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本来皮肤含水量就大,皮肤表层微血管分布较多,加之活动量大,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新陈代谢旺盛,皮肤蒸发的水分也多。
另外,由于汗腺的分泌是受植物神经来调节的,宝宝的神经内分泌功能相对较差,大脑皮层对植物神经的抑制功能较差,对冷热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
即使在晚上睡眠时,植物神经依然处于兴奋状态,所以宝宝刚入睡时也容易出汗。
宝宝出汗分两种情况:生理性多汗和病理性多汗。
在不确定究竟是生理性多汗还是病理性多汗的情况下,若单纯按照生理性多汗去护理,很可能会把小病拖大。
病理性多汗通常伴随有其他症状,爸爸妈妈们要格外留意了。
下面堂妈就要教妈妈们判断宝宝是否为病理性多汗的几个小妙招,一起学起来!
病理性多汗的常见病症
●活动性佝偻病,宝宝血钙偏低所致。
得此病之后,宝宝除了多汗外,还伴有夜间哭闹、睡在枕边边哭边摇头,后脑勺枕部出现脱发圈、乒乓头(枕骨处骨质变软,像摸乒乓球的感觉)、方颅(前额部突起头型呈放盒状)等表现。
●小儿活动性结核病。
患有活动性结核病的宝宝不仅前半夜汗多,天亮之前也多汗,同时伴有胃口欠佳,午后低热或高热,面部潮红,有的甚至出现咳嗽、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小儿内分泌疾病。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在多汗的同时,食欲亢进,体重不变甚至减轻,眼球稍有突出。
●低血糖。
宝宝出汗多,夜间不肯吃饭,清晨状态消沉,面色苍白,出冷汗,甚至大汗淋漓、四肢发冷。
如果家中有人患有结核病,就要考虑可能是小儿活动性结核病引发的多汗。
生理性多汗的常见原因
平常所见多为生理性出汗,例如:
①把宝宝置身于炎热环境下;
②穿得过多或睡时盖得太严;
③如果睡前喝了高热量的奶粉也容易引起出汗。
「正常情况下,只要宝宝安静下来,出汗现象就会自然消退。」
But,即使是常见的生理性多汗,对于宝宝成长发育也是不利的,容易造成宝宝水分、盐、和微量元素流失,直接影响宝宝生长、免疫功能、视觉等发育。
过多的汗液积聚在皮肤褶皱处,如颈部、腋窝等处,可导致皮肤溃烂并引发皮肤感染。
正确护理防范措施,让“汗宝宝”时刻舒服在家。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