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一首书愤再现了壮志未酬的悲哀

“亘古男儿一放翁”——这一句诗高度概括了陆游的一生。有“小李白”之称的陆游,出身名门望族,自幼就有一颗很强烈的爱国心。

他很小的时候,就经历了北宋灭亡,国破家亡的巨大变故。面对家国破碎、河山沦丧,他始终坚持收复失地,一生在为国担忧。他用一腔热血,写下无数经典的爱国诗词,篇篇都是绝世佳作,诉尽了赤诚情怀。

陆游37岁时在镇江府任通判,隔江相对的便是瓜洲渡,是当时的边防重地。恰逢主战派的张浚作为右丞相总督江淮兵马,时常乘坐楼船往来镇江和建康巡防。后来张浚统帅江淮兵马渡过淮水北伐,收复安徽宿州等失地,奈何张俊的部下未能齐心协力,最终结局还是败北了。意气风发的陆游虽没有直接参与北伐,但亲眼目睹了这一壮举,极大地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

陆游48岁时得到四川宣抚使王炎的赏识,招为幕僚。王炎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陆游得到这次施展才华的机会,也很欣喜,到任后常到边塞各地实地考察,其中包括大散关。这是陆游人生中唯一一次亲临抗金前线的军旅体验,切实感受到了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豪情万丈,可惜很短暂。

陆游仕途生涯中这两件光辉闪耀之事足以回味终生,然而快乐的日子实在太过短暂。陆游的主战思想与南宋小朝廷的苟安思想格格不入,故而,他的仕途也就很坎坷,多次被罢黜,结局只能是报国无门,在家闲居。

那年,陆游已经六十一岁,闲居在家乡山阴。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他已被罢黜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到山河破碎,国家动荡,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于是,奋笔疾书,创作了一首《书愤》。诗作原文如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首诗的大意是:

年轻的时候,热血沸腾,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

常常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记得当年将士们雪夜里驾驶着楼船战舰,奔驰如飞,在瓜州渡口痛击金兵。

在瑟瑟秋风中,将士们跨着铁甲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年,我自己也曾以塞外的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誓死保家卫国。

到如今,镜中的我早已垂垂老矣,鬓发萧疏,两鬓斑白,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蜀相诸葛亮的《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名传后世。

千百年来,有谁能像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率三军恢复汉室北定中原!?

陆游的《书愤》是一首书写自己愤恨之情的抒怀七言律诗。

整首诗紧扣住一“愤”字,先撷取自己仕途生涯中的两个光辉时段,通过描写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表达了自己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然后,在此基础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抒发自己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

全诗属对工稳,雄放豪迈,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意境开阔,含蕴深邃,悲愤而不感伤颓废,深得诗圣杜甫之真传,大有杜甫遗风,被后人称为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

诗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是千古名句,为人们广泛传诵。这两句诗出自他亲身的经历,再现了他的高光时刻,饱含着他的真情实感,不是那种靠词藻堆砌、靠卖弄技巧而创作出来的诗句所比拟的。

陆游是个真男儿,一生屡遭打击,起起伏伏,但从未放弃自己主张和追求,他渴望收复失地,临死前仍不忘叮嘱儿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可惜朝庭没给他这个机会,在一年又一年的等待中,他已垂垂老矣。他想起了诸葛亮,为了兴复汉室,他多次北伐。可南宋朝廷却软弱无能,怎能不悲愤呢?壮志未酬,是诸葛亮的悲哀,也是陆游的悲哀。?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fenq.com/glbyy/126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