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自初生到成年,处于不断生长发育过程中,其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各种生理功能都处于尚未成熟状态,随年龄增长,才逐渐趋于完善。这种不成熟状态,年龄越小,表现越显著,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小儿看成是成人的缩影。
中医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归纳起来,生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易于发病,易于变化,易于康复。掌握这些特点,对了解小儿的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均有极其重要意义。
儿童的生理特点
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主要是指小儿各个脏腑器官尚未生长完善,功能尚未发育健全。“形”指身体,包括五脏六腑,皮脉筋肉骨等,有形的,物质的。
“气”指功能,包括肺主呼吸、脾主运化,心主血脉等,无形的,非物质的。清代医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指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化气,阴成形”,所以中医对小儿体质的认识亦有“稚阴稚阳”之说,其重点在“稚”上,表示“幼小、尚未成熟”。
脏腑结构和功能的不足,主要表现在“肺、脾、肾”三脏。
肺为娇脏,主呼吸,通过鼻窍与外界相连,无时无刻不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清气,呼出浊气,易于受邪,不耐寒热,所以说“肺常不足”;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婴儿呱呱坠地后,生长发育主要依赖脾胃运化饮食以滋养,且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对营养物质、水谷精微需求量大,又加之脾胃发育不健全,所以说“脾常不足”;
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根,主藏精,与小儿生长发育、抗病能力、脑髓骨发齿的正常发育和功能健全密切相关,其肾中所藏之精,一部分来源于父母,一部分来源于后天滋养,小儿常出现二便不固,或五迟五软,所以说“肾常不足”。
五迟、五软是小儿生长发育障碍的常见病症。五迟是指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五软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均属于小儿生长发育障碍病症。
西医学上的脑发育不全、智力低下、脑性瘫痪、佝偻病等,均可见到五迟、五软证候。五迟以发育迟缓为特征,五软以痿软无力为主症,两者既可单独出现,也常互为并见。
多数患儿由先天禀赋不足所致,病情较重者预后不良;少数由后天因素引起者,若症状轻松,治疗及时者也可康复。
二、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主要是指小儿生命力旺盛,生长发育速度快,一般来说年龄越小,速度越快。小儿生长发育主要包括形体和功能两方面,生长主要指形体上,如身高、体重等“量(数量)”的发展;
发育主要指功能上,如语言、思维、运动等“性(性质)”的发展。
怀孕期间,孕妇是不怕冷的,民间有这样一个说法“产前一团火,产后一块冰”。等生完宝宝就不一样了,怕风怕冷怕凉水。可见,最大的原因是宝宝,一个纯阳之体暖气十足的宝宝。
小儿所患,基本都是热病,叶天士就曾说:襁褓(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后来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本意是包婴儿的被、毯等。后来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
《宣明论方》中说:大概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小儿患病,邪从热化。“纯阳之体”,一方面是对小儿生机旺盛、发育迅速的高度概括,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阳气健旺,患病之后多从阳化热,易于化热化火。
在脏腑功能方面,主要表现在“肝常有余”和“心常有余”。肝主升发,畅达全身气机,小儿生长发育有赖肝之升发之气旺盛;
心主血脉,为火脏,心阳充盛,推动全身血液运行以濡养全身,促进小儿快速生长发育。同时,心肝有余一方面可以促进生长发育,但是,小儿患病,心肝火旺,疾病容易化热化火,出现高热、惊厥等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