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写玉门关,王之涣和王昌龄,谁更胜一

在历史的盛唐时期,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顶峰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边塞诗人。其中,以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为代表的四大边塞诗人。王之涣,字季凌,山西太原人。年少聪颖,弱冠能文。他精于文章,更善于写诗。尤其是以边塞为胜。王昌龄,字少伯,跟王之涣是老乡,早年贫苦,年近不惑才中进士。也非常擅长边塞诗的创作,被人成为“七绝圣手”。这两位诗人留下了许多描写边塞风光、记述戍边将士艰苦生活的诗歌。那么,这两位大唐的诗人,他们所创作的边塞诗谁更胜一筹呢?玉门关,地处我国西北边陲,大漠戈壁,古道荒凉,曾经留下了戍边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许多故事。王之涣和王昌龄都曾在边塞生活过一段时间,对这里的风土人情有过很不少接触,对边关将士们的疾苦也深为了解。他们就曾都写过关于玉门关的诗,今天我们就分别来看一下这两首诗。先来看这首王之涣的凉州词:《凉州词二首.其一》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且看起句,一个“远上白云间”,波澜壮阔,让我们仿佛看到滔滔黄河像一条迤逦的丝带一样飞向云端。一座孤城(玉门关)就耸立在这万仞山壁之间。诗人运用远景与近景互相依托的方式,为我们打开了一幅辽阔的塞外风光画卷。“柳”在古诗词意象中有“留”的意思,常常在朋友分别之际,会有折柳相赠的习惯,在唐朝,这种习俗犹盛。《折杨柳》是古时的一种曲调。哀伤凄婉,闻之令人无限惆怅。“羌笛何须怨杨柳”正在诗人站在这片孤城之上瞭望的时候,远处传来了一阵阵羌笛的声音,吹奏的正是那首让人心碎的《折杨柳》古调。如此苍凉的环境下,听到这样的羌笛声,不禁勾起了戍边将士们的思乡之情。一个“怨”字,体现了将士们那种无可奈何,惆怅满怀的心情。虽然思乡难耐,可作为戍边将士,守卫边疆的责任更为重大。“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本来就吹不到这玉门关里,所以,又何须再来吹奏这首哀怨的曲子呢?国内一片繁荣安定,谁又能想到这山高皇帝远的玉门关,诗人也以“春风”暗喻了朝廷的关怀到达不了这里。这首诗悲壮苍凉,表达了在那种苦寒的塞外环境当中,戍边将士坚守边疆,诗中饱含着隐隐的无奈抱怨之情。接下来,我们看另外的一首王昌龄的诗作:《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只见青海湖上空,层层乌云密布,遮蔽那祁连山连绵的雪山,尽是一片黯淡之色。边塞古城,玉门雄关,遥遥相望,尽显着塞外的苍凉与辽阔。下一句以“百战”体现戍边时间之久,战事之多,敌人之难以攻克,边疆条件之艰苦。前面加以“黄沙”一词,更体现了西北荒漠的恶劣自然环境。“黄沙百战穿金甲”,可见当时在这片土地上的战事激烈之况。在身经“百战”中,多少英勇奋战、为国捐躯的将士,他们永远留在了这里。尽管频繁的战事磨穿了身上的铠甲,但未磨灭战士们的报国之志。大漠苦寒,风沙连边,正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之下,才磨炼了戍边将士那坚定的信念。为了国家的安危,为了百姓的安宁,无论再苦再难,都愿意远赴千里,坚守在大漠边关,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铮铮誓言。这首诗写得大气磅礴,振奋人心。诗人并没有回避战争的艰苦,也没有空洞的抒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把戍边战士那种豪情壮志,保家卫国的自豪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两首诗,在遣词造句上,都极为优秀,单从这方面来说,难分伯仲。但是从整个诗的气势上来说,个人认为,王昌龄的《从军行》更胜一筹。他的这首诗壮烈却不悲情,尤其是最后一句,掷地有声,铿锵有力,催人奋进,你们觉得呢?唐朝是一个盛产诗人的年代,由于其长期经济繁荣,国家稳定,文学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此产生了两个流派,一个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风光流派;一个就是以王昌龄、岑参等为代表的边塞诗人流派。我们今天所说的王之涣、王昌龄这两位诗人,他们所处的时代为盛唐时期,百家争鸣的环境为他们提供了很多的写作素材。国内的大好河山,不乏诗人们的争相吟咏。他们渐渐把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fenq.com/glbzl/124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