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www.bdfyy999.com/m/好的人生能讲究,也能将就14:48来自有书《临江仙》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千百年来,世界上有华人处,就有苏东坡的词。这位大文豪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不仅是因为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更因为他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充满智慧的生活哲学。林语堂曾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他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数数见的。苏东坡给世人留下的印象多是狂放不羁、豁达乐观。其实,苏东坡一生饱经忧患,尝遍了酸甜苦辣、人情冷暖。纵然才高如他,也直到不惑之年才明白了生活的真谛。1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元丰三年,新年伊始,百官们纷纷换上朝服,带着一片喜气走向皇宫,等待上朝。在步伐一致的人潮中,有一个人却低着头反道而行,因为他迫不得已离开了汴京,被贬往黄州。这个神情落寞的中年人就是苏轼。那年,苏轼已经四十三岁了,官场沉浮十余年,他没有学会明哲保身,而是始终保持赤子之心,看到不忿之事,不吐不快。当时,宰相王安石提出变法,苏轼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的坚持惹怒了对方,一些心怀鬼胎的小人借题发挥,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添油加醋地在皇帝面前说苏轼的坏话。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不出意料,苏轼很快被逮捕,并牵连了许多人,这些人被朝廷主流拉入了黑名单,称为“元佑党”,而苏轼位列此名单之首。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在狱中住了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边缘。幸亏宋太祖赵匡胤曾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最后才保住了性命。出狱后,苏轼被贬往黄州,名义上降职为低微的团练副史,实际上是一个被圈养的罪人。他深感郁闷,夜夜寻醉。有一次,苏轼出去喝酒,半夜回家敲门,家中小童睡得熟,怎么敲都听不见。苏轼只好站在江边等到天明。听着阵阵江涛声,苏轼心中五味杂陈。他回想起前半生的豪情壮志,颇有随风飞驰,征服四海八荒之势。而眼下,他身为贬官,困于荒城,终日无所事事。他将内心深处的烦忧与挣扎掏出来反复咀嚼,为什么家童可以随遇而安,酣然入睡,而自己却苦闷难脱呢?杨绛说:“我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千年前的一个夜晚,大文豪苏轼也找到了相同的答案:人生万般痛苦皆因为人们无法忘却营营,贪念功名利禄,才会患得患失。建功立业不如淡泊高远,封妻荫子不如遨游江海,人生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保持精神愉悦。天亮后,顿悟的苏东坡哈哈大笑,挥毫写下“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豪言壮语,倒头大睡,鼾声如雷。2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从被贬的打击中走出来后,苏轼开始扎根于平凡生活,寄情于烟火之乐。初到黄州,苏轼穷困潦倒,甚至养不活家人,只好向太守徐君猷要了一片荒地。苏轼给这片地取名为——东坡,他自诩为东坡居士,从此开始了农耕生活。他挖鱼池、建水坝,从邻居家移树苗种树,还托人从四川老家带来菜苗。看到自己种的地上冒出针尖般的小绿苗,他欢喜得像个孩子般跳起来。过去只知道用俸禄养家,直到现在他才知道了真正的五谷之香。苏东坡学着自己做菜,因为生活拮据,只能吃便宜的猪肉,他反复实验,发现“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东坡肉的名声自此而来。除了东坡肉,苏东坡还发明了东坡鱼、东坡羹等66道菜肴,俨然一个美食家。有了美食,自然少不了美酒。苏东坡喜欢酿酒,流放密州时,他用土米酿酒,流放黄州时,他用黄豆酿酒,他一生酿酒无数,还为此写了一篇《东坡酒经》。掌握了这些生活的技能后,苏东坡一发不可收拾,他兴趣广泛,并且造诣极高。他研究茶艺,留下了许多茶道著作。他寻山玩水,留下了千古绝唱《赤壁赋》和《念奴娇》。纵然身陷困顿,他依然保持乐观,把生活经营的有声有色,趣味十足。摘下名利的包袱,苏东坡活得自由自在,他将生活所见、心中所悟展现在文字和绘画中,只是曾经的苛刻和尖锐,变成了亲切温暖的诙谐,透彻而深刻。有人曾向苏东坡请教养生之道,苏东坡思忖片刻回答:“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没有多少可供支配的财富,生活依然可以简单却充实。人间至味是清欢,素美才是生活的底色。年过半百的苏东坡用亲身经历告诉人们,人的生活即是心的生活。他成了中国五千年来最懂生活的人。3人生如逆旅,他乡即我乡在黄州生活了四年后,苏轼被召还朝,当他看到朝廷中一片乌烟瘴气,毫不客气地对新旧两党提出了谏议和抨击。他自知此举不被待见,于是主动申请外调,远离是非之地。在苏轼眼中,活下去很容易,可是人活在世上,倘若只求生存而违背自己的意愿,那样还不如不活。生存很重要,人的原则和底线更重要。因为真性情,无论被流放到哪里,苏轼都能交到朋友。他自豪地写信告诉弟弟:“我上可陪皇帝,下可陪农夫乞丐。”他与各行各业都能平等为友,帝王、公卿、诗人、僧侣、商贩、不识字的农妇……在苏轼眼中,每个人都有可取之处,他穿着草鞋到处流浪,和乡野渔民混在一起,谈天说地十分开心。因为接地气,苏轼深知人间疾苦。在流放期间,他尽自己所能为百姓做实事。在杭州,他在西湖之上修建了苏堤,人们欢庆不已。在儋州,他开荒地、办学堂,深受当地人们的爱戴。中国人自古都有落叶归根的观念,晚年时期的苏轼漂泊在儋州,乐呵呵地写下“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捕捉洒落在生活中细微的美好之处。诗人余光中曾说:“我要去旅行,一定选苏东坡,他可以做一个很好的朋友,他真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人生最长不过三万六千日,能体验生活之美,也就美好可喜了。4追求诗和远方,不如心中种菊人是群居动物,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纷争。面对生活的纷争与无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陶渊明对世道感到灰心,选择隐居;王维看破红尘,皈依佛门;李白希望能建功立业,将苦闷之情寄托于神话世界。苏轼同样仕途不得志,同样鄙弃荣华富贵,但他从不向往海上仙山或西方净土,他留恋人间的烟火之气。他深知:高处不胜寒。纵然可以起舞弄影,但那种清冷孤寂怎能和人间的烟火气息相比啊!世路再艰险,人也要快乐地走下去。苏轼临终前回顾自己的一生,他忘记了自己才华横溢,却遭人排挤,一贬再贬,也忘记了妻子早逝、爱妾死别、幼子早夭带来的累累伤痛。他在意的,反而是生活带来的乐趣与价值:“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相信枯木可以绝处逢生,纵使艰辛也依然茁壮屹立。人生实苦,与其将情怀寄托于诗和远方,不如认真经营当下的生活,在心中修篱种菊,一路前行,无忧无惧。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fenq.com/glbyy/13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