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李之仪写下的这首情诗,道尽相思情愫,

北宋崇宁年间,李之仪携着杨姝在长江岸边游玩。

面对着浩荡的长江,李之仪没有念出与苏轼类似“大江东去”的豪情诗句,反而柔情百转,盯着杨姝的眼睛念道: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这一年,李之仪57岁,杨姝20岁。

这一相差37岁的忘年恋,并不比任何青年男女热烈的爱情逊色。

李之仪是苏轼的杰出学生,官至枢密院编修官。为人一身正气,刚正不阿。在任职枢密院编修官期间,因为给前任宰相范纯仁写传记,让当时的宰相蔡京颇为恼怒。

蔡京找了个缘由,一纸罪状将他罢了官,流放至太平州(今安徽)。

当时的太平州还是蛮荒之地,居住的地方多瘴气,而且生活艰难。

生活困顿还在其次,李之仪在太平州的四年,却尝尽了人生别离的滋味:第一年儿媳病故,第三年妻子、女儿、儿子相继病故,第三年自己生了癣疮,差点也把命丢在了太平州。

可以说,在太平州的几年,是李之仪人生最为黑暗的时候。

就在李之仪对人生失去希望的时候,他遇到了著名歌姬杨姝。

杨姝琴棋书画俱佳,才艺双绝,在当地颇有名气。同时,她也是爱憎分明,拥有满满正义感的人。

杨姝懂得弹奏古曲《履霜操》,此曲歌颂古之伯奇宁死不改其节的高尚情操,若有人献奏此曲,是对听曲之人的至高赞誉。

杨姝一生只为两人弹奏了《履霜操》。这两人都是苏轼的得意门人,一人是黄庭坚,一人便是李之仪。

李之仪徘徊姑溪,借山水美景排遣苦闷之际,遇到杨姝。杨姝为李之仪的遭遇抱不平,倾心为他弹奏了一曲《履霜操》。

听到杨姝弹琴,李之仪追忆往昔,老泪纵横,于是激动地写了一首词给她。

李之仪喜爱她的琴艺,杨姝爱慕他的才华与气节,两人彼此欣赏,于是经常往来,时常以诗文相酬和,相处日久,便生出情感来,最终两人结为百年之好。

这一年,李之仪携带杨姝在长江畔游玩,看着奔流不息的长江,想起自己与杨姝在长江之畔相识相知,时常在长江上下游之间往来,不禁感慨万端,于是便写下了《卜算子·我住长江头》的词。

李之仪在词中表达了与杨姝终身相守的愿望,是对爱人传递的誓言,没想到最终流传后世,成为了千古绝唱。

这首词中有无奈,有遗憾,更多的是对彼此不舍、不弃的思念。

似乎只有在古代,才能酝酿出这样的情思,车马很慢,即使很想念,却不能立即相见。

后来蔡京倒台,李之仪官复原职,杨姝生了一个儿子,生活在慢慢变好,李之仪天真地认为,余下的人生都会很幸福。

可惜不久蔡京复出为相,李之仪再次被诬陷,立即被除名罢官,杨姝也受到庭杖,被打得遍体鳞伤,高烧不止。

李之仪再次面临人生的至暗时刻。在这种情景下,杨姝对李之仪仍旧不离不弃。

两人相互扶持,彼此鼓励,生生度过这次的劫难。

数年之后,李之仪终于洗清了冤屈。望着不离不弃的杨姝,李之仪老泪纵横,两人执手相看,泪眼婆娑。

李之仪最后官至朝议大夫。即使位高权重之后,李之仪一直都没有纳妾,对杨姝相敬如宾,很是尊重,爱慕一如往常。

李之仪与杨姝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那句“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fenq.com/glbzl/12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