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儿童微量营养素缺乏防治建议维生素D

北京看青春痘最好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kycg/210313/8743276.html

维生素D缺乏

一、基本概念和定义

1.维生素D缺乏的流行病学:维生素D(calciferol)是一组类固醇衍生物,属于脂溶性维生素,主要为维生素D3(胆骨化醇,ergocalciferol)和维生素D2(麦角骨化醇,cholecalciferol)。维生素D的主要功能是维持人体内钙的代谢平衡以及骨骼形成。此外,由于维生素D受体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系统,维生素D活性形式1,25一(OH)2D具有激素样作用。目前认为,维生素D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维生素D缺乏与人体免疫功能异常、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密切相关。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rickets)(简称佝偻病)是维生素D缺乏引起体内钙磷代谢异常,导致生长期骨组织矿化不全,产生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是维生素D缺乏的最严重阶段。

据估计,全世界大约30%~50%的儿童和成人的血清25-(OH)D50nmol/L(20ng/ml)[7]。我国目前尚缺少较大样本的人群血清25-(OH)D水平的调查资料。

2.人体维生素D的代谢与调节: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激发后可转变成维生素D3。阳光照射产生的维生素D与来自食物的维生素D均与血液中的维生素D结合蛋白结合而转运到肝脏,并羟化成25-(OH)D。25-(OH)D是维生素D在血液循环中的主要形式。25-(OH)D可在肾脏以及其他组织中再次羟化为1,25-(OH)2D。1,25一(OH)2D是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7]。

3.儿童维生素D的来源及需要量:人体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是由阳光照射皮肤而产生,但目前尚无法确定获得足量维生素D所需要的阳光照射时间。天然食物(包括母乳)维生素D含量少。强化维生素D的配方奶或其他食品能提供维生素D。

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AcademyofPediatrics,AAP)于年重新推荐:为预防佝偻病和维生素D缺乏,健康婴儿、儿童和青少年,至少摄入维生素D10μg/d(U/d)。

同时具体建议:母乳喂养或部分母乳喂养婴儿,从出生数天内就开始补充维生素D10μg/d(U/d);非母乳喂养婴儿,如每日摄人维生素D强化配方奶不足ml,应该补充维生素D10μg/d(U/d);儿童、青少年如果不能从每日摄入的维生素D强化配方奶、牛奶或其他强化食品中获得U维生素D,应该补充维生素D10g/d(U/d)[8]。

WHO及中国营养学会对儿童维生素D的膳食推荐摄入量见表1[3-4]。

二、维生素D缺乏的诊断

维生素D缺乏及佝偻病诊断可以依据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等综合判断。

1.高危因素:缺乏阳光照射,以及未预防性补充维生素D,是造成儿童维生素D缺乏的主要原因。

婴儿、儿童、青少年是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人群。

皮肤颜色深、衣物遮盖、空气污染、高楼遮挡、居住在北方高纬度地区、冬季阳光强度弱等,均制约了由阳光照射皮肤产生足量维生素D而造成维生素D缺乏。

母亲妊娠期维生素D缺乏、早产/低出生体重、双胎/多胎等,致使胎儿期维生素D储存不足,则造成婴儿出生早期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7-10]。

母乳维生素D含量低,纯母乳喂养而未预防性补充维生素D的婴儿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

患腹泻、肝胆疾病时,肠道维生素D吸收不良;患慢性肝脏、肾脏疾病时,维生素D转化成25一(OH)D及1,25一(OH)2D活性形式减少;而利福平、异烟肼、抗癫痫药物,则加速体内25-(OH)D降解;也造成维生素D缺乏[10]。

2.临床表现:维生素D不足、轻度维生素D缺乏以及佝偻病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少数患儿可能表现为易激惹、烦躁、哭闹等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或表现为骨折风险增加和肌肉疼痛等[10]。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维生素D缺乏的最严重阶段,发病高峰在婴儿3~18月龄之间。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表现详见《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9]。

3.实验室检查:血清25-(OH)D水平可反映人体维生素D营养状况[7-10]。血清25-(OH)D水平是维生素D不足、轻度维生素D缺乏和佝偻病早期的主要诊断依据。

