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复习重点

一、胎怯   1、肾精薄弱证:益精充髓,补肾温阳。补肾地黄丸加减。   2、脾肾两虚证:健脾益肾,温运脾阳。保元汤加减。   二、硬肿证   1、阳气虚衰证:益气温阳,通经活血。参附汤加味。   2、寒凝血涩证: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当归四逆汤加减。   三、黄疸   1、湿热郁蒸证:清热利湿。茵陈蒿汤加味。   2、寒湿阻滞证:温中化湿。茵陈理中汤加减。   3、气滞血瘀证: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加减。   四、感冒   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加减。   3、暑邪感冒: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加减。   夹痰、夹滞、夹惊兼证的证候、治法、用药   1、夹痰:辛温解表,宣肺化痰;辛凉解表,清肺化痰。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风寒夹痰证加用三拗汤、二陈汤,风热夹痰证加用桑菊饮加减。   2、夹滞:解表兼以消食导滞。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保和丸加减。若大便秘结,小便短黄,壮热口渴,加大黄、枳实通腑泄热,表里双解。   3、夹惊:解表兼以清热镇惊。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镇惊丸加减。另服小儿回春丹或小儿金丹片。   五、咳嗽   1、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金沸草散加减。   2、风热咳嗽:疏风解热,宣肺止咳。桑菊饮加减。   3、痰热咳嗽:清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加减。   4、阴虚咳嗽:养阴润肺,兼清余热。沙参麦冬汤加减。六、肺炎喘嗽   1、风寒闭肺:辛温宣肺,化痰止咳。华盖散加减。   2、风热闭肺:辛凉宣肺,清热化痰。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3、毒热闭肺:清热解毒,泻肺开闭。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加减。   4、痰热闭肺证:清热涤痰,开肺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5、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加减。   6、肺脾气虚:补肺健脾,益气化痰。人参五味子汤加减。   七、哮喘   发作期   1、热性哮喘:清肺涤痰,止咳平喘。麻杏石甘汤、苏葶丸。   2、寒性哮喘:温肺散寒,化痰定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   3、外寒内热:解表清里,定喘止咳。大青龙汤加减。   缓解期   1、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肺固表。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2、脾肾阳虚:健脾温肾,固摄纳气。金匮肾气丸加减。   3、肺肾阴虚:养阴清热,补益肺肾。麦味地黄丸加减。   八、鹅口疮   1、心脾积热:清心泻脾。清热泻脾散加减。   2、虚火上浮: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加减。   九、口疮   1、风热乘脾:疏风散火,清热解毒。银翘散加减。   2、心火上炎:清心凉血,泻火解毒。泻心导赤散加减。   3、虚火上浮:滋阴降火,引火归元。六味地黄丸加肉桂。十、泄泻1、湿热泻:清肠解热,化湿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2、风寒泻: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加减。   3、伤食泻:运脾和胃,消食化滞。保和丸加减。   4、脾虚泻: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参苓白术散加减。   5、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6、气阴两伤:健脾益气,酸甘敛阴。人参乌梅汤加减。   7、阴竭阳脱:挽阴回阳,救逆固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十一、厌食   1、脾失健运:调和脾胃,运脾开胃。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2、脾胃气虚:健脾益气,佐以助运。异功散加味。   3、脾胃阴虚:滋脾养胃,佐以助运。养胃增液汤加减。   十二、积滞   1、乳食内积:消乳化食,和中导滞。乳积者,选消乳丸加减。食积者,选保和丸加减。   2、脾虚夹积:健脾助运,消食化滞。健脾丸加减。十三、疳证   1、疳气证:调脾健运。资生健脾丸加减。   2、干疳:补益气血。八珍汤加减。   3、疳积证:消积理脾。肥儿丸加减。   4、疳肿胀:健脾温阳,利水消肿。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   5、眼疳:养血柔肝,滋阴明目。石斛夜光丸加减。   6、口疳:清心泻火,滋阴生津。泻心导赤散加减。十四、汗证   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减。   2、营卫失调:调和营卫。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3、气阴亏虚:益气养阴。生脉散加减。   十五、惊风   1、风热动风:疏风清热,熄风定惊。银翘散加减。   2、气营两燔:清气凉营,熄风开窍。清瘟败毒饮加减。   3、邪陷心肝:清心开窍,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加减。   4、湿热疫毒:清热化湿,解毒熄风。黄连解毒汤合白头翁汤加减。   5、惊恐惊风:镇惊安神,平肝熄风。琥珀抱龙丸加减。   慢惊风   1、土虚木亢:缓肝理脾汤。(寒湿):附子理中汤。   2、脾肾阳衰:固真汤、逐寒荡惊汤。   3、阴虚动风:大定风珠、黄连阿胶汤、三甲复脉汤。   十六、急性肾小球肾炎   1、风水相搏证:疏风宣肺,利水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苓散加减。   2、湿热内侵证: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五味消毒饮合小蓟饮子加减。   十七、肾病综合征   1、肺脾气虚证:益气健脾,宣肺利水。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   2、脾肾阳虚证:温肾健脾,化气行水。偏肾阳虚,真武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偏脾阳虚,实脾饮加减。   3、肝肾阴虚:滋阴补肾,平肝潜阳。知柏地黄丸加减。   4、气阴两虚(肾阴虚):益气养阴,化湿清热。六味地黄丸加黄芪。   十八、尿频:脾肾气虚证:温补脾肾,升提固摄。缩泉丸加味。

