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是人体的正常现象,然而宝宝出汗与大人有所不同。引起宝宝多汗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生理性(正常)和病理性(异常)。
一、生理性多汗是指小儿发育良好,身体健康,无任何疾病引起的出汗。生理性多汗,几乎都是外界因素造成的,如衣被过厚、哭闹、活动、气温过高、进食、紧张、恐惧等。
没病怎么会多汗呢?
这是因为,小儿处于生长发育的时期,机体的代谢非常旺盛,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对刺激比较敏感,这时候加一点兴奋或刺激就很容易多汗。
值得一提的是,新生儿由于汗腺发育尚未成熟,所以出汗极少,若衣被过厚,或环境温度过高,可导致新生儿高热,又称“捂热综合征”。
大部分情况下多汗都属于生理性的,只有少数情况是病理性的。
二、病理性多汗是指小儿由于患有已知或潜在的疾病而引起的出汗,多表现为安静和睡眠等情况下多汗。
病理性多汗的常见病因
要理解病理性多汗的病因,需先理解人体出汗的机制。出汗,是一种神经反射活动,通过出汗可以调节体温并影响水盐代谢。具体过程如下:
体表接受外界刺激——由传入神经传至大脑皮层及下丘脑发汗——中枢发出——经——到。
不同程度的多汗
出汗多少,不仅与刺激的性质和强度有关系,而且与下丘脑发汗中枢、脊髓、交感神经兴奋性,及汗腺发育等有关。如恐惧、佝偻病、低血糖和兴奋交感神经药物等,均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多汗。
很多疾病可导致出汗,常见病因有以下六类:
(一)营养缺乏或代谢性疾病:活动性佝偻病、营养不良(II~III度)、维生素C缺乏症、尿毒症等;
(二)感染性疾病:如脓毒症、感染性休克、脊髓灰质炎前驱期、肺炎、结核病、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布氏杆菌病、伤寒、疟疾、血吸虫病等;
(三)风湿性疾病和免疫性疾病:如风湿热活动期、类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四)神经精神和内分泌疾病:如低血糖症、糖尿病、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疼痛、脑损伤、脊髓损伤、家族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五)药物和中毒:如毛果芸香碱类、解热镇痛药、抗组胺药、麻黄碱、无机磷和有机磷中毒等均可引起多汗;
(六)其他:如血管舒缩障碍所致的晕厥、心力衰竭、嗜铬细胞瘤、神经细胞瘤、间脑综合征等。
三、怎么区分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睡觉多汗,有生理性病因(如环境温度、衣被过多或睡前饮奶导致餐后产热),也有病理性病因(如结核病等)
1、首先看『年龄』
不同年龄,多汗病因有所差异。如婴幼儿多汗应注意活动性佝偻病;年长儿多汗应特别注意排除结核病、甲亢、风湿热和寄生虫感染。
2、其次看『部位』
全身性多汗:要注意感染性疾病、风湿热、低血糖症、甲亢等;
单侧多汗:应注意对侧脑肿瘤、脑出血、脑炎等颅内病变;
下半身多汗:或一个肢体多汗常为横断性脊髓灰质炎等;
手足掌心多汗:可能为体质性;
头部多汗:多见于佝偻病或正常小儿。
有些小儿,全身出汗较正常人多,冬天进食时头面部明显多汗,特别是鼻尖可见“汗珠”,有的手足心出汗多,紧张或书写时可见手掌多汗,但无任何其他症状,检查排除有关疾病者则为体质性,可能有家族倾向。
3、再次看『时间』
我们人体很多生理或病理活动都有一定节律性,如很多激素分泌有明显的昼夜节律。不同时间多汗的病因可能不同,如晚上入睡后多汗,深睡后汗逐渐减少,应注意活动性佝偻病;如果清醒或白天的时候出汗不多,下午或睡眠中多汗,通宵多汗(nightsweat),多见于结核病或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果空腹时多汗,应注意低血糖引起的多汗;进食时多汗,多为生理性或体质性。
4、进而看『伴随症状』
多汗伴有枕秃、肋骨外翻、O形腿、方颅等骨骼改变,考虑佝偻病;
多汗伴低热、食欲减退、消瘦、慢性咳嗽者,应怀疑结核病或其他消耗性疾病;
多汗伴有骨关节游走性肿痛和心率增快者,注意风湿热;
多汗伴突眼、脾气暴躁、消瘦、兴奋者,应注意甲亢可能。
5、最后看『病史和辅助检查』
应注意询问,是一直以来就多汗,还是近期才出现多汗。应做初步检查排除导致多汗的常见疾病,如查PPD试验(结核菌素试验)、血钙磷、碱性磷酸酶、血沉、血维生素D及摄X片等。
四、多汗怎么治疗?小儿多汗多为生理性,家长不必太担心,去除外因即可。
而对于病理性多汗,医院明确病因,对症治疗哦。
此外,如果流汗较多,应注意加强护理,勤洗澡、勤换衣服、保持皮肤皱褶部位干燥,避免感染。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1.8个月男婴患癌症晚期,医生无奈道出实情,罪魁祸首却是宝妈
2.孕晚期,孕妇爬楼梯,有助于顺产吗?看完后或许明白
3.你怀孕时是上怀还是下怀?这可是有讲究的,不了解的妈妈快看看
4.孕期,B超单上出现2“高”1“低”,恭喜:可能是小王子在报喜
yy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