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儿童常见疾病防治培训
秋冬季节是各类传染疾病的爆发期,瑞美森国际幼儿园医院儿科主治医生刘主任为全园教职工进行了“秋冬季儿童常见疾病防治”培训,并聘任刘主任为幼儿园健康副校长,为森宝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刘主任简介
毕业于西南医科大学,曾就职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已有8年从医工作经验,擅长儿科、呼吸道感染,各种传染疾病的治理。医生开讲啦
幼儿园全体教职工满怀着学习的热情和认真负责的育儿态度,积极参加本次培训。秋冬季儿童常见疾病
1、手足口病
2、疱疹性咽峡炎
3、秋季腹泻
4、流行性感冒
手足口病
1、病原学:主要感染病原体是肠道病毒71型(EV-A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中生存。
2、流行病学特点: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传播途径:粪口传播,也可经接触患者分泌物、疱疹液及污染的物品而感染。
人群普遍易感,尤其容易在托幼机构的儿童之间流行。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成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但会将病毒传播给孩子。
治疗:
1、对症治疗
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2、药物治疗
预防措施:15字口诀:常洗手、勤通风(开窗)、喝热水、食熟食、晒衣被。
高发季节期间避免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有患病症状的孩子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避免与其他患儿接触玩耍。
疱疹性咽峡炎
概述:属于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多发于秋冬季。
临床表现: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
流行病学特点:人群普遍易感,特别是儿童,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经粪—口途径传播,主要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A组。
预防措施:与手足口病预防措施相同,15字口诀:常洗手、勤通风(开窗)、喝热水、食熟食、晒衣被。
秋季腹泻
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形状的改变,常见于婴幼儿。寒冷季节的婴幼儿腹泻80%由病毒感染引起。主要病原: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肠道腺病毒、星状病毒等,其他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传播途径:一是由粪到口,即直接或间接接触患儿粪便后,将病毒由实物带入口中。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水源和手,均可成为传播媒介。二是空气传播,即患儿粪便中的病毒扩散到空气中,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临床表现:腹泻、呕吐、发热、恶心、腹痛等。重者可出现脱水症状,如:口渴明显、尿量减少、烦躁不安;病程有自限性,病程一般5~7天,营养不良、佝偻病和体弱多病者,腹泻的时间可能更长。易感人群:6个月~3岁的婴幼儿。治疗: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家庭预防措施: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2、不吃生食,不喝生水。3、避免到没有卫生保障的公共场所用餐。4、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5、家中发现有疑似患儿,要对其呕吐物的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流行性感冒
概述:
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各地均有传播,北方通常为冬春季流行,南方有冬春季和夏季两个流行高峰。起病急,大多为自限性。
病原学:流感病毒,为RNA病毒,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类型,目前感染人的是甲型和乙型。
流行病学: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都有传染性。病毒在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毒3—6天,儿童、免疫功能受损患者排毒时间可超过1周。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通过上述途径感染。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接种流感疫苗可有效预防相应亚型的流感病毒感染。
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发热、头痛、肌痛、全身不适、乏力等,部分有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发热时,体温可高达39~40度,热程2~3天至1周左右,起病1~2天可因高热引起惊厥。
2、局部症状和体征:鼻塞、流涕、喷嚏、干咳、咽部不适和咽痛等;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有时可见下颌和淋巴结肿大;肺部听诊一般正常。
预防:
1、根据气温变化为孩子增减衣物、平衡膳食、加强锻炼、保证睡眠,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2、接种流感疫苗是最好的预防方法,除特殊情况(小于6个月、对鸡蛋过敏及其他不适合接种的疾病等),建议在流感季节来临前、在医务工作者指导下接种疫苗。
通过本次培训活动,瑞美森国际幼儿园全体教职工掌握了预防和处理常见传染病的方法,进一步增强了教职工关于秋冬季儿童常见疾病的防控意识。
面对传染病流行的季节,幼儿园全体教职工将引起高度重视,齐心协力,全面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切实打造健康平安园所。
▼往期精彩回顾▼走进戏剧·共筑童心“不给糖就捣乱”——瑞美森万圣节活动四川省高委会长为天府新区首家高尔夫球示范园授牌。发现“分享”和“赞”了吗,戳我看看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