代不一定能真实遗传。因此,研究生物的进化,仅仅研究个体的表现形式是否与环境相适应是不够的,还需要研究群体的基因组成的变化,这个群体就是种群。

l要使种群的基因频率世代不变,要满足以下条件:

①该种群非常大②所有的雌雄个体都能自由交配③没有迁入和迁出④自然选择对不同

表现性的生物个体没有作用⑤这对基因不发生突变和携带者对基因的染色体不发生异常。这五个条件都是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原因。显然要全部满足这五个条件是不可能的,即使满足了前四个条件,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总是会发生。所以种群的基因频率就一定会发生变化。

l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基因的

频率会不断提高;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不断下降。

三.思考与讨论(P)

1.(1)A配子占60%,a配子占40%。(2)子代基因型频率:AA占36%;Aa占48%;aa占16%。(3)子代种群的基因频率:A占60%;a占40%。⑷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同子一代一样。

如右表所示:

2.对自然界的种群来说,这五个条件不可能同时都成立。例如,翅色与环境色彩较一致的,被天敌发现的机会就少些。

3.突变产生新的基因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基因A2的频率是增加还是减少,要看这一突变对生物体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

练习P

一.基础题:

1.C

答案解析:选项A指的是在一定自然区域内(一座山)一种生物(马尾松)全部的个体,符合种群的定义。选项B指的是在一定自然区域内(一块草地)的全部昆虫,昆虫并不是一种生物,而是多种生物的总和(纲),故不符合种群的定义。选项C、D与选项B原因基本相同故答案选A。

2.C

答案解析:设所抽出的个体数为n,则:

∵基因A的数量=n×18﹪×2+n×78﹪=1.14n

基因a的数量=n×4﹪×2+n×78﹪=0.86n

此对等位基因的总数=2n

∴基因A的频率=1.14n/2n=57﹪基因a的频率=1-57﹪=43﹪

3.C

4.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如果没有突变,就不可能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基因重组也就没有意义,生物就不可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也就不可能进化。

二.拓展题

1.提示:如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

2.提示:如果气候等其他条件也合适,并且该种群具有一定的繁殖能力,该种群的个体数会迅速增加。否则,也可能仍然处于濒危状态甚至绝灭。

一.1练习(P)

(一).基础题

1.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1)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答案(√)

(2)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物种的概念和生殖隔离的概念。答案(√)

(3)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物种形成的原因,即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只有隔离才能导致致遗传物质交流的中断。答案(√)

2.生活在峡谷北侧的种群发生了突变,由于突变的随机性,同样的突变没有发生在峡谷南侧的种群中。由于这两个种群被河流隔开,彼此没有交配的机会,也就是没有基因的交流,所以两个种群发生明显的分化,有可能演变成两个物种。

(二).拓展题

提示:雄虎和雌狮杂交生出的后代是虎狮兽,雄狮和雌虎杂交生出的后代是狮虎兽。目前还没有虎狮兽和狮虎兽交配并生出可育后代的证据。对人们让虎和狮杂交生出更具观赏价值后代的做法,学生可自由发表看法。

补充资料:年,世界首例狮虎兽诞生于法国,年病死。年8月22日,我国首例虎狮兽在南京红山动物园降生,仅?d就夭折了。年9月2日,在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动物乐园降生了3只虎狮兽,仅1只成活。年3月27日,在湖南长沙世界之窗降生了1只虎狮兽。国内还有从国外引进狮虎兽进行饲养、供游人观赏的事例。对于让虎和狮杂交的做法,有专家认为这在科学研究上价值不大,但是在商业上具有一定价值。有专家认为,对待野生珍稀动物,人类最应当做的是进行保护,让它们自然繁殖,而不是人为改变其自然繁殖体系。

二.本节聚焦(P)

1.在遗传学和进化论的研究中,把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充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种群。

2.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叫地理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的,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生殖隔离。

3.隔离在物种形成的作用是:地理隔离能把同一物种分成多个种群,使得各个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一个种群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对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因此,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就会发生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生殖隔离一旦出现,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生物就形成了不同的物种。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三.资料分析(课本P)

1.由于这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都不够多,基因频率可能是不一样的。

2.不一样。因为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3.不同岛屿的地形和植被条件不一样,因此环境的作用会有差别,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朝不同的方向改变。

