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本人百家号)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一首《扶风豪士歌》:
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
我亦东奔向吴国,浮云四塞道路赊。东方日出啼早鸦,城门人开扫落花。
梧桐杨柳拂金井,来醉扶风豪士家。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
作人不倚将军势,饮酒岂顾尚书期。雕盘绮食会众客,吴歌赵舞香风吹。
原尝春陵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
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
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
这是一首很能代表李白的风格的诗。
从内容上来看,写的是诗人遇到扶风豪士宴饮游乐的场景,充满了豪放超逸的气质,也能让我们感受到李白的性格特点和思想。
提到李白,大多数人不自觉地会想到浪漫、豪放、诗仙、美酒这些词语,甚至每当读起他的诗语气都会随之改变,毕竟李白基本上被认为是唐诗第一人了。
但是读他的诗多了,也会发现一些不一样或者不易觉察的地方,就从这首诗来简单谈一下。
首先,这首诗开篇写了安史之乱的场景,有些泛泛而谈的感觉,尽管描写了血流成河、骨架相撑的悲惨场景,却用了一个“怨嗟”去形容。作者并没有像杜甫那样写百姓的凄惨,也没有表现出自己伤心的感情。至今也读了一些李白的诗,类似的还有《古风·席上莲花峰》这首,对安史之乱也仅是简单带过。
大概是因为李白虽然仕途不得意,却依旧属于衣食无忧的封建士大夫阶层,没有经过杜甫那样颠沛流离的生活,也就无法对底层人民的悲惨有很深刻的感触。
其次还由于李白的思想和追求,李白信仰道教,所以其所作诗歌中多道教游仙的内容,李白也对这种虚无缥缈的神仙世界充满向往。而他本身的追求,理想中的是像古人一样施展抱负,但终其一生也无法实现,更现实的还是歌舞宴饮和游玩享乐,对他来说就是唾手可得的事情,他的一生差不多也是这么度过的。
这个在后面的诗句中也有所体现,后面大部分篇幅都是写自己参加扶风豪士家宴饮的场景,语句之间充满了豪情和欢乐。而在诗句中表现这种情绪也正是李白擅长的地方。
最后一句诗人以张良自比,表示自己还没有归隐之心,还希望能建功立业施展抱负,大概只有黄石老人(可能是指这位扶风豪士)能知道自己的心思了。
所以其实李白虽然狂放,但更多的是杜甫说的“醉饮狂歌空度日”的那种感觉,而所谓的理想抱负不仅遥远而且空洞,还是无忧无虑的繁华享乐更实在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