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冰心在玉壶中冰心玉壶,分别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佳药物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ob4a5e5/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首诗看似平淡,却蕴含着深厚的感情。昌龄与洛阳的亲友分离,却要托人捎句话去解释,这其中定有难言之隐。

网上流传的“一片冰心”代表兄弟情谊的说法,似乎存在矛盾。联系前句“洛阳亲友如相问”,这冰心玉壶的意象显然不是单纯写兄弟情。

事实上,在古诗词里,“冰心”代表内心高洁,“玉壶”喻指心灵境界。把二者结合,就是“品德高洁”的意思。

那么,王昌龄为何要强调自己品德高洁呢?他的好友,如李白、岑参,又为何对他如此尊崇?

01

王昌龄,这个盛唐大诗人的名字,几乎人人皆知。

他最著名的作品,当属那首充满盛唐气象的边塞诗《塞下曲·明月几时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几句诗词描绘出大唐帝国雄据边陲,昂然挺立于漠北云外的雄姿。

它表现了大唐统治者对边疆形势的担忧,以及大唐武将对抗外敌、捍卫疆土的豪情壮志。这首诗构思宏阔,气势恢宏,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品之一。

与描绘边塞雄风的《塞下曲·明月几时有》不同,王昌龄的另一首名作《芙蓉楼送辛渐》,抒发的却是诗人对故乡及知交的思念之情。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流传千古的佳句,寄托了王昌龄对洛阳故土和知己的深情回忆。这首别离题材的词,表现了诗人离乡背井、思亲念友的哀伤心情。

王昌龄这个人,他的诗歌创作涉猎广泛,有抒情好友之作,也有抒发豪气的边塞诗。《塞下曲·明月几时有》和《芙蓉楼送辛渐》这两首作品,成就最高、流传最广。前者描绘大唐王朝的雄风,后者抒发离乡别井的哀思。两者风格迥异,成就卓著,共同展现出这个盛唐诗人丰富的创作主题和出色的艺术手法。

从《塞下曲》这首边塞诗开始认识王昌龄,再到《芙蓉楼送辛渐》这首抒情佳作,我们不难发现这个诗人创作的多面性。他既能表达报国的豪情,又能抒发离愁的哀思。两种不同风格的杰作,共同打造出王昌龄诗人的艺术魅力,成就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02

王昌龄在晚年遭受重大挫折,被人诽谤议论,有人猜测他在诗中提到“冰心”“玉壶”是为了自证清白。王昌龄的这首七绝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关键就在于如何理解“玉壶”。

王昌龄在诗中描写的是寒雨连江的一个夜晚,他设宴为即将前往洛阳的好友辛渐送行。洛阳是王昌龄的故乡,那里还住着他的亲朋好友。王昌龄让辛渐转告亲友,他现在的状态就像“一片冰心在玉壶”。

“冰心”容易理解,代表他因为贬谪而心如冰凉。但为什么要强调“冰心在玉壶”呢?如果按照鲍照原诗那样,把“玉壶”也看作代表纯洁,这就成了一句重复的废话。那么“玉壶”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辛渐即将启程前往洛阳,王昌龄的亲友们必定会问及王昌龄的近况。王昌龄不想让亲友担心,提前吩咐辛渐如何回答。他在送别辛渐时说出“冰心在玉壶”这句话,内容显然是在委托辛渐转达给远在洛阳的亲友。

那么“玉壶”所代表的意义就出现了转折——它未必只是代表纯洁,更可能代表了某种客观存在的“容器”。这个容器中盛装着王昌龄凉薄的心,让心维持冰凉。

它是什么呢?由于王昌龄遭遇不如意,心情低落,这“玉壶”很可能就是指的他目前所处的环境。王昌龄被贬至僻静的江宁,失去了在洛阳的地位权势,正是这简陋的环境“容纳”了他落寞的心。

这样一来,“冰心在玉壶”这句话的意思就非常明确了——我的心现在冰冷落寞,正因为被这个贫瘠僻静的环境所“困住”。

既然如此,我们再来看王昌龄让辛渐转述的这番话,就能理解其中的深意。表面上他在委托辛渐转达自己平安,实则是在表达当前的艰难处境。他不愿让亲友担心,只以隐晦的语言来传达真实想法。

这首诗的背后,是王昌龄人生遭遇的巨大变故。他出生于显赫的王氏世族,公元年,王昌龄的叔父王守澄担任宰相,他也随之出任京兆尹、工部侍郎等要职,仕途一帆风顺。

然而好景不长,年王守澄因故被贬,王昌龄也受牵连,最终被贬为江宁令,这无疑是仕途上的沉重打击。

王昌龄从王侯将相沦为穷乡僻壤,心中无限落寞。此时此刻,正是他人生经历的一个低谷。这首《芙蓉楼送辛渐》便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

王昌龄把自己冰冷的心比喻为“冰心”,将贫瘠的环境比喻为“玉壶”。他不愿让亲友知道自己的艰难,只以委婉的言语来表达当前的困境。这种细腻隐晦的写作手法,成为七绝的最大特色。

结合王昌龄的处境,“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诗的深层含义可能是:我虽然遭遇贬谪,但内心依然如初,一片赤诚。你若问我现在想些什么,答案是——月亮代表我的心,我时时刻刻都在想念你们。

直白地说,这句诗的现代翻译就是:我还是和从前一样,一点也没有改变。你若问我想什么,答案是——月亮代表我的心。我时时刻刻都在想念你们。

这种理解既符合王昌龄的处境,也与古人送别时寄托明月表达思念的习俗吻合。对一个男性汉子而言,直白传达内心的脆弱无助,与委婉借景抒情相比,前者的可能性明显更小一些。

所以,在所有解读中,将“玉壶”理解成“明月”最贴切王昌龄的真实写作目的,也最符合这首诗的深意所在。它既美好,又委婉,既抒发了离乡诗人的独特情怀,也成为千古绝唱,流传至今。

反观造成王昌龄遭遇的种种变故,官场沉浮确是人生的常态。王守澄失势,牵连王昌龄;数年后,王守澄重新拜相,王昌龄也卷土重来,官复原职。

王昌龄经历人生多舛,最终在官场上重新站稳脚跟。这使我们看到,一个人的遭遇无论如何跌宕,只要不自暴自弃,就还有翻身的机会。王昌龄以他的人生经历,诠释了这个道理。

03

有人说,或许王昌龄被贬的背后,并非像史书所说的简单“失意”。

有人猜测,王昌龄很可能因敢于直言劝谏,得罪了当时的权贵,进而遭到打压。这也解释了为何昌龄要在被贬后,特意让亲友“相问”自己的品行。

而李白等人之所以敬重昌龄,也在于其高洁品格和据理力争的精神。李白谓“听道龙标过五溪”,流露出对昌龄的同情和不平。

当然,这只是猜测。但无论王昌龄被贬的具体原因如何,他在诗中表现出来的气节和精神,已超越了其身处的年代。

一千多年过去,人们还在传诵、解读他的作品。这足以说明,不管外在命运如何变迁,独立人格的力量是永恒的。王昌龄的高洁与坚持,也在时代变迁中发出扎实的回响。

正如李白所言:“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外在环境不过云烟,真正的家园在于内心。王昌龄的家园,存在于他纯净的精神世界,那玉壶冰心从未融化。

时至今日,社会纷争不断,成功与名利常让人迷失自我。然而回归内心,坚守本真,才是面对一切风浪的磐石。这也是王昌龄留给后人的隽永教诲。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fenq.com/glbss/13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