关于小儿体格生长,现代通过大规模实际测量和统计,得出了各项生理常数,可用来衡量儿童生长发育水平,并为某些疾病诊断和临床治疗用药提供依据。   (一)体重   体重是小儿机体量的总和。测量体重,应在空腹、排空大小便、仅穿单衣的状况下进行。   新生儿体重约为3kg。出生后前半年平均每月增氏约0.7kg,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约0.5kg。1周岁以后,平均每年增加约2kg。临床可用以下公式推算小儿体重:   1-6个月体重(kg)=3+0.7X月龄   7-12个月体重(kg)=7+0.5X(月龄—6)   1岁以上体重(kg)=8+2X年龄   体重测定可以反映小儿体格发育和衡量小儿营养状况,并作为临床用药量的主要依据。   体重增长过快常见于肥胖症、巨人症,体重低于均值85%以下者为营养不良。   (二)身长   身长是指从头顶至足底的垂直长度。一般3岁以下小儿量卧位时身长,3岁以上小儿测量身高。测量身高时,应脱去鞋袜,摘帽,取立正姿势,枕、背、臀、足跟均紧贴测量尺。   新生儿身长约为50em。1周岁内以逐月减慢的速度共增加约25cm,一般前6个月每月增长约2.5em,后6个月每月增长约1.5cm。第2年全年增长约10cm。2周岁后至青春期前,每年增长约7cm。临床可用以下公式推算小儿身长:   1-6个月身长(em)=50+2.5X月龄   7—12个月身长(em)=65+1.5X(月龄—6)   2周岁以上身长(cm)=85+7X(年龄—2)   身长主要反映机体骨骼发育状况。身长在均值减2个标准差以下者,应考虑侏儒症、克汀病,营养不良等。   此外,还有上部量和下部量的测定。从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的长度为上部量,从耻竹联合上缘至足底的长度为下部量。上部量与脊柱增长关系密切,下部量与下肢长骨的生长关系密切。12岁前上部量大于下部量,12岁以后下部量大于上部量。   (三)头围   头围的大小与脑的发育有关。测量头围时用软尺,医生用左手拇指将软尺零点固定于头部右侧齐眉弓上缘处,软尺从头部右侧绕过枕骨粗隆最高处而回至零点,读取测量值。测量时小儿应脱帽,长发者应将头发在软尺经过处上下分开,软尺紧贴皮肤,左右对称,松紧适中。   新生儿头围约为34em,出生后6个月增长约9em,7-12月增长约2cm,1周岁时45cm,第2年增长约2em,5岁时增长至50Cm,15岁时接近成人,为54-58cm。   (四)囟门   囟门有前囟、后囟之分。前囟是额骨和顶骨之间的菱形间隙,后囟是顶骨和枕骨之间的三角形间隙。其测量方法为测对边中点连线距离。   后囟约25%儿童在初生时已闭合,其余也应在生后2-4个月内闭合。前囟应在生后12-18个月内闭合。   囟门反映小儿颅骨间隙闭合情况,对某些疾病诊断有一定意义。囟门早闭并头围明显小于正常者,为头小畸形;囟门迟闭及头围大于正常者,为脑积水、佝偻病等。囟门凹陷多见于阴伤液竭之失水;囟门凸出多见于热炽气营之脑炎、脑膜炎等。   (五)胸围   胸围的大小与肺和胸廓的发育有关。测量胸围时,3岁以下小儿可取立位或卧位,3岁以L.‘取立位。被测者处于安静状态,两手自然下垂或平放(卧位时),两眼平视,测量者立于被测者右侧或前方,用软尺由乳头向背后绕肩胛角下缘1周,取呼气和吸气时的平均值。   测量时软尺应松紧适中,前后左右对称。   新生儿胸围约32em。l岁时约44em,接近头围,2岁后胸围渐大于头围。一般营养不良小儿由于胸部肌肉、脂肪发育差,胸围超过头围的时间较晚;反之,营养状况良好的小儿,胸围超过头围的时间则提前。   (六)牙齿   新生儿一般无牙。通常出生后5—10个月开始出乳牙。出牙顺序是先下颌后上颌,自前向后依次萌出,唯尖牙例外。乳牙20个约于2-2。5岁出齐。出牙时间推迟或出牙顺序混乱,常见于佝偻病、呆小病、营养不良等。6岁后开始乳牙脱落,换出恒牙,直至12岁左右长出第二磨牙。婴幼儿乳牙个数可用以下公式推算:   乳牙数=月龄—4(或6)   (七)呼吸、脉搏、血压   小儿由于新陈代谢旺盛,年龄越小,呼吸、脉搏越快,而血压则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小儿呼吸、脉搏、血压易受发热、运动、哭闹等影响,测量应在安静状态下进行。   小儿呼吸频率:新生儿乎均40—45次/分,1岁以内30-40次/件,1-3岁25—30次/分,4-7岁20—25次/分,8—14岁接近于成人,18—20次/分。   小儿脉率:新生儿乎均约—次/分,l岁以内—次/件,1-3岁—次/分,4-7岁80-次/分,8—14岁接近于成人,70-90次/分。   小儿血压:4岁以内小儿的血压约为11.5/8.0kPa。4岁以后收缩压约为(10.5+0.27X周岁数)kPa,舒张压约为收缩压的2/3。智能发育是指神经心理发育。神经心理发育在婴幼儿时期大量地反映于日常的行为之中,故有时也称为行为发育。了解小儿智能发育规律,可以适时开发智力、及早发现异常,有利于做好儿童保健和治疗。

