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奶奶带孙记小儿多汗怎么处理

杨奶奶带孙记

——话小儿多汗

周末去看孙,娃他外婆说:孩子出汗多,睡过的床铺可以印出一个人影来。

我说:正常生理现象,没关系,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不要穿盖过多即可。

怎一个正常法?出汗,也是当前家长高频咨询话题。还是查阅资料,引经论点说道说道,希望能缓解家长的“娃出汗焦虑症”。

什么叫多汗?

咱们分别来看看现代医学和中医的说法

01

现代医学观点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多汗是小儿的常见症状,小儿新陈代谢旺盛、活泼多动,出汗一般比成人多。

出汗本是生理现象,机体通过出汗蒸发,可吸收、散发热量,以维持体温正常;

但如在环境温度适宜,小儿安静或入睡时,仍大量出汗,就可能为病理性多汗。需结合其他伴随症状进行分析,如经仔细检查未发现任何异常,出汗仍可能是生理性的,因出汗多少存在个体差异。

02

中医学观点

中医称:“安静状态下,小儿全身或局部无故多汗称汗证”。

汗乃阴液,由阳气蒸腾而成。心主血,亦主汗,血汗同源,互为补充。人体通过出汗,皮肤滋润,体温调节,废物排出,情绪宣泄。小儿变蒸、发育、运动等均伴出汗。

骆如龙谓:“无疾自汗,乃小儿常事,不可过疑”。《幼科发挥.诸汗》:“头汗者,乃清阳发越之象,不必治”

小儿汗证春夏常见,5岁前尤多。只有出汗太多,津气耗竭,才称汗证。

传统称自汗和盗汗,但小儿多同时兼有,不必划分过细。多见于西医感染性疾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佝偻病等。

汗证的病理机制

01

现代医学理论

出汗是一种神经反射活动,体表感受器接受外界刺激,由传入神经至大脑皮层和下丘脑发汗中枢,再由这里发出冲动,经交感神经传到汗腺,分泌汗液。

通过出汗可调节体温并影响水、盐代谢。

出汗多少不仅与刺激的性质和强度有关,而且与下丘脑发汗中枢、脊髓、交感神经兴奋性、汗腺发育等有关,如恐惧、佝偻病、低血糖和兴奋交感神经的药物等,均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多汗。汗腺发育不成熟的新生儿出汗极少,若衣被过多或环境温度过高,可致新生儿高热。

02

中医辨识

汗症为阴阳失调,“阳加于阴谓之汗”。

出汗太多表明阳热太盛,这是实证的基本病机。脏腑热盛,邪热藴蒸,阳气闭郁等均属此列。阳气不足,卫表不固也会出汗,这是虚症的基本病机,多见于先天禀赋不足,心肾阳衰或久咳久喘,肺气虚弱或营卫不和,腠理不密的患儿。

睡时出汗,醒时汗止为盗汗;

不分寤寐,无故出汗为自汗;

小儿汗症往往自汗盗汗并见;

故辨别时应综合考虑。

常见多汗的原因

01

生理性因素

天热、衣被过多、活动、刺激性食物、紧张、恐惧、吮吸过急、哭闹、运动,急躁等出汗,并无疾苦者,均不属于病态。排除下述6类病理性出汗原因,出汗消失或入睡后自止,且小儿一般情况良好,吃睡、二便正常,身高体重正常增长,无其他疾病表现,均可考虑生理性出汗

5岁前婴幼儿多见。

02

病理性因素

常见的六类病理因素

1.营养缺乏和代谢性疾病:如活动性佝偻病、营养不良Ⅱ~Ⅲ度、维生素C缺乏症、低血糖、糖尿病、尿毒症等。

2.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病、感染性休克、脓毒症、肺炎、疟疾、伤寒等

3.风湿性疾病和免疫性疾病:如风湿热、类风湿病、先天性红斑狼疮等

4.神经精神和内分泌疾病:如甲亢、疼痛、脑损伤、脊髓损伤、家族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

5.药物中毒,如解热止痛药、麻黄碱、抗组胺药、毛果芸香碱类(如毒菌中毒)、铅、有机磷中毒(农药中毒)等

6.其他,如心力衰竭、嗜铬细胞瘤、神经细胞瘤、间脑综合征等。

多汗的家庭护理

01

生理性出汗护理

小儿生理性多汗多在春夏常见,

生活起居:注意穿衣适宜(比大人少半件~1件)、不要捂盖过多、室内温湿度舒适。

饮食营养:营养合适,均衡喂养,控制过胖,预防营养不良,特别是营养素(维生素A、D、铁、锌、碘等)补充,维生素D促进奶和食物中钙吸收,预防营养和代谢性疾病原因出汗。

活动性出汗后:擦干汗液或清水洗澡,更换棉质衣服,及时饮水补液。

水分补充:水果汁富含维生素,早晚1杯对止汗补液有益。

02

病理性出汗的处理

正常环境或安静状态时,全身或局部无故出汗过多,诊断汗证。

排除上述病理性疾病,中医推拿按摩可治疗汗证。

治法为:汗证因阴阳失调而致,治疗总宜调和阴阳,实证当清热、潜阳、养阴,虚症当补益阳气、固表止汗、调和营卫。

推拿处方:基本方加减。

基本方:揉太阳穴、清补肺经、清补肾经与推掐肾顶、心肝同清、清天河水、揉二人上马、拍肺经。

加减方由推拿医师辨证施治,具体实施。

医学浩瀚如海,祖国医学博大精深。不同视角,会是不一样的风景。当我们西医对多汗的解释无法缓解家长焦虑时,不妨试试祖国医学的“绿色”医疗,给你孩子不一样的保护!

愿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呵护下健康茁壮成长!

1.胡亚美.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廖品东.小儿推拿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廖清奎.儿科症状鉴别诊断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儿保杨医生: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fenq.com/glbzl/7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