对于血清25-(OH)D的理想水平尚有争议。目前建议成人以血清25-(OH)D50nmol/L(20ng/ml)为维生素D缺乏,介于50~75nmol/L(20一30ng/ml)之间为维生素D不足。

儿童适宜的血清25-(OH)D水平,目前认定为50nmol/L(20ng/ml)[8,10]。37.5~50nmol/I(15~20ng/ml)为维生素D不足;≤37.5nmol/L(15ng/ml)为维生素D缺乏;≤12.5nmol/L(5ng/ml)为维生素D严重缺乏。

4.影像学检查:长骨干骺端X线检查有助于佝偻病诊断,但在维生素D缺乏及佝偻病早期,x线改变多不典型。

三、维生素D缺乏的预防

鼓励妊娠母亲增加户外活动,适量补充维生素D以维持血清25-(OH)D75nmol/I(30ng/ml)。

鼓励母乳喂养,并从婴儿出生数天内开始补充维生素DU/d(10μg/d)。母乳不足或不能母乳喂养时,强调选择强化维生素D的配方奶,如果婴儿配方奶的摄入量不足可考虑补充维生素D。长期临床经验证实,补充维生素DU/d(10μg/d)是安全的剂量,并能有效预防儿童维生素D缺乏及佝偻病。

早产/低出生体重、双胎/多胎婴儿,出生早期应加大维生素D补充剂量,可给予维生素D—U/d(20—25μg/d),3个月后改为U/d(10μg/d);或选择特殊配方的早产儿配方奶,以及母乳强化剂等。

增加户外活动有利于皮肤合成维生素D,但考虑到紫外线对儿童皮肤的损伤,目前不建议6个月以下婴儿阳光下直晒,儿童、青少年参加户外活动时也应注意防晒[5,8]。

四、维生素D缺乏的治疗

增加户外活动和阳光照射,增加皮肤维生素合成。积极查找导致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因素和基础疾病,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儿童轻度维生素D缺乏及不足时,可给予双倍预防剂量的维生素D补充剂,即U/d(20μg/d),持续治疗3—4个月,然后恢复U/d(10μg/d)的常规补充剂量[10]。

患慢性肝脏、肾脏疾病,及长期使用影响维生素D代谢药物时,需加大维生D补充剂量,但必须监测血清25-(OH)D水平及血钙水平。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治疗详见《儿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9]

乳类是婴儿钙营养的优质来源,一般维生素D缺乏无需补钙[12]。当膳食钙摄入能满足需要时,则不必同时补充钙剂。而当膳食钙摄入明显不足或同时存在其他钙缺乏高危因素时,需考虑同时补充钙剂。

五、维生素D中毒

目前认为,血清25一(OH)Dnmol/L(ng/ml)为维生素D过量,而nmol/L(ng/ml)则可诊断为维生素D中毒[10,13]。

维生素D过量可造成高钙血症、高钙尿症以及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和异位钙化[10,13]。

当使用大剂量或长期使用高剂量维生素D补充剂时,应监测血清25一(OH)D和血钙水平。血医院。当血钙3mmol/I(12mg/dl),并有大量使用维生素D病史时,高度怀疑维生素D中毒。

美国医学会建议婴儿维生素D的可耐受最大摄入量为U/d,而1岁以上儿童及成人为U/d。近期美国医学会通过对成人维生素D补充的系统性回顾研究,提议成人维生素D的可耐受最大摄入量上调到0U/d[13]。

维生素D对小孩的体格生长、神经心理发育和免疫功能等具有重要影响,但补充过量也会导致维生素D中毒,因不同人群需要的量不同,建议在补充维生素D时,先咨询医生,遵从医生指导。

参考文献:[2]林良明,刘玉琳,马官福,等.中国六岁以下儿童维生素A缺乏情况调查.中华预防医学杂志,,36:28-32.[3]WorldHealthOrganization.Vitaminandmineralrequirementsinhumannutritionsecondedition.WHO/FAO.[R/OLJ.[-03-09].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fenq.com/glbtz/106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