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的医生,平时最常被年轻的父母问及的问题就是:大夫,你说我们孩子吃哪种钙好?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并不容易三言两语说清楚,由于多年以来的宣教,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对佝偻病这一小儿多发病抱有警惕,绝大多数为宝贝补钙的原因也都是为了预防佝偻病,但年轻的父母们对于佝偻病到底了解多少呢?
历史上,佝偻病一度是各国小儿的多发疾病,重症佝偻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易合并肺炎腹泻等病,可增加小儿的死亡率,造成过许多惨剧。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发达国家中以美国为开始,因乳类强化维生素D,才使佝偻病发病率急剧下降。
我国是佝偻病多发地区(北方尤甚),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广佝偻病的防治工作,自80年代以后,该病的发病率才逐年下降,尤其是重症佝偻病已经大为减少。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佝偻病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缺少日照与维生素D摄入不足。人体维生素D有两个来源,其一为内源性,其二为外源性。顾名思义,外源性就是通过吃饭获得的,但每日天然食物中所提供的维生素D往往是不足的,因此内源性维生素D的意义就非常重要了,而内源性维生素D的产生,则要依赖日照。由日光中的紫外线(波长-nm)影响人体表皮和真皮内存在的维生素D前体,经光化学作用及皮肤的温热作用转化为维生素D。
但地区纬度、季节衣着及空气污染,都影响紫外线照射强度。故北方,多云多雾地区,冬季,衣着多,户外活动少,及污染严重的工业区,紫外线照射都偏少,皮肤内的维生素D就将合成不足。
除了日照与维生素D的因素之外,钙摄入量不足亦是导致宝贝罹患佝偻病的重要原因,因为在钙摄入量不足的情况下,可使小儿出现内分泌异常,导致维生素D的分解代谢增多,最终将导致佝偻病的发生。
幸运的是,佝偻病是非常容易预防的,因此,对佝偻病预防方面的宣教理应做到家喻户晓,使所有年轻的父母均掌握这些常识,这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高楼遮阳,环境污染的当下,尤其意义重大。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各国的实践均证明,适当日照是最有效经济的方法。日照不但能产生维生素D,还可增加呼吸道及全身的抵抗力,真可谓一举两得,日照,尤其要从娃娃抓起。但需要提醒父母注意的是,适当日照不能让宝宝直接被太阳暴晒,否则将增加罹患皮肤癌的风险,另外也不能隔着玻璃晒,因为紫外线无法穿透玻璃。比较理想的状态是,要么在早晚阳光不甚强烈时在户外接受日晒,若在午间,则最好是在树荫下,总之要以舒适不灼伤皮肤为度。
第二,及时补充维生素D。根据美国儿科学会最新的观点(年),刚出生后不久的婴儿,建议每日补充维生素D国际单位。由于我国南北方的差异,在很多儿科学教材中,南方北方的推荐用量有所不同,北方略多。建议父母们在为宝宝补充维生素D之前,先与当地医生沟通,另外需要提醒家长注意的是,我国不少婴儿食品强化了维生素D及其他维生素,食用这些食品时,家长们要注意标注的维生素D含量,避免过多的摄入维生素D。英国就曾经在二战后,由于婴儿食品强化维生素D过多,造成婴儿高钙血症流行,美国甚至发生过小儿维生素D中毒的事件。
第三,在通常的情况下,如宝贝是纯母乳喂养,由于母乳中钙的含量极高且吸收率好,则补钙并非必要,只要做好上述两点,使宝宝体内不缺维生素D,宝贝就不会缺钙了。而配方奶粉中钙的吸收率虽然不能与母乳相媲美,但考虑到配方奶粉中添加的钙远高于母乳中的钙含量,故这部分宝宝也无需额外补钙。
第四,如果是临床已经确诊的佝偻病,在治疗方面,医生会按一定的规范予维生素D、钙剂等,同时可能需要定期复查血液生化指标及X线。
最后需要提醒家长注意的是,佝偻病的诊断必须结合临床症状(惊厥及手足搐搦参考意义较大)、X线及血生化指标综合判定,像易惊、多汗、夜啼、枕秃等情况虽然也会在佝偻病患儿身上出现,却并不具有特异性,不能据此诊断佝偻病,这些情况在维生素D中毒时也可出现。因为有些家长误将维生素D当成营养品来购买,以为多多益善,结果造成维生素D积累中毒,实在是得不偿失啊。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儿童每日钙摄入量为:0~6个月mg,6个月~2岁为mg,3~9岁为mg,10~12岁为mg,13~15岁为mg,16岁~成年为mg。儿童补钙首先强调食补,提倡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不偏食。日常饮食要注意补充含钙多的食品:如牛奶、豆制品、蛋黄、虾皮、鸡肉、肝、花生等,因草酸影响钙吸收,应避免食用含草酸丰富的食物,例如菠菜等。
本文图片及内容来源于网络
作者:李清晨
资料整理:纽扣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