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豪迈,只是为了生存不得不坚定前行王

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www.t52mall.com/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前天上课,给同学们提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刘禹锡的《秋词(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首诗老师讲过,同学们也都背过,都能翻译出意思,也知道它的主题是什么。课本上也有看起来似乎明明白白的解读:诗的前两句,先弃“逢秋悲寂寥”的常情,后立“秋日胜春朝”的新见,气势不凡;后两句直接推出“证据”——“晴空一鹤排云上”的名丽秋景,映出豪迈的诗情。好像这就学明白了,但是,两个小问题就直接将“以为自己知道”给击碎了:问题一:为什么弃常情而提出“秋日胜春朝”的新见就气势不凡而不是疯人疯语?问题二:为什么“晴空一鹤排云上”就是豪迈而不是浪漫?呃……这个,老师没讲过。鹤的每一次飞翔都很拼命这就是走过场的学习,按流程把诗歌走了一遍,该有的知识点都有了,然后背下来,考试。但是诗情诗意之美很难深入感受,更谈不上通过诗歌提高审美、锻炼思辨、修身养性了,就这样与一首诗歌擦肩而过,连回眸的心思都不会产生,——从来就不曾产生过心灵的共鸣,哪里会有回眸一望的心境?一首经典的好诗,就这样悄悄成了陌路。更糟糕的是,因为没有真正感受到经典的妙处,所以,渐渐地就失却了感悟经典的能力,在以后渐行渐远的人生旅程中,经典只能成为远观的路边风景,来妆点“到此一游”的朋友圈,却再也无法内化成人生智慧和精神力量,只能靠喝“鸡汤”勉强填补空虚的灵魂。即便从功利角度来说,如果这样浮光掠影就算学习了一首诗歌,并没有真正深入进行分析探究,那么考试时要求对一首没学过的诗歌进行鉴赏,除了干瞪眼,瞎蒙,还能怎么办?也就是说,这样的学习,考试能力没有得到任何提高,其实是一种自我欺骗式的学习。塑像刘禹锡并不是生活中的刘禹锡对于这两个小问题,装了一肚子学问的老师这样解释:因为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写的,他支持变法屡遭贬谪,却不甘沉沦,越挫越勇,而且那期间他也写了许多赋来表达自己这种雄心。这听起来好像有道理,其实犯了一个逻辑上的基础错误:作者是个这样的人,作者在这种环境下写过这样的雄心壮志,所以这首诗就一定是写雄心壮志的。都知道苏东坡是个乐观豁达的人,写过“一蓑烟雨任平生”、“老夫聊发少年狂”,但是在“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的那首《西江月》中“把盏凄然北望”的苏东坡,却是一点乐观豁达都没有的。所以,凭什么说当时的刘禹锡有豪迈之心,所以这首诗就一定是抒发豪迈之情?何况,这样解释的苍白无力还在于:即使把刘禹锡当时生活的背景搜罗得再完整再细致,即使把刘禹锡的正史、野史、荒唐史堆起来一起涮,也无法证明这一首诗的诗情诗意,因为,这些都是游离在诗歌之外的浮萍,并没有进入诗歌本身的内在意蕴。打个简单比方可能更好理解:当下社会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充满希望的社会,张姑娘平时又是一个坚强乐观的人,她不慎卷入“杀猪盘”被骗了30万元之后,发文说:“我从未面对过如此黑暗”。是不是可以根据前面的逻辑推理出张姑娘说的这句话是“表达了她的坚强乐观”?她是在说“这是黎明前的黑暗”?恐怕只有冷血魔鬼人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来吧。有时背景开阔无法衬出豪迈再来看看古诗文网的解读,是不是就讲明白了呢?来看其中关键的几句解读:“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景观的描绘,展现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这段解读的逻辑是:诗人以鹤自喻,因为天空背景开阔,所以进入天空的鹤虽然孤独,但气势非凡,至于这个“排”字到底蕴涵了什么,那就“尽在不言中”了。这依旧是没有说明白其神韵而强建逻辑的说法:是不是只要进入天空开阔背景的事物,就是气势非凡?怎么就确定那不是在天空拼命挣扎、苦苦追寻?也就是说,鹤的气势怎么样,并不完全取决于背景,背景充其量只是渲染气氛,真正出气势的,还是要看鹤本身。而写到鹤本身最关键的一个字就是“排”,却用含含糊糊、模棱两可的“尽在不言中”来搪塞过去了。可见,要进入诗歌内部真不容易。要冲上云霄须聚全身之力于双翅那么到底怎样解读才能真正体会到这首诗的豪情呢?再试着进一步探究一下。前两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其中“逢秋悲寂寥”与“秋日胜春朝”的对比,所谓“常情”与“新见”的对比,这说明诗人有了独特感悟。“秋日胜春朝”的“胜”实在是令人浮想联翩的:与秋之寂寥相比,“春朝”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温暖宜人,充满希望,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季节啊。可诗人却说“秋日胜春朝”,这秋日还能比“春朝”更好吗?好在哪里?这一个“胜”字,的确起到了奇峰突起吸引人的效果。但表现作者情怀的,关键在前面两个字,“自古”和“我言”的对比:“我”要说的跟“自古”以来说的不一样。这在一个自我定位为炎黄子孙、“祖宗之法不可违”的时代,在忠孝仁义的紧箍咒下,却要否定“自古”之言,自然是需要冒进的巨大勇气。况且诗人的“我言”,还不在赞美秋日本身的美好,而是直接拉出“春朝”来碾压,这就又冒进了一层。后面两句若是顶不到相应的高度,前面这两句就自己打脸了。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晴空一鹤,是说晴空中有鹤一字排开,这是自然景观,并不为奇。但诗人写它们“排云上”、“引诗情”,这就奇了。排,前面已经有了个“一鹤”,所以这里的“排”就不会是排列、排成一队的意思,那样就重复了。《说文》里说:排,挤也。《广雅》里说:排,推也。这里的排,可以理解成挤开、推开之意,鹤们在云上翱翔,并不是上帝用两个指头将它们捏上去的,而是它们用自己的力量推开云层破云而上的。每一只鹤在天空的飞翔,都需要大力扇动翅膀,必须聚全身之力于双翅,一刻也不能放松,那不是闲庭胜步,而是搏击长空;那不是自由自在,而是为了生存目标不得不坚定意志奋勇向前。然而诗人却在这种艰难险阻中“引诗情”,顿时表现出了艰苦中的欢乐、危险中的从容,让人体会到了这“一鹤”们高超的飞行技术、强大的飞行力量、无畏的前行勇气、高傲的人生姿态,它们超越了寂寥悲苦,超越了萧瑟悲壮,在云端之上写下了一行生命的赞美诗,高调,昂扬。而这一行诗,是写在“碧霄”,写在那个需仰望才能看见的高度。这样再来看这个诗评:“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了一曲非同凡响的秋歌。”就能领会这些看起来高大却空泛的词语了,其实每一个赞美词的背后,都有实实在在的诗情诗意的支撑。若不能深入体会这诗情诗意,却只将高大的赞美词背下来,不免会养成说空话的习惯,哪有什么益处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fenq.com/glbyy/122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