  (一)感知发育

  视感知的发育:新生儿短暂地注视和反射地跟随近距离内缓慢移动的物体;3个月头眼协调好;6个月能转动身体协调视觉;9个月较长时间地看3—3.5m内的人物活动;1岁半能注视悬挂在3m处的小玩具;2岁能区别垂直线与横线,目光跟踪落地的物体;4岁时视力20/40(srleHerl表)。

  听感知的发育:新生儿出生数天后就能听到50-90分贝的声响;3个月转头向声源;4个月听到悦耳声音时微笑;5个月对母亲语声有反应;8个月能区别语声的意义;9个月能寻找来自不同高度的声源;1岁听懂自己的名字;2岁听懂简单的吩咐;4岁听觉发育已完善。

  (二)运动发育

  小儿运动发育有赖于视感知的参与,与神经、肌肉的发育有密切的联系。小儿粗细运动发育的进程:2个月扶坐或侧卧时能勉强抬头;4个月扶着两手或髋骨时能坐,能握持玩具;7个月能独坐片刻,能将玩具从一手换至另一手;8个月扶栏能站立片刻,会爬,会拍手;10—11个月扶栏独脚站,搀扶或扶推车可走几步,能拇、食指对捏取物;12个月能独走,弯腰拾东西;18个月走得较稳,能倒退几步,能有目标地扔皮球;2岁能双足跳,能用杯子饮水,用勺子吃饭;3岁能跑,并能一脚跳过低的障碍,会骑小三轮车,会洗手;4岁能奔跑,会爬梯子,基本会穿衣;5岁能单脚跳,会系鞋带。

  (三)语言发育

  语言是表达思想、意识的一种方式。小儿语言发育除了与脑发育关系密切外,还需要有正常的发音器官,并与后天教养有关。小儿语言发育的进程:1个月能哭;2个月会笑,始发喉音;3个月能咿呀发音;4个月能发出笑声;7个月能发出“妈妈”、“爸爸”等复音,但无叫喊亲人之意;10个月“妈妈”、“爸爸”成为呼唤亲人之意,·能开始用单词;12个月能叫出简单的物品名,如“灯”,能以“汪汪”、“咪咪”等代表狗、猫,能指出鼻子、耳朵;15个月能说出几个词及自己的名字;18个月能指出身体各部分;2岁能用2—3个字组成的名词表达意思;3岁能说儿歌,能数几个数字;4岁能认识3种以上颜色;5岁能唱歌,并能认识简单的汉字;6—7岁能讲故事,学习写字,准备上学。

  (四)性格发育

  性格是意愿、毅力、是非判断、对周围人物与事物适应能力的情绪反应等特征的总称。

  性格发育在婴幼儿期常称为个人—社会性行为发育。性格发育主要包括情绪反应、相依感情、游戏、违拗性等。

  新生儿就已表现出不同的气质,在活动度、敏感、适应性、哺乳、睡眠等规律性方面表现出个人特点。婴儿的活动及面部表情很早就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对于哺乳、搂抱、摇晃等具有愉快反应,不愉快则常表现为啼哭。随着月龄增长,不愉快逐渐减少。6个月以后已较能忍耐饥饿,9个月后能较久地离开母亲。真正的脾气发作见于3-4岁的幼儿。

  婴儿与亲人相依感情的建立是社会性心理发育的最早表现。亲人在日常生活中对婴儿生理需要作出及时、适当的满足可以促使相依感情的牢固建立。婴儿在5—6个月时有畏陌生·表现及8-9个月拒让生人抱,10-18个月表现最为明显地与母亲分离时的焦虑情绪都与相依感情有关。

  小儿性格在游戏中可以得到表现和发展。5-6个月时开始知道与别人玩“躲猫猫”;9—10个月可玩拍手游戏;l岁小儿多独玩;2-3岁多各玩各的玩具;3岁以后多两人对玩;4岁以后开始找伙伴玩;3-4岁时开始参加竞赛性游戏;5-6岁时能自由地参加3人以上竞赛性游戏;学龄儿童中可出现以强凌弱的带头人和以理服人的带头人。

  婴儿1岁前的生理需要完全依赖成人予以满足;1.5—2岁小儿已有一定程度的自立感,故2岁左右小儿常表现出明显的违拗性;3岁后又可出现喜爱纠缠亲人;4岁后依赖情绪逐渐减弱。正确认识小儿发育过程中的违拗性,对于小儿性格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fenq.com/glbzl/6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