4.不会。因为个体间有基因的交流。

四.旁栏思考题(课本P)

最先在裸露的岩石上生长的植物往往是地衣,地衣的出现促进岩石的分解,形成土壤,为苔藓植物的生长创造条件。

五.技能训练(课本P)

1.假说甲: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起源于同一种灰色鱼。假说乙:湖I中原来只有红褐色鱼,湖Ⅱ中原来只有金黄色鱼,发洪水时,这两个湖中的鱼发生混杂在一起。

2.假说甲没有考虑到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也没有考虑洪水的作用。

3.这一证据支持假说乙。

4.如果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不是一个物种。

一、练习(P)

(一)、基础题

1、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1)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生物的共同进化这一知识点。答案:(√);

(2)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生物的共同进化的两个方面:有物种之间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此题兴讲到其中的一个方面。答案:(X)

(3)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的内容,物种多样性只是其中的一个层次,还有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答案:(X)

2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的过程及地球环境的变化。答案:C。

3解析:有性生殖的出现,使基因重组得以实现,增加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因而使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

(二)拓展题

1、提示:假如那样,生物界纷繁复杂的现象就很难用统一的观点和理论来解释,作为生物学基本观点之一的进化观点将难以建立,生物学就不可能形成现在这样一个科学的框架体系,学习生物学将缺少基本观点和方法的指导和统领。

2、提示:生态指的是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进化指的是生物界的历史演变;如果把进化看做由各种生物表演的一部历史剧,那么,上演这部历史剧的舞台就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物种进化的表演受舞台背景的制约,舞台背景也要与上演的内容相协调。

二、本节聚焦(课本P)

1答案:共同进化指的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提示:从三个方面回答,一是通过生物进形成了不同种群的基因库,最终形成基因的多样性;二是由于在进化中不断形成新的物种,构成了物种的多样性;三是由于生物的种类不断增多,不断影响着环境,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共同进化,形成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提示:是。因为生物进化理论,仅是一种理论而已,还有许多生物进化的现象用现在的理论所不能解释,还需要不断的补充和发展。

三、思考与讨论(课本P)

1答案: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厌氧的单细胞生物,它们生活在海洋中。

2答案:多细胞生物大约是在寒武纪出现的,它们生活在海洋中。

3答案:最早登陆的生物是植物,否则动物登陆后就会饿死。

4答案:当时陆地上还是一片荒芜,生物都生活在海洋中。

5答案:恐龙是在中生代后期绝灭的。物种绝灭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复杂的。恐龙的绝灭有利于哺乳动物的繁盛。

四、与社会的联系(P)

提示:①如一些杂交物物、太空作物;人工湖泊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等。

②应根据具体情况回答。从以下方面分析:a人类的需要方面,人工选种育种,培育新品种。b环境保护方面,注意物种的基因交流;环境影响;物种的保护等。

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

一、概念检测

判断题

1.解析:由遗传物质引起的

变异才会遗传。

答案:X

2.解析:如果是由于突变而

产生的变异是能够

够遗传的

答案:X

3.解析:种群本身会自发突

变;种群的个体数

量在变。

答案:X

4.解析: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之一,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答案:√

选择题

1.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因素。答案:A

2.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答案:C

画概念图(上图)

二、知识迁移

1.这两个种群属-于同一个物种,因为未出现生殖隔离。

2.参见第1节对细菌抗药性的解释。

三、技能应用

提示:中间体色可能与环境色彩较接近,这样的个体不容易被捕食者发现,生存并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多,相应的基因型频率较高。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导致中间体色个体较多。

四、思维拓展

1.不一定。进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物种,有些是靠开辟环境中新的生存位置来生存和繁衍的,不一定就比原来的物种适应能力更强。例如,海洋中的生物登陆后,形成许多新物种,开辟了新的生存空间,但是不能说这些新物种比海洋藻类的适应能力强。

2.与同种或类似的野生种类相比,家养动物的变异往往更多,这与人类根据自身的需要,采取的杂交育种等措施有关。

3.提示:假如达尔文接受了孟德尔的理论,

他可能会摒弃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对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做出较为科学的解释。

                







































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捐助
北京市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fenq.com/glbtz/5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