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刚今天正好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年1月8日——年8月24日)逝世周年。苏轼在20岁那一年写了一封书信,后人为了拜读方便,给这封信起名为《上梅直讲书》,信中有一句名言曰: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大意为:人既不能苟且于眼前的富贵生活,但也不应该无所作为而过着贫贱的生活。苏轼写这封书信的目的,主要是向当年的考官表达知遇之恩,同时还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以及对考官的敬仰之情。如果了解完这份书信产生的历史背景,就能更好地理解这句话。古代文人实现人生抱负的最好方式,无非就是寒窗苦读,再参加“科举考试”,若考中就可以进入仕途,发挥自己的才干。科举考试按照级别由低到高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除过童试一年一考之外,乡试、会试、殿试都是三年才能考一次。殿试由于级别最高,往往被安排在宫殿里进行,由朝中大臣,甚至皇帝本人来监考。苏轼同样是沿着这条轨迹实现个人抱负的。年,苏轼20岁,他的弟弟苏辙18岁,都处在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龄。兄弟二人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一块来到京城开封参加殿试,主考官是文坛泰斗欧阳修(年——年),时任翰林学士,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办公厅秘书。参评官是著名诗人梅尧臣(年——年),时任国子监直讲,属于五品官衔。监考的两人不但权高位重,并且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作为学生辈,苏轼对他们非常崇拜。在考试中,苏轼发挥出色,写了一篇声情并茂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阐述了他对时事的看法。梅尧臣读完文章后眼前一亮,大为赞赏,立刻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看完觉得也很不错,认为苏轼小小年纪就能写出如此透彻、深刻的文章,并且思想还不流俗,将来肯定大有作为。于是,两人商量后,秉持爱才惜才的态度,决定录用苏轼。考试结果出来后,苏轼高中榜眼。得知消息后,苏轼心花怒放,怀着崇高热情写了那份《上梅直讲书》。当年的状元是建州浦城(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章衡(年——年),后来成为苏轼的好友,其他被录用之后又成为栋梁之才的人还有曾巩、苏辙、章惇等。要深入理解“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这句话,就得结合苏轼的人格理想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分析。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的一个书香门第,他父亲苏洵非常有才华,在诗文上颇有成就。苏轼和苏辙出生后,苏洵把他的学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两个儿子,并激励他们要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读书,将来要超过自己。自小,苏洵教导两个儿子,督促他们熟读《诗经》、《楚辞》、《论语》、《孟子》、《尚书》、《左传》、《史记》等经典著作,以及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大诗人的诗作。在阅读这些经典著作和诗作中,一个个古圣先贤的高风亮节和思想格局让苏轼大开眼界,思想迅速得到升华。由此,在以后的道德修养上,苏轼都以这些“士大夫”作为榜样,尤其对大儒孟子的学问、文采、人格,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在后来的多篇文章里谈到他。并且,苏轼常常把孟子的一些名言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在社会背景上,北宋王朝实行“文人治国”,这种弊端在后来一步步体现出来。到宋英宗时期,朝廷内忧外患的情况日益凸显,朝廷内部腐败,外部经常遭受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和掠夺,面对内忧外患,朝廷无力改变这些。苏轼作为有担当的文人士大夫,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一度体现出忧国忧民的崇高理想。因此,他决定认真读书,尽早进入仕途,为国家鞠躬尽瘁。可以看出,苏轼所说的“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这句话,跟《孟子·滕文公下》里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还融合了孟子《尽心章句上》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意思。孟子前句话是在表达士大夫面对人生诱惑和人生逆境时,一定要坚守自己的人格理想,做一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后句话则表达了士大夫在不同的人生处境时,要有不同的做人原则,把士大夫精神发挥到最大化。苏轼这句话包含了孟子这两句话的精髓,却又着重表达了做人的道理和原则,倡导人们做人要正直厚道。因为在苏轼生活的时代,许多富豪、地主依靠隐瞒土地数量的方式,来损公肥私,导致朝廷的财政收入连年锐减,财政赤字现象非常突出,向来国富民强的北宋王朝在此时竟然出现了“百年之积,惟存空簿”的局面。这一切苏轼看得明明白白,所以,他在信中就写出了那句话。在苏轼看来,人追求财富并没有错,但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定要用正当方式去获取财富。一个人如果已经拥有财富,就不能自私冷漠,只顾享受奢侈生活而不管他人,要肩负起社会担当,怀有一颗济世的善心。但是,人也不能胸无大志,不去追求财富,向贫穷认输,因为“一分钱也会难倒英雄汉”,过度的贫穷会造成生存危机。连自己都安顿不好的人,又怎么能帮扶他人?从苏轼在20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格局来看,他是真正的文人士大夫,欧阳修和梅尧臣对他并没有看走眼。在后来,苏轼还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真正体现了忧国忧民的精神。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fenq.com/glbzl/11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